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的这些让人忧心的问题

汽车行业的这些让人忧心的问题
2017年05月14日 23:17 汉众聚焦

[汽车产经871ACE供稿]汽车行业的这些让人忧心的问题

对于汽车行业在16年发生的五大事件

宏观汽车市场刺激政策:购置税补贴退坡

2016年12月15日,政府宣布:小排量购置税补贴优惠幅度从5%,退坡到2.5%关于购置税补贴的威力,在去年四季度,我写过一篇文章。

不管20岁吃伟哥,还是50岁吃伟哥,伟哥就是伟哥

当时市场非常悲观,因为15年1-9月,市场增幅只有不到3%。经济大环境也不理想,汽车行业危机感很重。

考虑到汽车可能是制造业中相对产能不过剩、消费也不饱和的大产业。政府再次出手救市!再次放出小排量购置税减半的大招!

当时很多人,认为然并卵,低估这个政策的威力。我的预计是至少能带动5%的增幅,加上正常的增长,比如3%,16年应该有8%以上的增长。

可能谁也没想到,今年的车市,到目前为止,车市1-10月累计已经有了超过18%的大幅增长。

可见伟哥依然是伟哥!

可是伟哥的威力越强大,当你开始停止服药或者减半服药的时候,问题就会越严重。

明年伟哥剂量要减半了,考虑到消费前移透支的因素,可能明年车市会0增长!

Winter is coming!

这事关行业里每个人的钱包和饭碗,所以我把它列为自己心中的16年行业大事之首!

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技术加速进步

Tesla从15年下半年开始,首次把达到相当高智能水平的自动驾驶辅助功能,推送到旗下量产车型Model S。这实际上构成了无人驾驶技术发展的又一个分水岭。

在这之前,Google为首的美国科技公司,已经在这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投入,但是技术是停留在实验室的象牙塔阶段;

而行业的主力军,如奔驰、Volvo、日产、通用汽车等,同步也在策划、逐步推进他们的技术线路图——可是特立独行的Tesla采用了不一样的做法。

在2016年,随着Tesla数万台自动驾驶辅助汽车在全球大规模上路,并快速获取数据、软件高频迭代,这个现实,不仅极大的影响了公众(Yutube上各种土豪、网红、车主、Geek粉show出他们的无人驾驶状态的Tesla,陆续发生的一些相关车祸也在刺激着媒体的眼球和公众的神经),而且迅速刺激了整个产业快速向前。

Tesla实际上扮演了一个行业探照灯的角色。它顶着非议前行,让自己成为被同行观察的标本,成为被公众拷问的出头鸟,当然也赚得无数名声——这都是先行者的代价。

现在,无论是国外的Google、Uber、Tesla,还是国内的百度、腾讯,以及全球各大汽车OEM,都在一致的向着无人驾驶技术发力——关于以后汽车方向盘该由人还是电脑掌握的问题,已经彻底没有争议。

别再说中国交通状态复杂了,印度、埃及、巴西也复杂,复杂的地方多了。本质上来看,就是人类功能进步的速度,远低于机器,开过Tesla Autopilot的人,很有可能会更相信,自动驾驶技术将比想象中更快来到。

我之前有一个“猛吹特斯拉的回答”,其中有一点,讽刺了媒体和公众选择性的针对先行者。

特斯拉到底好在哪? - 一苒的回答 - 知乎

某种程度上,特斯拉汽车开创了智能互联汽车的先河。(通用Onstar和丰田G-book相比之下,弱爆了,就不作数了)

它的操作系统和软件,可以空中升级。

它像一家互联网公司一样,快速迭代软件,并且推送给用户车辆下载。

在过去一年的时间,自动辅助驾驶技术,至少推送了三个重要的更新版本——在传统汽车公司,实现这样的产品更新幅度,可能需要3年以上。

特斯拉是智能汽车的先驱,大部分人应该不会有异议。但很多人质疑特斯拉在其自动驾驶辅助功能的传播上,有不妥之处,误导了消费者。关于这一点,请看这里:

媒体在特斯拉的自动驾驶Auto Pilot技术出事之后,痛批特斯拉有“夸大宣传”的悬疑,滥用“自动驾驶”的概念,一度为特斯拉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其实这是典型的“马后炮”,难道这种说法只有特斯拉在用?

