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健康和寿命,什么因素最为重要?
纵观上下五千年、东西八万里,这个问题引发过无数人的探索。有人认为,健康和长寿源自基因,是不可更改的“先天设定”;也有人认为,气候环境起到了决定性影响;还有人断定,医疗条件至关重要。
针对这个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集中了一批优秀的医学专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1991年,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
个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生活方式,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环境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大会主席胡盛寿发表主题演讲
这个结论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也就是说,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长期专业研究:
对健康和寿命影响最大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1
“生活方式医学”热潮来袭
世界卫生组织的这个研究成果,近期再次被热议。
10月19日-20日,第四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生活方式医学及相关专业领域学术交流会议,这场大会大咖云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大会主席胡盛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等近百位国内外专家齐聚一堂,分享研究成果,凝聚专业共识。
大会主题为“生活之境、前沿健康”,一个核心使命是:推动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很多人也许感到好奇,到底什么是“生活方式医学”?
这个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彼时,美国著名心脏外科先驱之一Michael DeBaKey教授及其学生Dean Ornish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在经过非药物非手术的生活方式改变后,一个月内症状,如心绞痛和心衰等,明显得到改善。
然后是1989年,Ernst Wynder教授正式提出生活方式医学(Lifestyle Medicine)这个词;1999年,James M Rippe教授出版了第一部《生活方式医学》,该书是生活方式医学的第一本教科书,被认为是里程碑式的出版物。
随着大量研究证据的积累,医学界对生活方式与疾病的关系形成了共识,全球逐渐成立生活方式医学协会。2004年,第一个生活方式医学会诞生——美国生活方式医学会,随后欧洲、澳大利亚、亚洲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成立生活方式医学会。
把目光投向东方,2020年9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成立首个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这标志着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在中国正式落地。
生活方式医学的兴起有着严峻的现实基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2.45亿,血脂异常患者2亿,超重或肥胖人群2.4亿,吸烟人群3亿,糖尿病患者9000万。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不良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
胡盛寿院士曾列出一组数据:过去30年,我国吸烟所致死亡人数增加;我国80%的居民每日摄入盐多于12.5克;过去20年,男女居民身体活动水平分别下降44%和36%;血脂异常发病率逐年增加,但居民知晓率仅为30%,控制率不足10%。
此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2024国民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及影响研究报告》也指出,包括超重肥胖等各类健康困扰,无一例外都与不良生活方式高度相关,如饮食无章、盐油糖摄入高、久坐、缺乏运动、熬夜、吸烟饮酒等。
针对这些问题,生活方式医学就是一剂“良方”。
按照胡盛寿院士的说法,如采取合适的生活方式医学措施,可以预防多达40%~60%的癌症,使糖尿病绝对风险降低20%。
此外,国内外多个指南也指出,生活方式医学是疾病防治的核心和基石。例如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血管病指南强调,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方法是在一生中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治病”到“健康”,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生活方式医学也逐渐成为一门显学。
2
先行者的探索
什么是生活方式?安徽医科大学校长翁建平通俗地解释为“吃喝拉撒睡”。而生活方式医学,主要关注6个维度,包括饮食、锻炼、压力管理、睡眠、社会关系和远离危险因素。
生活方式医学强调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背后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
一方面,医学研究表明,非传染性慢病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和精神疾病,这六大慢病都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生活方式医学的作用早有实证。20世纪70年代,美国Michael DeBaKey教授发现,生活方式的改变,能有效缓解冠心病患者的症状。
2008年,美国加州大学的Dean Ornish教授研究证实,对前列腺癌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后,超过500个与肿瘤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发生了改变。这也是人类首次在分子水平上证实,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可以预防和逆转肿瘤。
30多年前,我国在黑龙江省大庆市进行的一项糖尿病研究(大庆研究),也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证实了生活方式干预能预防糖尿病。
尽管作用巨大,生活方式医学的普及也有挑战。
首先是认知问题。在大多数人传统的意识里,有病才去医院,有主动“健康管理”思维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其次是方法问题。有了健康意识,但如何才能科学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呢?饮食、睡眠、运动,该把握一个怎样的度?
