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牛股,泡沫破灭

千亿牛股,泡沫破灭
2022年09月22日 20:17 包不同的观点

兴起于泡沫之中的企业,最后也将在泡沫中幻灭。

01

95后、00后的茅台,崩了

资本的世界从不关心人们的情绪和利益,信奉的逻辑只有一条:

发财,发大财。

对A股投资者来说,茅台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20多年来,被冠以“白酒兴国”、“白酒科技”的酒界标杆茅台,在资本市场上画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中国曲线。

茅台不仅成为中国白酒的领军旗帜,也铸就了A股市场的投资“信仰中枢”,为追随其后的投资者,缔造出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

所以,但凡是某个行业内的龙头企业,都会被市场称为“xx茅”。

锂茅、猪茅、油茅、酱茅、眼茅、牙茅、光伏茅、水泥茅、玻璃茅、医疗茅、手套茅、核酸茅.......一个个接踵而来。

也就是在近几年各种茅粉墨登场的背景下,有一家公司也在大张旗鼓搞扩张,它被称为“95后、00后的茅台”,“盲盒第一股”,“中国潮玩第一股”的泡泡玛特。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泡泡玛特?啥玩意?好像没听过呀。

正式登陆港股市场的泡泡玛特,开盘后股价分分钟涨幅100%,一个不小心市值就实现了“1000个小目标”——1000亿港元。

招股价达到百倍PE、暗盘大涨87%、上市首日市值即达到千亿...一系列表现让不少投资者直呼看不懂!

然而,95后、00后的“茅台”,一上市就遭受非议。

市值一度高达1500亿港币,将潮玩这门小众生意拓宽为想象力无限的赛道后,大家都觉得泡泡玛特的泡沫太大了。

公司的估值有泡沫,主营业务也有泡沫。

不说别的,泡泡玛特这个名字就取得不好,名字里就带泡沫。

所以这一年以来,哪怕有出道时刻的高光护体,公司这一年的股价表现只有一个字:

跌!

一年前泡泡玛特的股价一度高达106.72港元;

如今的泡泡玛特,股价只剩17.26港元;

在一年的时间里,市值缩水超过80%。

02

“潮玩第一股”的崛起

泡泡玛特市值破千亿港元的时候,有人认为,它将释放巨大的商业价值,也有很多人对此不解。

有人说它在收智商税,也有人反驳说你们不懂艺术,不懂年轻人。

到底什么才是泡泡玛特的生意本质?

2010年就成立了的泡泡玛特其实一开始就没说自己只卖盲盒,这从它以“文化创意”给公司命名也可以得到某种佐证。

泡泡玛特的业务最早的定位是销售家具、文具、视频等生活创意产品的杂货铺。

在市场上不温不火,知道的人也不多。

开设第一家门店,作为老板,王宁得自己刷墙搞装修,骑着三轮车到批发市场进货,当时,连最基本的店员都很难招到。

早几年的无名之辈,这几年在潮玩领域声名鹊起,迅速崛起的秘诀只有一个词:

盲盒经济。

“盲盒”这两个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其实理解起来很简单,从字面就不难理解。

所谓“盲盒”顾名思义就是:盒子中放置不同的物品,消费者凭运气抽中商品,正是这种随机化的体验,让用户欲罢不能,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营销方法之一。

这是类似于一种抽奖游戏的商品营销手法,能够大大刺激用户的复购率。这种营销最初大量用于二次元领域的手办销售,面向的主要是18-35岁的年轻人。

由于二次元用户IP忠诚度高,常常有收集癖,“盲盒经济”的出现快速刺激产品销售,盲盒收藏成为硬核玩家数量增长最快的领域。

总结而言就三条:

第一、盲盒价格低,相较于手办,玩家都可以负担得起;

第二、有趣味性,盲盒在没打开之前,永远不会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激起买家好奇心;

第三、收集式行为增加满足感。

成为年轻人的潮流后,限量款盲盒被炒出了高价。有记者发现,一款名为潘神天使洛丽的玩偶在二手购物平台售价高达2999元且“不接受议价”!而它的原价仅仅59元。

成年人和儿童,往往只有一个盲盒的距离。

盲盒和投机品的距离,往往只欠一次炒作。

泡泡玛特2015年在著名的北京王府井开了全新的lifestyle概念旗舰店,开始赋予品牌文化内涵。

随后,急需一款“爆品”撑起品牌和吸引消费者的泡泡玛特,于2016年拿下具有强大群众基础的独家治愈系IP Molly(盲盒产品)。谁也没有想到,泡泡玛特当年在天猫发布的第一个Molly Zodiac系列,每套708元,200套售罄仅用时4秒。

泡泡玛特2017-2019三个年度总收益分别为1.58亿元、5.15亿元和16.83亿元,两年营收同比增速分别高达225%和227%。

2017年-2019年,其净利润也迅速滚雪球,分别达到156.9万元、9952.1万元和4.51亿元。短短三年,营收和净利润都实现了“三级跳”。

2017 年,泡泡玛特的净利润是 160 万元,2019 年则是 4.51 亿元,两年翻了 288 倍!