其实,在2016年特斯拉的Auto Pilot因为事故原因,被媒体曝光之前,各大车厂的类似驾驶智能辅助技术,都一律在媒体上,以“自动驾驶技术”的名义传播。

只不过特斯拉动作快一点,先投放在了市场上而已。

如果说特斯拉是误导消费者,那么其它车厂也是一样的。

当然,事后特斯拉顶不住舆论的压力,把Auto Pilot的中文翻译变成了更精准的“自动辅助驾驶”。这是先驱者的代价——其它厂家的误导,怎么就没有任何人追究呢?就因为走的比较慢吗?

电动车作为汽车动力总成的中期技术路线,彻底定论

在2010年左右的时候,技术路线还是有争议的。丰田、本田偏向混合动力,因为他们已经有先发优势了,尤其是丰田,同时,丰田已经在准备氢能源,看起来是个完美技术方案,艺高人胆大,可以高屋建瓴;

雷诺-日产偏向纯电动车,因为他们的Leaf拿到了北美年度车大奖,当然其实是因为卡洛斯戈恩,作为一名战略家,预见了电动车的趋势;

德国车企们,主流倾向于插电式混合动力——做普通混动,油耗改善上限有限,而且容易被丰田压制;做纯电动,又感觉太过冒险;

更多的大车企,还在观望,不知道该对纯电动all in,还是纯电和插电两边下注;

Tesla这种创业公司,想都不用想,不敢碰汽油车,肯定被传统巨头打死,于是全力all in到高端纯电动领域。

在2016年,争议彻底不存在了。

一直在坚持混动和氢能源的丰田,宣布要造纯电动车,说明他们要开始分散风险,担心纯电动成为绝对主流

奔驰巴黎车展发布纯电动品牌EQ。他们的老大这么说:

“我们相信,在未来某一天,电动车一定会从小众变成大众所需求的车型。尽管我们无法预期其发展速度,但按照我们此前规划,恰逢此次巴黎车展,推出这一款电动车型。”蔡澈表示。

奔驰终于在巴黎车展发出信号,即汽车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C.A.S.E“瞰思未来战略”,这其中包含四个方面,包括智能互联、自动驾驶、共享出行、电动出行,同时EQ品牌将完全践行CASE 战略生态系统。

托马斯·塞德兰在接受德国《经理人杂志》采访时表示,电动车价格高昂主要因为电动车电池价格高居不下,要比燃油车贵五千到一万欧。但这种局面很快会被扭转。托马斯·塞德兰预计,2021年到2023年将是“电动车的转折点”,“届时,电动汽车的价格将和节油减排的燃油车持平,甚至更便宜”。

根据托马斯·塞德兰,2019年或2020年开始电动车的销量会明显上升,欧洲、美国和中国的电动车快速充电站将初具规模。大众大力投资研发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大众将引入17款混合动力车型。到2025年,大众集团将有超过30款电动车,纯电动车销量将在200万到300万辆之间。

大众也加入此次挑战,决心在去年的排放门丑闻后一雪前耻,展出了新的电动车平台,并发布了I.D.纯电动概念车,这也将是2020年电动汽车量产雏形。

通用这个美系巨头已经不是靠口号了,他们全新推出了雪佛兰Bolt纯电动车,3.75万美元起,直接竞争对手——日产Leaf,Tesla Model 3。

日产预计将在2017年对旗下电动车明星Leaf,进行换代,我预计起步价可能最低能做到2.9万美元左右,成为不折不扣的电动车价格杀手——多么像卡洛斯戈恩的风格啊。

按照Nissan一贯风格和卡洛斯戈恩对电动车的积极态度,第二代Leaf的起步价格只会比28800美金打平或更低。

于是,我们可以回头整体来看一下,11年美国上市的初代Leaf,32780美金,续航84 miles,17年上市的第二代Leaf,起步价不超过28800美金,续航215 miles左右(很眼熟?对,和Tesla Model 3 的数据一样。)

