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智杰:站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怎样看待“消灭私有制”这一著名论断

晏智杰:站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怎样看待“消灭私有制”这一著名论断
2024年04月19日 18:04 万博研究院

人们理应看得更清楚,在当今中国,以消灭私有制之矛刺向民营经济和改革开放之盾,其实离开了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倒退之举。还是让我们坚持不移地沿着“两个毫不动摇”的方向,砥砺前行,开拓进取吧!

——晏智杰

感谢滕泰院长、海冰同志邀请。我是怀着非常高兴的心情来参加这个会的。此前我通读了这本书。刚才彭森主任、胡德平同志、刘世锦同志和黄文夫同志发言,对这本书给予很高评价,我深有同感。他们本着他们自己的体系、方法和观点,花很大工夫系统梳理和总结了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基本经验和主要成果,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中国民营经济树碑立传,这在国内是头一份。看了这本书,参加这个会,我有一种预感,就是中国民营经济看来即将要迎接一个大的飞跃。考察国际上经济理论及其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发现两者经常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二三百年过去了,理论高潮往往同实业发展高潮相互促进和结合。我们国家正处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候,别看现在我们国内外的环境有很多不利因素,但这个飞跃和发展趋势不可阻挡。

《中国民营经济论》回顾了中国改革几起几落的发展过程,指出每过一段时期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和谐音,对改革发展构成干扰。本书对这些错误言论进行了严肃认真的分析和评论,都是值得重视的,包括民营经济原罪论、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同时也点到了怎样看待“消灭私有制”等错误言论,只是一带而过,没有多谈,在今天这个场合我想做此做一点补充,说一点个人不成熟的意见。

怎样看待《共产党宣言》的这个著名论断,就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情况来说,往往与当事者对民营经济和改革开放所持的立场相关联。然而,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从理论和认识上得到应有的澄清和回答,这难免使赞同改革开放的广大民众感到困惑,而某些人则常以其作为否定民营经济、进而质疑改革开放的理论武器。这一点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有人以此为题所做的文章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此文既出,在社会上立即引起热议,人们纷纷猜度,这莫非是为取缔民营经济,腰斩改革开放所释放的一个信号?一时之间,人心浮动,大有动摇根基之势,而首当其冲者当属民营企业家。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抵制和排除各种干扰,走过了一条艰难创业和曲折发展之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不小代价,终于成长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生力军。未曾想,正当人们期待深化改革开放和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之际,却出现了要求消灭私有制的文章。与以往出现的与改革开放相悖的声音不同,此番言论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相标榜,而且引经据典,使其极具权威性和影响力。恰遇当时某些地方在执行税收或环保等规定时简单粗暴,更加重了对民企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许多人对改革开放失去了信心,关门撤业,转移资产,移民海外,一时间形成了一股风潮。当时有人也许出于好心安抚说,不用害怕,消灭私有制,事关未来,无关现在。哪知这反而使局势更加动荡,人们不禁思忖:“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幸亏党中央及时发声,强调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遂使该风潮暂告平息。不过,要想从根本上排除这类干扰,还有待于正面回应某些人所援引的这个著名论断。症结在于,实践一再证明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原则的真理性和必要性,可是其中所包含的民营经济却无疑属于非公经济范畴,我们的原则居然还是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其不断健康地发展壮大,在一些人看来,这与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纲领性文件的《共产党宣言》所宣告的消灭私有制岂不是相互抵触、冰火不能相容吗?显然,这是一个事关民营经济和改革开放命运、不可回避的大问题。这里试谈几点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认为,应当肯定,就1848年《共产党宣言》以及1867年《资本论》所针对的19世纪40-60年代、以英国为典型的研究对象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连同由此提出的“消灭私有制”的现实斗争目标,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将寿终正寝的预言,均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第一次产业革命,史称“蒸汽时代”,从以往以手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逐渐被机器工业所取代。这场技术革命带来了两方面巨大的社会经济后果。一方面,它极大地提升了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英国成长为当时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另一方面,它也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集中表现在企业生产具有计划性,而社会却处于竞争无政府状态,以至于开始出现大面积的经济动荡和萧条;还表现贫富分化日见明显,众多的无产者陷入相对和绝对贫困的境地,失业和贫困成为尖锐的社会问题。这一时期在英国先后发生的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政治运动,以及不时爆发的争取经济权益的罢工运动,就是这些矛盾冲突的集中表现。

然而,应当实事求是地说,这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处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因此,以其为研究对象和基本依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意义与科学价值,尽管远超这一时期出现的其他各种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和运动(例如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小资产阶级反对派,以及德国历史学派等),但它不可能越出他们所处的时代舞台,创造出超越时代的政治经济学。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无产阶级反对派。这就注定了其基本理论以及由此得出的消灭私有制的结论,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将崩溃的预言,不可避免地带有激进的性质和特点,没有也不可能在19世纪晚期予以实现,甚至在他们身后迄今170年过去了,也还没有看到实现的可能。