即便是疫情严重的 2020 年,它在上半年也赚了 1.41 亿。

可以说盲盒,成就了泡泡玛特,也是公司最强的护城河。

03

盲盒,到头了?

好日子到头了,坏日子也来了。

让人唏嘘的是泡泡玛特从0构建成1500亿港元市值的“潮玩帝国”,用了10年时间。

从1500亿港元跌落到如今的不足300亿港元市值,只用了1年多。

而股价持续一年的下跌背后,是公司急速增长的日子不再了。

今年的上半年,泡泡玛特交出了一张并不理想的成绩单。

其半年报显示,营收从去年上半年的17.73亿元增长至23.59亿元,同比增长了33.1%。营收增速33.05%,同比降幅达83.75%。

整体来看,泡泡玛特上半年的财务表现为增收不增利。其经营利润为4.46亿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8.3%;净利润为3.33亿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7.2%。

对于泡泡玛特的千亿市值,这其中无疑是充满了泡沫,有资本的炒作,也有市场的盲目乐观,当然也有人认为盲盒的护城河在于IP文化及文娱赛道的一种乐趣。

但假如盲盒不再“盲”,你买到的是店员拆封过再售出的,那泡泡玛特的护城河又在哪里呢?

2020年12月28日,新华社刊文指出,监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盲盒经营模式,避免畸形发展。此外近日有网友爆料泡泡玛特盲盒涉嫌二次销售。

当日,泡泡玛特开盘大跌,盘中一度跌逾16%,截至收盘跌仍接近10%,一日之间蒸发近120亿港元。

今年3月,泡泡玛特因为促销活动出现问题被罚款5万元。

4月,泡泡玛特同样又因不正当有奖销售被杭州市拱墅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5万。

到了8月,市场监管总局起草了《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就活体动物盲盒、隐藏款盲盒抽中概率、二级市场炒作、食品盲盒等多个消费者关注的盲盒问题拟定新规,公开征求意见。

于此种种,无不说明监管层面已经盯上了“盲盒”,而作为盲盒玩具的“一哥”,首当其冲。

其实世上从无“盲盒经济”,有的只是商业模式。

而引导一个商业模式走向灭亡的要么是出现了强有力的替代品,要么是自己本身出了问题,晚节不保。

所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而论及到盲盒这种商业模式的本身,跟地铁周围摆摊卖小吃、手工艺品的商贩没有太大区别。

只是一个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另一个显得土味罢了。

十几年前北京大多数地铁口都有卖一种掉渣饼,5块钱一张也不算太贵,看起来也很红火。

可是,后面莫名其妙就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它不能成为日常饮食,不具备高频消费属性,一条百多米长的街上连着开了三家,最终的结果是大家都没饭碗。

其次,《北京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开始实施,明确提出地铁车厢内禁止饮食、禁止吸电子烟。

地铁口的小吃最主要是照顾上下班的行人,作为饱腹之用,一旦开始限制,且不说《交通乘客守则》的颁布,路边来一队城管就可以把这种商业模式给扑灭。

其实泡泡玛特,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

以前市场上的商家少,泡泡玛特的先发优势,加上行业腾飞的东风,一个盲盒卖出一个千亿公司。

现在,大家都知道做盲盒赚钱,两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僧多粥少;做盲盒的越来越多,最后大家都不赚钱了。

加上,盲盒火爆后,什么吃的、化妆品、生鲜、活体动物全都做成了这种形式,引起了监管层面的重视,不免引得一通乱打,不少老老实实经营的公司也被“误伤”。

何况,买盲盒的人买的是哪家公司吗?人家买的是ip!

就像麦当劳的盲盒为啥也火了?就是因为从樱桃小丸子、Hello Kitty、哆啦 A 梦,到小黄人、变形金刚,如今已经成为了麦当劳品牌资产的一部分。

泡泡玛特的创始人王宁,在公司发展最快的那几年也说:

“签约数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质量和知名度”。

而促成公司两年翻了288倍的源动力,是能够频频拿下头部潮玩IP。

目前来看,泡泡玛特的IP更多只停留在外观形象层面,与迪士尼、环球的知名IP相比,缺乏丰富的内容支撑,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因未来消费者流行喜好的变更,而难以持续发挥商业价值。

说白了,没有自己的独占或原创性IP,泡泡玛特能做,别人也能做,那所谓的企业护城河实则荡然无存。

如果监管再严一点,供应链和库存再出点问题,难保泡泡玛特不会变成北京地铁口的掉渣饼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