最近一段时间,网上针对李白那首耳熟能详的《静夜思》展开了讨论。
可能有人会诧异,《静夜思》有什么讨论的,不就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吗?
不管一个人有没有上过学,好像都会背这首诗?因为它太经典了,也太顺口了,听上几遍就会背了。
如果现在有人告诉你,我们学的这首诗是盗版的,你相信吗?
据悉,日本学校学习的《静夜思》是这样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细心的你可能已经发现,我们学的静夜思跟日本学的有两个字是不一样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细微的差别,最主要是因为我们学习的版本是不一样的。
日本学习的是宋代版本的《静夜思》,相对来说更加接近原版,至于具体是不是李白的原作,这个已经无从考证。我们学习的是明代改编版的《静夜思》,可以确定是有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改变了其中的两个字。至于是不是最接近李白想要表达的,我们也无从考证。
不管怎样,从社会层面来看,人们大多认为宋代版本的是李白的原作。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李白在61岁临终的时候,把自己的诗作交给了自己的叔叔来整理。他的叔叔也将他的内容整理成了草堂集,但是很遗憾,并没有完整流传下来。
到了北宋末年的时候,又有人开始整理李白的诗,通过到处走访,整理成了一本《李太白文集》,这里边肯定也会有很多李白的诗都没有记录,但是这一本文集里记录的应该都是李白耳熟能详的诗,有可能会出错,但是出错的概率会小一点,也会更加接近原版。
据了解,原版的《李太白文集》有两本,一本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本则是在日本,被抢走的。日本的文化深受唐朝的影响,因此对于唐朝的文化会非常重视。日本学校学习的也就是宋代的版本,并未改编版的。
可能是因为先入为主的感觉,当我们看到宋代版本的《静夜思》时,总感觉怪怪的。因为宋代版本的第一句是“床前看月光”,给人一种很直白的感觉,缺少了诗作的那种韵味。我们学习的是“床前明月光”,虽然没有提到“看”这个字,但是它依然包含了“看”的动作,更加符合诗想要表达的意境。
第三句,宋代版本是“举头望山月”,我们学的是“举头望明月”。相比较而言,宋代版本表达的会更有意境一点,因为它可以让人感觉月亮是在山上挂着,我们学习的这个会跟诗有点冲突,因为我国写诗会尽量避免出现两个相同的词。即使想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也会换一种说法。在这里也可以看出,我们学习的版本可能更好背,但是并不是真正的原版。
有网友指出,宋代版本可能真的是原版,因为“看”和“望”是遥相呼应的,看表达的是近距离的,望则是远距离的,一远一近形成对比。
不得不说,高手在民间,他们解释的也有道理。自此你也不会感觉李白的诗像大白话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宋代版本更加接近原版,我们为什么不学习宋代的,而是使用明代版本呢?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之所以学习的是改编版的诗,这要跟清朝的一个老师蘅塘退士有关。
这是什么情况?我们不是学习的明代版本吗?怎么又跟清朝老师有关呢?
事情是这样的,这首诗的打磨并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而是由两个明代人改编的,他们一人改编了一个字。可能是读起来更顺口,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生于明代,所以诗里的两个字都改编成了“明”。
蘅塘退士为了学生更容易学习唐诗,他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了311首唐朝诗作,编成了《唐诗300首》。因此,我们学习的很多唐诗可能都不是原作,但是由于民间、学界均认可《唐诗300首》的价值,就这样流传至今。
我们不是研究创业的吗?怎么开始关注文学创作了呢?
因为创业涉及到了传播学,而《唐诗300首》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播学案例,它之所以可以广泛流传,最重要的是解决了人性中的两大问题:一是懒,二是记不住。
当我们回到清朝初期,人们想要系统性学习唐诗可能是很难的,因为你这里有李白的,他那里有杜甫的,总之,很少有人有全集,一口气可以学完的。此时,任何一个人出现收录了这些诗,就会成为一个改变历史的人,因为它帮人们解决了很多问题。
其次,原版的诗可能会更有意境,也更加对仗工整,但是他不容易记住,在教学生的时候,往往会记错。那么最容易记住的就是比较好的版本。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古代的诗作有那么多,没有文化的人基本上一个也背不会,但是那些顺口溜人们却能记住,这是为何呢?
因此,我们在做传播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帮助消费者总结一下什么症状用什么产品呢?另外,广告语不要太高雅,容易记不住,顺口溜虽然听起来不够高大上,但是可以很快占领用户心智。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