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庆机遇与路径选择

解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庆机遇与路径选择
2023年12月15日 21:33 重庆马路社

图源:重庆日报

文/雪峰

引进一个大项目,撑起一条产业链;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区域发展能级。近年来,国内多地围绕产业转移出政策、搞对接、促落实。11月2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重庆市政府联合主办的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重庆)在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开幕,120个项目达成签约、签约金额达2012.17亿元。这场地方和企业的“双向奔赴”,为重庆打造“33618”现代产业体系、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

这是一次以产业对接为主题的“国字号”盛会。作为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的深层次产业对接平台,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自2010年创办以来,已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平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今年以来,重庆加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力度,招引龙头企业入渝发展,打造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具有标志性和影响力的现代制造业集群,产业发展呈现多点支撑的新局面。产业转移本质上是产业竞争力的动态调整。那么,在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之下,重庆如何接得稳、接得好?

多维视角下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在历史的长河中审视产业转移的周期变化,一个经济规律是:哪里成本低、效率高,产业就会转移去哪里。19世纪以来,全球曾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第一次是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英国凭借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及经济霸主,但也面临产业成本升高、市场容量有限等瓶颈问题,导致产业往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及北美国家转移。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转移。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是由日本、德国主导逐步向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展开产业转移。第四次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因其巨大的内需市场、完备的工业体系、较低的要素成本等优势,成为此轮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其后,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和东南亚国家转移。不难发现,每一次全球产业转移浪潮都深度地改变了承接地原有的产业结构,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升级提质。换而言之,产业转移可以视为生产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对承接地是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

图源:渝中发布

2012年,国家相关部门发布全国产业转移指导目录,此后湘南湘西、重庆沿江、湖北荆州等十余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相继成立,各地在不断探索跨省合作、飞地经济、产能协作、上下游对接合作、园区托管共建等优化区域协作和产业转移的路径。

事实上,产业转移不仅是原有生产能力的搬迁,也不仅是空间上的辗转腾挪,更重要的是产业分工深化和产业结构加快升级的过程。推动产业转移不仅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迫切需要。从现实需求看,在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之际,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奉行本国优先政策,加快实施关键供应链回归战略,重新布局或弥补完善本国或相邻区域的产业链、供应链,企图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本土化,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大幅度上升。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

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引导产业合理有序转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促进形成区域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制造业发展格局。一方面,国际产业转移区域化(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价值链、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价值链、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价值链)、国内产业转移提速;另一方面,产业向具有成本和效率优势的区域集聚、产业招引更加聚焦于链主企业,这是当下产业转移的重要趋势。

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庆机遇与优势

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多地纷纷当仁不让,强势推进。在此背景下,重庆的机遇和优势何在?

区位优势明显。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叠加,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重庆拥有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智博会永久会址等国家政策利好加持。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战时期、“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等重要时期,重庆一直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

产业基础优势突出。作为我国工业重镇,重庆工业门类齐全,拥有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拥有制造业全部31个大类,汽车、电子、装备、材料、消费品等优势产业持续壮大,智能产业、软件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产业体系持续完善。比如,重庆汽车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8%,智能手机重庆造占全国比重7%,手机重庆造占全国比重5.8%,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市。同时,重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西部地区比重达11.9%。其中,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30家;中国500强制造业企业11家,居西部前列。

图源:两江新区官网

发展平台能级高。经过多年的发展,重庆“2+6+6+36”产业园区体系日趋完善,2代表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第一个6代表3个国家级高新区和3个国家级经开区,第二个6代表6个综合保税区,36代表9个市级高新区和27个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为承接产业转移打好了基础。同时,重庆是西部唯一的集铁、公、水、空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特大城市。截至2022年底,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119个国家、393个港口。中欧班列(成渝)辐射亚欧近40个国家超100个城市节点。长江黄金水道基本建成“一干两支”航道体系,航道总里程达到4472公里。

