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请戒掉身上的弱者气息

人到中年,请戒掉身上的弱者气息
2024年06月12日 18:58 古典书城
作者:帆书 · 十月的诗

朋友和我吐槽,

说自己总是被身边的人“拿捏”。

在公司里,她出了名的好说话,

总是尽力照顾所有人的情绪。

别人的要求,不敢拒绝;

别人的揶揄,不敢反击。

有时候,她辛辛苦苦完成一个项目,

却因为害怕被人说喜欢邀功,

从不敢主动找领导汇报。

工作多年,她勤勤恳恳,

却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这让她非常苦恼。

许多人身边都有这样的人:

习惯于事事迁就别人,从不敢拒绝,

结果总被人呼来喝去;

犯了一点小错,就不断内耗,

让自己精疲力竭;

他们原本能力不差,但做事畏手畏脚,

结果被所有人认定不能担责……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生活中那些受到不公平待遇的,

似乎总是以“弱者”自居的人。

这是为什么?

其实,这并不是简单的巧合,

而是因为:当你内心觉得自己是软弱无力的,

就容易把自己放在比别人低的位置。

即便遇到不公和痛苦,

也没有勇气去反抗和改变。

在人际关系中,

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同、被喜欢,

却忘了,人性都是“慕强”的。

一个人身上的“弱者气息”气息越重,

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身边的破事也就越多。

你的“弱者气息”越强

吸引来的破事就越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

有一个场景,给许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蛤蟆先生是一个性格软弱的人,

有一次他因为情绪问题,

请假在家里休息。

獾知道后,就乘机从中挑拨,

想要夺走他在学校董事会的位置。

獾先是上门毫不留情地

把蛤蟆先生数落了一顿。

随后,他趾高气扬地对蛤蟆先生说:

“希望你能主动辞职,把校董的位置让给我。”

蛤蟆先生听了獾的话,十分气愤。

可看着强大的獾,他还是卑微地回答:

“请给我几天时间考虑一下。”

第二天,蛤蟆先生拖着疲惫的身体

去找心理咨询师苍鹭。

他问苍鹭:“为什么自己这么倒霉,总是被欺负。”

苍鹭回答道:

因为你总是配合对方,

玩一个‘可怜弱小的我’的游戏。

在这场游戏里,你表现得越弱小,

就越容易吸引别人的恶意。

蛤蟆先生这才恍然大悟。

真正让自己陷入困境的

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回到现实,

又有多少人犯下同样的错误:

明知对方的要求不合理,却不敢拒绝,

宁愿压抑自己的需求,结果受尽委屈;

明知对方是故意刁难自己,却只想息事宁人。

结果被认定好欺负,一次次受到伤害……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随和、善良,

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却忽略了,与人相处最残忍的“丛林法则”,

就是欺软怕硬。

你若不懂拒绝,就容易被人过度索取;

你若逆来顺受,就容易被人过度压迫。

当你习惯于压低自己附和别人,

就会被禁锢在“我是弱者”的心态里,

失去捍卫自己利益的能力。

戒掉“弱者气息”

是一个人变好的开始

心理学家张德芬说:

“当你觉得所有人都高高在上的时候,

是因为你的内在有一个低低在下的自我。

当你有被别人轻视的需要时,

才会被别人拿捏。”

要知道,我们的一切感受

都源于内心的映射。

你若给自己贴上“弱者”的标签,

就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深渊,

错失原本属于自己的机会。

有位作家刚参加工作时,

因为性格软弱吃尽了苦头。

在别人面前,她从不敢表现得强势,

害怕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因为这样,她经常被别人抢功劳、占便宜。

有些同事看着她好说话,

还明目张胆地撬走她的客户。

那段时间,她常常感觉

自己被别人打压、剥削,却无能为力。

有一次,报社空出来一个主编的位置,

她很想争取,却害怕别人说她自不量力。

于是,她跑去询问领导,

自己是否能够参与竞选?

领导听了十分纳闷地说:

“你明明各方面要求都符合要求

为什么需要我的允许呢?

她这才发现,

原来一直以来让她受制于人的,

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从那以后,她逐渐丢掉弱者心态,

主动争取属于自己的利益,

人缘反而变好了,工作也越来越顺。

如果在关系中,

你总处于被压迫、被牺牲的角色,

那大概率是因为你把自己放在了较低的位置。

正是这种“弱者气息”,让对方一次次占了上风。

要记住:这世上,

别人对你的态度,

都源于你自己的允许。

永远不要帮着别人打压自己。

守住自己的底线,有棱有角地活着,

才能从内而外地散发出高能量气场,

吸引到更高频率的好事发生。

一个人真正的觉醒

戒掉身上的“弱者气息”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证预言”:

你内心是怎样看自己的,

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影响着行为和内心的能量。

总是“以弱示人”,就容易攀附、讨好,

最后难免画地为牢、怨天尤人。

戒掉“弱者心态”,经常给自己积极暗示,

才能改变现状,收获更丰盈的自己:

• 别用“我不配”内耗自己

回想一下,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面对别人的夸赞,非但不会觉得开心,

还会感到惶恐;

无论做什么,总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结果错失许多机会;

面对挑战,从不敢主动出击,害怕一旦失败,

会被别人发现真实的自己有多么糟糕……

为什么会这样?

心理学家指出,这是因为,

当我们从心底里认定自己“不配”时,

就会习惯性地自我否定。

不由自主地为自己贴上许多标签:

“我不配得到更好”“我只能这样”。

放下内心的不敢、不能,

以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

方能得到想要的一切。

• 别用“都怪我”压垮自己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说错一句话,别人还没有发现,

就开始自我贬低;

做错一点事,领导还没有发话,

就开始自我批判。

当你积累了越来越多“我不够好”的想法,

就容易陷入对生活“无能为力”的低能量状态。

改掉对自己的消极暗示,

经常进行积极心理对话,

才能丢掉内心的“无力感”。

遇到困难时,不要对自己说:

“我怎么这么笨”“要是当时这样做就好了”。

而是要告诉自己:“每个人都可能犯错”

“下次我会做得更好”。

• 修炼“强者思维”

人的思维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固定思维,一种是成长型思维。

固定思维的人,觉得人生是一场证明题。

任何别人的否定,都会证明他们是“失败者”,

这让他们一直生活在焦虑中,逃避所有挑战。

成长型思维的人,不会自我设限,

而是把成长当作终生事业。

当问题迎面而来,他们会告诉自己:

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可以改变的;

就算解决不了,也能积累经验。

其实,这就是“强者思维”和“弱者思维”的区别。

习惯于把自身价值

全都寄托在别人的看法和评价里,

就容易卑微、讨好;

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

才能拥有强大的内心。

无论当下如何,只要你相信

自己是可塑的、能够改变的,

就会拥有对抗挫折的勇气。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提到过两个概念:

“影响圈”和“关注圈”。

关注圈是指外界的事物,

比如:天气、环境、别人的态度;

影响圈是指我们能够控制的事物,

比如:思维、心态、技能……

当一个人把精力放在无法改变的关注圈时,

就容易把自己当作生活的承受者,

被动地面对外界的一切。

把精力放在影响圈,

去关注自己可以改变的,

才能找回内心的掌控感。

真正的强者不是拥有控制一切的力量,

而是有分辨问题的能力。

去改变自己能改变的,

接受那些无法控制的事情,

成为人生的主导者而不是受害者。

相信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为自己人生的摆渡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