更重要的是持续性。《2024国民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及影响研究报告》就显示,84.4%的人存在健康困扰,而“难坚持”“拖延症”成为阻碍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的因素。
面对这些挑战,一些先行者做出了积极探索。以全球健康行业的引领者安利为例,其在健康生活方式领域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在认知普及上,早在2012年,安利纽崔莱就携手权威机构发起营养中国项目,积极开展营养健康教育科普工作。通过“健康中国我们行动”,通过遍布全国的健康促进科普基地,安利已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推动者。
在方法探索上,安利也有自己的体系。例如,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安利(中国)市场部及亚洲科技创新中心副总裁陈佳分享了安利纽崔莱在促进体重管理上的实践。通过“营养三餐,微微一动”的方式,安利为国人提供一个可以“长享瘦”的健康生活方式解决方案。
在这份方案中,科学、个性化的膳食补充,不仅是体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必要一环。数据显示,自2024年4月安利的方案升级以来,新增的1万名体验者,在4周干预时间后,BMI、腰围、体重等多项指标上均有显著改善。
▲安利(中国)市场部副总裁及亚洲科技创新中心副总裁陈佳分享促进体重管理的实践
面对更为关键的“难坚持”问题,安利给出的解法是:社群。
改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知易行难,单靠个人力量往往不易实现。刚坚持了一个月的早睡,一个热播短剧就能让你熬夜;两个月健康饮食,一餐火锅就能让你破功;坚持运动半年,一场出差就令你松懈……
在安利(中国)公共事务副总裁王汝华看来,“提升健康素养,需要专业人员引导;践行健康生活方式,需要健康社群支撑”。
2020年,安利推出大健康战略,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探索并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大健康社群模式。以此为基础,安利推出了体重管理、抗衰、肠道健康、骨骼健康等针对各年龄群体、各种健康诉求、不同生活场景的一系列解决方案。
时至今日,安利已针对大健康社群运营人员,累计发布180多门课程,3万多条专业科普内容,学习人次超过600万。
例如安利有个“爱挑战星球”,是一个学习打卡平台,有800万人曾经在这个平台坚持学习,而且是系统地去学习。
安利培养6万多名营销人员,通过中国营养学会的营养健康顾问培训和考试,公司支持他们建立并运营几十万个主题丰富、内容精彩、线上结下融合的大健康社群,陪伴数以千万计的民众提升健康认知、匹配个性化营养健康方案。
通过专业的知识+科学的方法+社群的驱动力,安利不仅构建了自己的护城河,更让无数人感受到健康生活方式的力量。
3
一片“健康蓝海”
生活方式医学是个现代概念,但其内涵早已存在。
2500年前,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曾说,保持健康的简单方法就是“少吃多劳作”。
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也曾提到“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建国以后,我们曾5次修订卫生工作方针,但有4个字一直没有变,那就是“预防为主”。
实际上,个人的健康水平取决于其生活方式,但这种方式不仅仅是简单的习惯,它背后是一套行为方式,是认知与行为的统一。
我们面临的形势很严峻。就拿体重管理来说,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已达22亿(42.3%),到2035年可能达到33亿(54.2%)。在中国,有超过50%的成年人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
要知道,肥胖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健康问题,如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生殖系统疾病、癌症和肠道菌群失调等,严重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
从另一个视角看,这里面也藏着巨大的机会。
随着我国医学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生活方式医学在我国逐渐落地生根。
2022年9月,健康生活方式医学联盟成立。目前该联盟会员单位已经超过120家,预计3年内将增加至200家单位,辐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00家。
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3000多亿增长到如今的120多万亿,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170元增加到3.9万元,天翻地覆。
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的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却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换句话说,中国未来在医疗保健需求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增长潜力。
政府也看到了这一点,2017年“营养”正式融入所有健康政策中。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我国健康产业市场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
▲中国健康服务产业市场规模(万亿元)
这无疑是一片超级蓝海。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增多以及健康意识的提高,大健康产业的市场需求将持续扩大,涵盖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保险、康复护理等多个领域。
这些年,不少城市都将大健康产业升级成为当地支柱产业,纷纷立下打造万亿规模产业集群的目标,并配发极具吸引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企业落户。
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将医药制造业、生物产业列为优势产业或优先发展产业;全国近400家国家级产业园区中,超过一半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其中,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城市已经在大健康领域抢占先机。
健康中国不仅是一句口号,背后是无数的健康产业,以安利为代表的企业正在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不难想象,一股名为“健康生活方式”的风潮,正在向每一个人迎面吹来。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