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又招人,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人才忒休斯之船折射出何种现状?

裁员又招人,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人才忒休斯之船折射出何种现状?
2024年06月23日 20:32 电科技网

过去几个月时间,裁员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高频词,传统合资厂商在裁员,新势力在裁员,甚至连行业大佬特斯拉都在裁员。

到目前为止,广汽丰田、蔚来、特斯拉、大众、广汽本田、飞凡、智己、理想等十几个品牌都爆出了裁员计划。除此之外,部分供应链厂商也开始裁员。

然而在裁员的同时,不少汽车厂商却还在大举招聘。以比亚迪为例,仅仅是2023年一年,比亚迪就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3万名。除此之外,吉利、长安等厂商也在扩招。蔚来和理想前段时间因为大量裁员登上了热搜榜,但现在又重新开始招聘,理想汽车招聘岗位达到3257个,蔚来汽车也增加了1613个社会招聘岗位。

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预计可达103万人。

一边裁员,一边招人,而且招人的缺口还相当大,大到百万之巨。这只能说明一件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在快速地腾笼换鸟,修造着一艘重造人员结构的“忒休斯之船”。

古希腊的哲学家普鲁塔克提出过一个问题:如果忒修斯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这就是著名的忒修斯悖论。

一边裁人一边招人,实际上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期的独特现象,相当于给飞行中的战斗机不停更换零部件。那么,大量的人员焕新之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还会以前的骨骼和皮囊吗?

专业制造逍客的日产常州工厂近日停产了,不少人员就开始流向到了新能源行业。另一边,国产厂商的销量规模在不断扩张,近日网上爆出了广汽本田员工争抢裁员名额的消息,这一方面是因为裁员赔偿金给得不少,另一方面则是员工也着急去新能源车厂上班。

裁员终归不是好消息,但也绝不是末日,它确实是一种正常的产业流动,自高而下顺流奔腾。现在的新能源汽车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人才。以蔚来汽车为例,它正在招聘的岗位,涉及到了软件、自动化等各个方面,这些岗位充满了时代进步的特征,也对从业者本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际上,类似的事情德国大众汽车也在干,而且还闹得挺大。

大众汽车前任CEO迪斯此前就有个计划:裁掉一部分传统燃油车相关的员工,把节省出来的开支,用来招聘与新能源汽车有关的人才。但这个计划遭遇大众汽车工会的强烈反对,也由此成为了迪斯辞职下台的导火索。

中国乘用车年销量规模在2000万辆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按理说,人才应该是比较多的,但为什么新能源汽车厂商会出现这么大的人才缺口呢?

这是因为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是两种不同的汽车生态,在燃油车时代,大量的人才在研究发动机、变速箱,但很多新能源汽车根本不需要这些。

同样,你也很难想象,燃油车厂商会养大量软件系统人才,因为它们也不需要。

新能源汽车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为主要特征,纯燃油车理念的员工一时半会是很难从技能上进行转变的。

要想满足自身发展需求,新能源汽车厂商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另起炉灶,燃油车时代的人才队伍,其实并没有多少可利用的。

正因为这样的现实矛盾,所以才有了裁员和招聘齐飞的状况。一言以蔽之,在燃油车向新能源过渡的时期,人力上的矛盾冲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都不会停止,甚至会长期共存。

权威数据显示,2024年1-5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389.5万辆,同比增长32.5%。在可预见的未来,国内新能源汽车不会停下前进脚步。新能源汽车厂商招人,一是为了满足眼前需求,二是为了进行人才储备。这些都是必须要做的。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太过迅速,真正崛起,并为消费者所熟悉,实际上也就是这两三年的事情。也就是说,就算3年前各个大学开始新招新能源相关专业的学生,现在也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这样的人才供应量,短期内是无法满足需求的。

因此,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才缺口短期内不太可能消失。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才缺口必然会跟着扩大。

目前中国新能源渗透率还不足50%,按照2000万的年销量规模来算,未来几年内也至少有1000万辆以上的净增量,这些都会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销量规模提升之后,销售、保养、保险等相关环节也会产生大量的人才需求。

除此之外,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未来出口量会进一步提升,而且新能源汽车占比会越来越高,这同样需要大量的人才去支撑。

汽车工业是工业化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中国也不例外,汽车工业为日本提供的直接就业岗位就超过500万,中国的汽车产业规模是日本的好几倍,如果中国汽车市场完全转向新能源,猜猜看,它会提供多少就业机会?

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裁员,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