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内卷式竞争是不正常的。
市场经济应该允许合理的竞争,但内卷式竞争是不正常的。比如光伏这样的产业,我们在全球已经几乎是最领先的了,理论上应该享受高额垄断利润。但是我们的企业却在享受着巨大的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以亏损的价格在海外销售,一个企业每年能亏损几十亿、上百亿。这是非常不正常的一种现象。
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出现有特定的背景,就是我们宏观总需求不足。中国当前总需求不足,本质上是结构性的总需求不足,也就是说投资是过剩的,居民消费是不足的。
结构性总需求不足,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从简单的两个数据来看,我们居民的消费占GDP的比重只有38%,在全球是最低的,低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20到30个百分点,加上政府和集团消费也只有54%。在全球范围内来看的话,我们生产了全球工业品的31%,但中国人只消费了全球工业品的14%。消费占比太低是总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改变内卷式竞争,当前政府能做的,首先是扩大内需。这次经济工作会议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摆在九大任务之首,抓住了问题的重点,但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财政政策要尽快从建设财政转向民生财政。我们扩内需的手段,还停留在“罗斯福新政”的阶段,美国在大萧条以后有罗斯福新政,是搞基本建设投资来扩大内需。但是到了1960-1970年代遇到经济下行的时候,当时的总统约翰逊就提出“伟大社会计划”,搞民生工程了。到了2000年以后,遇到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时候,美国的应对就是降息、发钱、量化宽松这样一些政策了。所以财政政策关键不在总量,中国的财政赤字是4%还是5%,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发力的方向。如果发力方向对,给老百姓发几万亿消费券促消费,用不了那么高的赤字率也有效果,经济就能企稳向好。但如果去搞低效投资和无效投资,再高的赤字率也没有用。所以我觉得财政政策要加快转型步伐,才能扩大内需。同样一笔扩大内需的财政资金,如果用来发消费券的话,可以带来3到5倍的宏观乘数;如果去搞投资的话,总体来看也就1.06的宏观乘数,这个相差是非常大的。
货币政策目前来看也不够给力。决策部门把汇率摆在前面,我觉得这是有问题的。大国开放经济,跟小国开放经济不一样,一定是把汇率放在后面,可以牺牲汇率保经济增长,但是不能牺牲国内经济来保汇率的稳定。不论是经济增长、就业、物价、企业的盈利情况,还是资本市场和房地产的价格,都事关14亿人和每一个企业,而汇率只影响对外经济部门。所以货币政策如果把保汇率稳定放在经济增长、就业、利率、物价资本市场繁荣等目标前面,导致降息或者降准的力度不够,这就急需要转变观念。
另外,把银商银行的息差和盈利放在前面,也是本末倒置。几百年的近代经济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经济体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把银行的息差和盈利放在前面。经济不好的时候银行就应该亏损,当经济复苏的时候,它自然就会盈利。不能以百业萧条和各方面的经济困难为代价,一定要保银行的息差和盈利,导致不敢降息,这个也是错的。
所以总体来看,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方向都是正确的,但是在具体执行当中,无论是财政政策从建设财政的向民生财政的转型,还是货币政策降准降息、宽松的力度,都受到各种陈旧观念的约束,还需要加快的步伐。
如果内需增速不够,甚至萎缩,内卷式竞争的背景就消除不了。所以核心还是要扩大消费,转变观念,这是我讲的第一点。
第二个不正常,就是缺乏企业创新能力。
中国的企业,或者整个中国经济还没有摆脱后发式增长的传统的路径,我们是跟随者,跟着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学市场化,所以从刚开始就拼价格、拼成本。这是1980-19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习惯套路。但是到了今天,中国经济体量已经这么大,已经到后工业化、后城镇化的发展阶段,继续用后发经济的价格战、拼成本的增长模式,就不行了。
大部分中国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他们熟悉各种降成本的管理模式,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以生产函数为基础的这种管理模式,中国企业家都用的非常娴熟了。但以“创新函数”为基础的一些新的管理模式,可能大部分中国企业家还没有学会。他不是不想创新,他是不敢创新,不会创新。生产函数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投入和产出一般是线性的关系,一份投入必然对应着一份产出,一份汗水一定对应着一份收获,这样的事,我们企业家会干。但是创新函数描述的投入产出关系,是个不确定的关系,是个概率关系。我去年出版的《软价值经济学——数字经济的底层逻辑》里,就用创新函数描述了这种概率关系,有可能投入100万,产出几个亿,也有可能投入几个亿,产出是0。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企业家他确实是不敢干,所以他宁可去拼成本,压低人力成本,但是他不敢去投入创新,因为投入可能投了很大的钱,产出是0。