6年的时间周期里:绝对整车至少降低了12%(电池成本下降是整车成本下降的关键因素,所以单电池成本的下降幅度至少超过20%)同时,电池续航里程提升155%左右。

顺便在这里,为中国政府的产业政策说一句话。

很多网友骂政府不该补贴电动车,全是一堆垃圾。电动版的荣威550标价25万,补贴你8万,还送车牌,看似优惠,其实这车本来就只值十来万的价!

但大家不要搞错了补贴的意思。政府补贴,本来就不是做善事,把一个20万价值的东西,2万元卖给消费者。

产业补贴的意义,在一个新技术“性价比还很差,竞争力很脆弱”的时候,打一针鸡血,让它早点长大,比外国同行早那么一点点,然后干死外国人。

个人是这样评价我国的电动补贴产业政策:

1 中国政府提前数年选择了电动车技术路线,坚定不移的进行补贴,摈弃了日系擅长的混合动力,这很有远见啊!2016年已经可以验证,电动车彻底成为未来技术趋势。

2 在大战略正确的情况下,执行出现了一些问题。骗补、垃圾产品获得补贴的情况大量发生,上汽、BYD等优等生,本来可以吃到更多的“奶”。但这个问题,是可以理解的。这么大的一个市场,在地方政府有地方利益考量的情况下,补贴很难落入少数优质企业身上。这个经验值得总结,在未来设法改善。

3 现阶段,电动车产品是不成熟的——这是废话,38号不做视频,你也应该知道。成熟的东西,凭什么拿补贴、送你免费京沪牌照呢?难道社会欠你呀。 所以,消费者选购,请理智,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条件出发。 如果一定需要牌照,自己家充电也有条件,也不是一定不能买。

最后说两句:一味的批评电动车补贴政策,有可能是假公济私哦。舆情和民意,好多时候,无非就是工具。

创业造车公司,大量涌现

汽车制造这个无比困难的生意,在中国有过两波创业浪潮。第一波,是吉利、BYD为代表的一波。主要是市场需求的刺激。

理论上,一个市场存在“萌芽期、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

当时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度过萌芽期,进入高速起步,于是催生了吉利、BYD等车企,在市场蛋糕快速变大,产品毛利率偏高,竞争不饱和的情况下,大量的新公司加入,后来很多慢慢不行了,比如华泰、青年莲花等,而BYD和吉利显然是这一波火焰下的真金。

第二波浪潮,就是15年16年的创业新军。这一波,主要刺激来自技术变革的时间窗口。

当下,市场增速已经平稳,竞争无比激烈,数十个汽车品牌在神州大地打来打去,简直就像东汉末年,群雄逐鹿。

按说这个时候,是不适合创业的。

但是汽车产品的关键技术,恰好迎来了变革的机遇——没错,就是Tesla、日产Leaf等带头的电动车革命。

当技术路线有重大变革的时候,老权贵的江山就不容易稳固,新青年的莽撞、无知、冲动、任性,在这个时候可能会神奇逆转“坏事变好事,劣势变优势”。

从功能手机转向智能手机的时候,很多传统巨头的牢固城墙,谈笑间灰飞烟灭,后创业的Apple、HTC、小米、Oppo等,则有机会快速崛起。

再往之前看,从胶片相机转向数码相机、从实体商店转向电子商务、从PC转向移动便携电脑的过程中,都发生过类似的案例。

眼红这个汽车行业50年一遇的全球变革机会,这轮第二波创业造车浪潮,吸引了大量的行业外资本。于是民间产生了“互联网造车”的戏称,而又因为这些企业,都没有活生生的车在路上跑,只能拿出一些效果图,于是又有了“PPT造车”的美誉。

其实我想说,当然只能给你看PPT了,人家创业造车,怎么可能实车丢给你看呢?别错怪人家。

但是问题也是有的。

传统车企,是提前5年出PPT,提前4年出形状清晰的油泥模型,提前3年出栩栩如生的树脂模型,提前1-2年测试车已经奔忙。难道创业公司,都可以神笔马良,能大幅的缩短造车的生命周期吗?

