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伞,不一般

这套伞,不一般
2024年06月27日 22:07

1967年6月17日,由陕西机械厂(现中航西飞)改装的特种武器载机轰6甲成功通过降落伞试投我国第一颗氢弹。轰6甲继1965年第一次空投原子弹成功后,再次为中国核事业发展立下功勋。

轰6甲空投核弹的故事我们已经熟知,今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套非比寻常的降落伞上。

这是宏光机械厂(现航空工业宏光)研发的氢弹伞,保证了轰6甲空投氢弹试验成功。

氢弹试验前,周恩来总理作出

“机、伞、弹三位一体”

重要指示。试验成功后,周总理高度赞扬:“这个研究所(宏光机械厂研究所)既出了成果,又培养了一批人才!”

罗布泊升起新“太阳”

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57年前的6月。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罗布泊一声巨响,天空出现了一颗新的“太阳”,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消息传开后,国人为之振奋,世界为之震撼。

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到氢弹试验,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4年零7个月,我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实现了毛主席1958年6月关于“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的科学论断。

这套氢弹减速系统是航空工业自行研制设计的第一具空投大重量降落伞系统。在降落伞研制方面,这是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重大突破。

“一号专案”

降落伞在空中核试验中的作用是让核弹减速,保证投弹飞机逃逸危险区,待核弹稳定下降到预定高度实现空中核爆炸,从而达到“保响、保地面测试、保各种效应、保试验安全”的目的。降落伞能否正常开伞和工作,是关系到氢弹空中试验成败的关键。对这一系统工程,周总理在听取汇报时曾科学地概括为“机、伞、弹,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因此,降落伞是实现空中核试验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空投氢弹利用降落伞系统作为减速的手段,在我国还是头一回。1966年3月,三机部正式批准下达研制任务,根据国防科委的进度总体要求,降落伞系统只有一年多的研制周期,时间是极其紧迫的。

当时,我国降落伞工业还处于发展阶段,降落伞技术仍处于从仿制向自行设计的过渡时期,空投最大重量不过500公斤,而且是在低空低速飞行条件下。不同以往的是,空投氢弹任务飞行海拔高度高,飞行速度大,初始重量重,在技术上最重要的是要保证降落伞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开伞冲击力、临界开伞速度、纺织材料的研制等等,均存在很多不确定的未知。

为了保证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这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工厂毅然成立由设计所所长邓笙抓总,王德春、戴振明、顾芝明、言道贵等组成的研制小组,定为工厂的

“一号专案”

反复试验

遵照周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指示,经过多种方案的反复论证,研制小组确定了主伞采用宽带条伞的设计方案。此后,研制人员分别进行了风洞试验、开伞系统的双重保险单项振动试验、环境条件试验、低空模拟试验。在进行了大重量1:1样品条件下高空试验后,最终确定了开伞程序。随着降落伞系统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主伞采用了波环伞两次开伞技术。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