为什么会这样?最重要的是,继“蒸汽技术革命”之后,还相继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而引领这些技术革命浪潮并率先收获其成果的都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以美国在二次战后的作用和地位最为突出。这些技术革命包括:“电力技术革命”、“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本世纪所出现的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技术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科技革命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促使其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深刻变革。就经济状况而言,这种变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没有根本改变私有制的条件下,逐渐涌现出各种克服自身矛盾和冲突的手段。1,股份制的形成和发展;2,劳动者合作社的出现;3,国家所有制的出现也未尝不能看作是对自身体制的一种改造和扬弃,因为它毕竟同纯粹私有制有很大不同;4,根据国家经济和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不时采取的在国有化与私有化之间的变换与抉择,事实上也是解决某些经济困难的一种有效手段;5,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变革,特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理阶层的涌现,在有力地提升生产管理效能的同时,也明显地缓解了先前尖锐的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和冲突;6,在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加之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益斗争的冲击,收入分配的格局也起了变化,以往所谓工人阶级绝对贫困化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成历史,而所谓相对贫困化也大为缓解;7,中产阶级的崛起成为社会结构变革的一大特点,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此前资本主义的阶级和阶层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决定性地影响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不错,170多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爆发了多次政治和经济动荡和危机,其中尤以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大危机延续的时间最长,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和劳动群众的打击最为深重,直接威胁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存。这迫使其当权者和理论家寻求出路,不得不从以往自由竞争的经济自由主义,转型为新时代条件下的国家干预主义,这其实就是实施了他们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转型。科技革命的逐步推进和深入,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改变和转型,这是战后几十年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社会总体得以保持稳定的根本制度保障。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存在着,就这个意义来说,这个制度的性质没有变;然而,这种制度的实现形式及其社会经济和政治格局和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同马克思当时面对和研究的对象相比,现代资本主义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扩张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料到的。当然,不能设想更不能要求革命导师应该或者能够完全料到他们身后的一切,这样的设想和要求是不合理的。当然,这也绝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会千秋万代,永世长存。

对我们来说,关于消灭私有制,还有刻骨铭心的教训是不该忘记的,其中相当大一部分还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亲眼目睹甚至亲身经历的。须知,消灭私有制是20世纪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和一定时期的现实,其结果,虽在一定时期取得辉煌成就,但均以失败告终。前苏联搞了几十年消灭私有制,私有制是被消灭了,但执政党和国家最终也解体了,这应该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遭受的最惨痛的损失,教训极为深刻。我国解放后也搞了30年消灭私有制,结果如何,经验和教训何在,人们还都记忆犹新,无需赘述,否则的话,何必改革开放?为何还要使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行文至此,有一点必须明确,所有这些分析及结论都是针对“消灭私有制”之后建立的“公有制”就是“国有制”来说的,这符合《共产党宣言》的原意,也切合前社会主义阵营各国“消灭私有制”的理论和实践。就是说,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应当立即对土地、森林、矿山、银行和企业等实施全盘国有化。可是,请注意,这不是事情的全部,马克思主义没有就此止步。1867年,即《共产党宣言》问世19年后,马克思《资本论》对“剥夺剥夺者〞之后应当建立怎样的所有制,提出了与此前有所不同、甚至令人感到些许意外的新构想。我以为,深入理解这些新构想,会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提出的消灭私有制的宗旨和目标,认清今日高唱消灭私有制的危害和本质。关于这个新构想,马克思是这样说的:“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所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从先前将消灭私有制归结为建立的国有化的公有制,到现在将其则归结为重建个人所有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其寓意十分深刻。

首先在于马克思强调和突出了个人在未来新社会应该占有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是说,个人所占有的不再是也不会是私有的生产资料,而是共同的生产资料中属于他的那一部分,他对这部分公有的生产资料具有实际的支配权。也就是说,重建的个人所有制就是人人都有份、人人都有实际支配权的所有制。应该说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公有制,它既是对现存私有制的否定,也是对现存公有制的否定,准确地说是它们的转型和升华。这种实际的支配权从何而来?来自人的独立自主的本性。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共产主义的目标和本质就是实现人的解放,实现自由。

其次还在于马克思对未来公有制的实现条件也做出了更明确更深刻的刻画和规定。要求众人都来参与支配和管理显然是不现实不可行的,它总要通过其代理人来实现。那么这种代理人该是何人?从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的论述可以看出,他所期待的是经由全体民众自下而上的普选所推举的“人民的公仆”,而不再是由国家自上而下任命的“官员”。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共产主义实现之日,即是阶级以及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国家和政党消亡之时,国家和政党都消亡了,这种名为公有却在很大程度上由官员所支配的制度自然不复存在。由此可见,马克思将消灭私有制同建立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将其提升和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和境界,突破了公有化即是国有化这一思维定势。

老实说,不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是达不到这种高度和境界的,它显然不能也不应作为今日改革与发展的标准,但它却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最终目标。既然如此,人们理应相信,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和今后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现存的国企和民企,经过必要的改革,都有存在和发展的理由。也就是说,坚定不移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原则,应是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代精神之举,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诉求,并为将来重建个人所有制创造必要的历史前提和坚实基础,这才是对马克思主义消灭私有制原则的坚持和发展。另一方面,人们理应看得更清楚,在当今中国,以消灭私有制之矛刺向民营经济和改革开放之盾,其实离开了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倒退之举。还是让我们坚持不移地沿着“两个毫不动摇”的方向,砥砺前行,开拓进取吧!

(本文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晏智杰教授在4月13日“民营经济理论创新研讨暨《中国民营经济论》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