当然,承接产业转移不是“等来的”,更大程度上是靠“争取来的”。从笔记本电脑到智能终端设备,再到新能源汽车,重庆作为国内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在承接产业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是获批国家级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部署了涪陵高新区等17个市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具备承接更大规模、更高质量产业转移的产业基础和平台载体,正在着力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建设国家重要产业备份基地。

数据显示,2020—2022年间,重庆市累计承接工业投资项目4670个,到位资金6425亿元。以汽车行业为例,重庆先后承接了比亚迪动力电池、信质驱动电机等一批核心零部件项目,有力促进全市汽车行业加速向智能网联新能源转型升级。今年前三季度,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长江沿岸大足、永川、荣昌、九龙坡、璧山、巴南、涪陵7个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项目292个,协议总投资3259.7亿元,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

探索实践内陆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庆路径”

产业转移是一个市场主导下资源再配置和政府政策推动双重作用的结果。承接产业转移不能理想化、简单化,既不是一接了之,也不是“捡进篮子的都是菜”,而是要明确“接什么”“怎么接”“如何接好”。对重庆来说,就是要探索实践内陆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庆路径”,充分把产业转移地产业发展资金、技术、经营、市场优势,与产业承接地的要素成本、交通、产业基础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让产业转移项目“接得稳、留得住、长得好”。

首先,探索实践承接产业转移“接得稳”新路径。俗语说:“没有那么大的头,就别戴那么大的帽子。”一个人最怕的,不是没有能力,而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一些地方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往往过于重视行业巨头、“链主”企业,而忽视了极具发展潜力的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等中小企业。实际上,大企业数量本来就不多,加上大企业如果整体转移,承接地能否“接得住”,更不用说“接得稳”的问题。对重庆来说,承接产业转移要注重“接得稳”,一方面,要本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原则,大企业固然要积极争取,但重心可以放在“潜力股”企业上,选准对象和项目,特别是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以整机、整装等“终端”和关键零部件、关键元器件、关键原材料、关键软件等基础领域为重点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另一方面,要不断迭代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供优良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服务,让已有转移落地意向和签署合作的企业、项目“软着陆”。

仙桃数据谷(图源:华龙网)

其次,探索实践承接产业转移“留得住”新路径。产业转移说易行难,不能一蹴而就。美国持续上百年的“西进运动”,才使荒芜的内部大陆成为富饶之地,形成统一的全国市场。对待产业转移,不能寄望于制定个政策、发个指令,要认识到产业转移是一个长期的事情,而承接产业转移也不能“一口吃成胖子”,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承接产业转移“留得住”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接得稳”的后续,也是“长得好”的根本。重庆要“留得住”更多的转移产业,在政策制度上要保持一贯性,不能重前期引资轻后期产业维护,要以良好的信誉赢得更多企业;在区域布局上要进一步优化,推动承接市外产业转移与市内产业转移“同频共振”,以产业转移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在要素保障上要更加有力有效,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堵点难点问题,减少后顾之忧;在发展预期上要让企业有“奔头”,看到未来发展美好前景,增强投资和建设发展信心。

最后,探索实践承接产业转移“长得好”新路径。衡量承接产业转移成功与否的标准有很多,但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企业是否“长得好”。现实中,一些产业转入当地后出现“水土不服”,这或许与企业经营管理有不小的关系,但当地的营商环境是否优良也是重要原因。比如,企业生存的“阳光与空气”是否充足,企业成长的“土壤”是否肥沃,企业发展所需的金融“活水”是否源源不断等。作为全国首批、中西部地区唯一的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重庆要持续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环境,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推动各项政策直达快享。同时,对转移企业实施降本减负定向支持,在用工、用地、用电、用气、用水、物流等方面给予最大可能保障和最大可能优惠,让企业在良好的环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顺趋势、强对接、优路径,可以预见,现代化新重庆将成为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广大客商投资兴业的热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