仅仅中国,双位数的汽车创业公司,在蒙眼奔向一座漫长的独木桥。

让我们在桥的另一侧,等候吧。

汽车整车电商,气焰衰退

本来,我想用“偃旗息鼓”这个词,但是想想觉得不妥。毕竟,还有很多壮士们,仍在坚持。2013年,在网络上,被称为“汽车电商元年”——这个文案一级棒,手动点赞!

11月10日23点,技术人员按下了切换键,选车正式开始。

二十五个小时之后,时间定格在11月12日0点。汽车之家共订出17776辆车,订购总额达26.43亿元。同一时刻,天猫总部的显示屏上,350亿的成交额再次刷新历史记录,天猫汽车达到1.07万的订购量,8亿的订购总额,对一个综合电商而言,也算是不错的答卷。

这一串数据,曾经是如此的令人振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艰难的汽车电商之路

近期,一位离开汽车之家车商城的工作人员朋友圈爆料,业界著名的汽车之家新车电商部门共有400人左右,每个月新车销量却只有400多辆,平均每个员工月销一台车,单车毛利在2000-3000元左右,这一销售数据仅相当于两家品牌4S店的月销量。业界专业人士认为,汽车电商包销一台车动辄需要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资金,而这种“花大钱办小事”显然并不划算,汽车之家内部已经开始反思电商部分存在的必要了。

这当然不是单一事件,也是在近期,曾经估值高达10亿元的车风网已是人去楼空,员工在得到遣散费之后宣布关门歇业。实际上,就在今年3月份,电商巨头阿里成立不到一年的汽车事业部宣布不卖车了,而是把汽车业务的重心转向汽车金融市场。在谈到是何原因退出新车电商业务,阿里汽车事业部的相关人士坦言,经过一年的尝试,电商模式只有低价格才能换来成交量,而传统4S店销售模式的存在,让主机厂不愿意把更多的利润让利给电商、消费者。

上面引用了北京青年报的一篇报道,下面说一下我个人的分析:

本质上,汽车整车适不适合做电商?

我列出了一些电商化商品最好具备的属性:A 标准化 B 易物流 C 单价不高 D 产品别太复杂 E 交易手续简单 F 价格透明 G 货源供应

结果你会发现,汽车整车,只满足A,勉强满足B,其它的属性不是不满足,是完全不满足!

一项项来看:

物流:买一只手机,京东最快当天下午送到。汽车从下单到配货运输,可能需要一个月以上。

单价:超过2万元的商品,消费者购买的决策心理成本很高,而且网上支付大额货币,客观上是不容易的。

产品:汽车比手机复杂100倍,比衣服复杂10000倍,产品复杂决定了认知复杂,认知复杂决定了消费者需要仔细观察、研究、打听、决策。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都无法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交易:买一个电视机,网上支付就完了。买一台车,还要递交身份证等各种资料、办理贷款、行车证缴纳相关多项税费、选购附件包,极为复杂。无法在网上一键式搞定。你必须要去线下跑腿。既然你离不开线下,网购的便捷优势在哪里体现呢?

价格:汽车的价格无法透明,如何在电商平台标价?除了Tesla,谁能做到真正透明,请举手并接受我最诚挚的敬意!

货源:要卖货,第一条件是要有货物。但是目前行货都是批发给经销商的。理论上,电商平台没有稳定的授权行货销售保障。

强扭的瓜不甜,整车电商这门生意,在我看来,可能比电动车的道路,还要漫长。

文章摘自知乎作者一苒,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