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的“国难财”风潮,究竟谁是最可耻的人

疫情时期的“国难财”风潮,究竟谁是最可耻的人
2020年02月23日 13:27 包不同的观点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

“口罩焦虑症”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且来势汹汹的疫情,国人没有任何防备。于是我们手无寸铁的与这场疫情展开了殊死搏斗。

人们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这场战役中,每天都在关注着新增确诊及疑似人数,关注着武汉医疗一线的信息,关注着国家对于这场疫情的政策,关注着物资的供应情况。

而口罩的供应在这场战役中扮演者一个重要的角色,由于口罩的紧缺所导致的各种矛盾此起彼伏,此消彼长。

口罩的生产供应情况第一次赤裸的站在聚光灯下,有人统计过,疫情期间,全国每天消耗的口罩数量超过1.5亿。

而全国每天的口罩最大产能也只有2000万个。这样的供求比例看着就使人感到焦虑。

大部分人都经历过四处奔走,逐家药店询问“有没有口罩卖?”的状态,朋友圈多多少少都会有那么几个人在发着卖口罩的信息,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对这些口罩打一个问号,他们是不是安全,他们是不是正规厂家出产?鼓起勇气询问价格后,我们会倒吸一口凉气,心中默念“怎么这么贵,都什么时候了还发国难财!”就这样口罩成了这个疫情期间的硬通货。

关于“国难财”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和讨论。进价0.6元的口罩被卖到了1元钱。

就这样,一个个被吊打的药房引起了大众的讨论。大部分人对这这件事情表示不理解,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借此不断的抛出身边那些因为疫情而物价上涨的案例。

于是“国难财”的闹剧现实生活中愈演愈烈,在互联网上也被演绎的活灵活现,就连朋友圈一些好心给大家提供酒精或者防护用品的人都在频频被指发国难财。显然大家已经开始对“国难财”这件事情上纲上线了。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什么才叫真正的国难财吧。

发国难财是指一些自然人和/或法人利用国难(战争、自然灾害等)捞取本不该属于自己的好处。

注意:在这个定义中,捞取本不该属于自己的好处,这是一个重点。举个例子来说,下面这条新闻:

在同一条新闻中有两个案例,第一个其实很明显就是涨价行为,也是被指“国难财”的主要矛头。第二个案例则是彻彻底底的造假,欺骗。这两个行为在现在这个特殊时期被划拨到了同一个分类里,统称“国难财”。

细想,其实这两个案例在本质上是有着巨大的差别的,究竟在这两个案例中谁在捞取本不该属于自己的好处呢?

商业与慈善

回过头我们来看对于口罩厂商来说,不仅是需求量的暴增,产量跟不上。与之相配套的医用口罩原材料,包括无纺布、过滤用的熔喷布、塑料包装袋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了30%到40%。在国内顶尖熔喷布企业天津泰达,熔喷布的市场价格已经从1.8万元/吨上涨至2.9万元/吨。而在新年加疫情的特殊时期,工人的工资已经从四-五千元上涨到一万元以上。这是口罩生产商需要承担的。

在新年期间口罩零售商的加班费,疫情期间销售人员所需要承担的风险,这是销售端所需要承担的。

当然还包括,因为价格调整可能会面临的罚款,这个则属于风险成本。

即使这样,现阶段许多的口罩生产商依然迎头而上,他们的产品作为主要物资首先供应一线,其次才是自主销售。可想在供应一线的产品中他们的利润空间几乎为零,甚至于亏损。至于零售部分的价格还在被道德绑架着。

于是,还有一部分胆子小,抗风险能力差的私人工厂直接选择了停止生产。

这就是当商业被道德绑架后的结果。商人不能够奋勇直前的投入生产,导致市场的供给不能达到最佳状态。

市场就是市场

我们做了这样的一个假设,如果我们在疫情之初,选择接受口罩的价格浮动,在市场需求量巨大的情况下,一定会触动各类商人的商业敏感性。商人认为这既是可以帮助他人又是可以创造收益的生意。那么他们会选择调动自己的最大资源投入到口罩的生产中去。

在经过一个阶段的筹备期后,很快市场上就会有新生产出来的口罩可以供销售。当供应逐渐增大的时候,新的市场竞争就会再次形成,质量及价格的优势又会成为市场竞争标准。

而这个周期,无非也就是数月时间。

“国难当头,谁是最可耻的人?”

可耻之首:无论是不是在国难时期,造假售假都是最可耻的行为。他已经脱离了道德制约上升至了法律层面。而导致假口罩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原因,不也是因为百姓在正规渠道买不到口罩吗?

可耻其次: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纷繁且复杂的网络,在社会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有效的利弊。那些不分析利弊只关心对错的键盘侠可谓是可耻的。他们或许正在用自己的无知伤害着他人的利益。

中国人讲“危机”一词,中有玄妙。即“危”在前,“机”在后。当危险或者危难出现的时候,随之而来的也将是机会。

同样当有人为我们承担了危险成本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给他们一个机会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