怎么去掌握这种创新的方法?这是中国企业家所面临的重大的挑战。在硅谷,以英伟达、苹果、谷歌等为代表的创新企业,总是能创造出新东西。中国的华为,1990年代也就是个通讯设备制造商,现在是个科技公司,同样的研发成本在华为也能产出很多新东西。很多类似于IPD、OKR等新的以创新为基础的这种管理方法、考核机制,我们中国的企业家很多还不熟悉。从经济学研究的角度,我们要推动观念转变,既要给学生们讲创生产函数,也要讲创新函数;大学既要讲传统的降成本、拼效率的管理方法,也要讲以创新为基础的管理方法,讲关于研发创新、模式创新、场景创新、产品创新的各种管理方法。现在从院校到EMBA培训,创新函数和相关的管理方法的教学和培训还非常少,企业转型太慢,就会内卷式竞争,这是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第三个不正常,就是地方政府参与内卷竞争,也有些不正常。
就在这个周末,我跟一些地方的市长、书记交流,他们以非常自豪自信的态度,给我讲述了他们又引进了什么产业。但是我听下来还是老一套,就是用提供免费的土地,提供代建的厂房,提供便宜的电(新能源指标),提供“三减一免”的政策优惠等等,引进一些企业投资。这些投资,从宏观上来看,还是过剩产业,就算在这个城市降低了自身生产成本,也一定会击垮其他的企业,因为总体的需求并没有增加。
一方面,地方政府还在用免费土地、代建厂房、便宜的能源成本、税收减免,甚至直接的财政补贴来参与内卷式竞争,另一方面很多中国出口的产品,获得了生产补贴、出口补贴,这些宝贵的财政资源,实际上全都以低廉的价格送给了海外的消费者,有些时候甚至产品的利润还没有政府给的补贴高,最终只赚出口退税的钱,或者赚生产补贴的钱,想一想,很可悲。
在每年十几万亿的低效投资和无效投资,每年几万亿的生产补贴,每年一两万亿的出口补贴下,我们的投资、生产已经严重过剩了,出口已经是全球老大,但是我们的消费不足却没有改变。关于发消费券,我们已经呼吁了几年了,现在才终于出台了几千亿的以旧换新补贴,其实应该发几万亿。一说发消费券就是没钱,可是搞十几万亿的投资,搞几万亿的生产补贴,搞上万亿的出口补贴,为什么就有钱了呢?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内卷式竞争,政府不需要干预供给侧,而是少搞低效无效投资、生产补贴、出口补贴,已经有的要尽快退出,不要参与内卷式竞争。所以,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决策观念上到行为模式,再到奖惩机制,都要推动这个深刻的转变,才能改变这种情况,这是第三点。
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从文化的角度看,内卷也不是企业领域独有的现象。
中国的小朋友他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卷。文化上的东西怎么改变,这也是我们从学术角度应该考虑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尊重人力成本的文化。为什么很多中国的电子消费品企业,都希望给苹果做代工?因为凡是加入“果链”的企业,毛利率是得到保证的,苹果会给你一个比较舒适的毛利率。但如果给我们国内的一些企业做代工,他就让你很难过,毛利率压得很低。不久前我们某个汽车企业,要求某个供应商一年降价10%,引起轩然大波。在国外用亏钱的方式把竞争对手卷死,在国内让产业链上的友商不赚钱,凡是这些企业经过的地方,都寸草不生。这种“竞争文化”怎么转变,我也觉得非常困惑。
所以我觉得这个中国式内卷竞争,不仅是个不正常的经济现象,也是个不正常的文化现象。核心的问题是尊重人力成本,除了取消那些不合理的政府补贴,免费的土地、免费的厂房,低廉的能源补贴,还有税收减免之外,还要给劳动者,包括管理者和企业家自身,以足够的报酬。让产业链各环节都有合理的利润。
最后,我觉得中国式内卷竞争本身,也是个历史阶段特有的现象。
虽然它不正常,但是相信如果扩大内需的各项战略都能得到有效贯彻,蛋糕开始做大,内卷就会降低。后发式增长模式本身就是个历史阶段现象,如果我们的企业学会了以创新函数为底层逻辑的各种新的管理方法,那么中国的企业也会告别过度的竞争内卷。没有了土地财政以后,地方财力已经很不如以前了,所以相信各种不正常的政府补贴也会越来越少。文化上的过度内卷,大家也在反思,长期也会逐渐改变。
白色家电行业其实也曾经内卷过,但是现在已经不“卷”了,美的、格力、海尔等企业,在全球有产品创新能力,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销售网络,有自己的定价权,也有非常舒适的利润率。
所以,我相信走过这个特定阶段以后,我们的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还有各种各样的消费品产业,早晚都会告别内卷式竞争,用以创新为基础的新增长模式,不断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不断引领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中国经济带来新的经济增长。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