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要规模面子还是转型里子?

中国平安,要规模面子还是转型里子?
2025年03月26日 09:53 智趣财经社

导读:中国平安数据越亮眼,转型越紧迫,投资市场的暖风虽短期推高收益,却难掩主业盈利能力的波动本质。资本红利退潮后,真增长逻辑如何重构?

3月19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发布了2024年的业绩报告,数据乍一看十分亮眼。全年营业收入达到10289.25亿元 ,同比增长12.6%;归母净利润更是大幅增长47.8%,达到1266.07亿元。营收突破万亿元大关,净利润同比激增近五成,分红连续十三年攀升,资本市场上演了一出漂亮的"数字跃升"。

然而,在这份光鲜答卷背后,暗藏的增长隐忧值得深究——净利润飙升主要依赖投资收益的"东风",核心业务寿险的新业务价值增速虽达28.8%,却在同业竞争中显露出疲态;代理人渠道"减员增效"与银保渠道"高费用换规模"的策略,犹如饮鸩止渴,后续续期率与退保风险悬而未决。

更棘手的是,资产管理业务深陷亏损漩涡,科技转型未见曙光,叠加利率下行、监管趋严、竞争加剧的多重夹击,这家保险巨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考验。当资本市场红利褪去,粗放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金融+科技"的双轮驱动能否突破转型迷雾?这场关乎未来存亡的破局之战,已然在十字路口悄然打响。投资收益托起的增长幻象

中国平安2024年净利润的大幅增长,并非完全源于核心业务的强劲增长。从数据深入分析,投资收益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2024 年,中国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实现综合投资收益率5.8%,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这一收益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回暖。股票持仓占比升至 7.6%,在A股反弹的行情下,投资收益水涨船高,带动了净利润的增长。就像一个学生,这次考试成绩大幅提升,不是因为真正掌握的知识变多了,而是因为加分项增加了。投资收益具有较强的波动性,依赖资本市场行情的收益增长,难以成为持续稳定的业绩支撑。

寿险及健康险业务作为中国平安的核心板块,新业务价值在可比口径下增长28.8%,达到285.34亿元,看似成绩优异。但与同行相比,这一增速却略显逊色。中国人寿上半年寿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8.6%,中国太保寿险业务同期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 22.8%。平安在市场竞争中,新业务价值的增长速度并未展现出明显优势。

从渠道来看,代理人渠道虽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提升 43.3%,人力规模连续三个季度回升至 36.3 万人。而且代理人渠道的 “减员增效” 策略,虽然短期内提升了人均产能,可长远来看,这种把更多工作压在更少人身上的做法,能持续多久呢?员工会不会不堪重负,从而导致人才流失呢?而一旦市场环境变化,代理人的展业难度加大,人均新业务价值的增长可能难以为继。

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暴涨 62.7% ,看似是一大亮点。但深入分析,这一增长是通过 “高费用换规模” 的模式实现的。银保渠道的费用率较高,为了获取业务,往往需要支付高额的手续费等费用。而且,银保渠道销售的保险产品,后续续保率存在不确定性。

许多消费者在银行购买保险产品时,可能对产品的了解不够深入,在后续缴费过程中,一旦遇到经济困难或对产品不满,退保的可能性较大。这不仅会影响未来的保费收入,还可能导致公司需要支付高额的退保费用,对业绩产生负面影响。

平安银行作为平安集团的重要一环,2024年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0.9%,净利润同比下降 4.2%,出现了营收与利润的双降局面。资产管理陷亏损泥潭

中国平安的资产管理业务在2024年依然深陷亏损泥潭,净利润亏损达到111.14亿元。虽然相比2023年亏损195.22亿元,同比收窄43%,但亏损的事实依然给公司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平安主要通过旗下平安证券、平安信托、平安融资租赁和平安资产管理等公司经营资产管理业务,截至2024年末,资产管理规模超过8万亿元。如此庞大的规模,却未能带来盈利,反映出业务结构调整的阵痛以及市场环境的压力。市场利率波动、资产价格起伏,都使得资产管理业务的收益充满不确定性。

投资收益的波动对公司整体业绩产生了连锁反应。由于资产管理业务的亏损,公司的资金流动性受到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到其他业务的发展。为了弥补亏损,公司可能需要调整投资策略,增加高风险投资,这又进一步增加了投资风险,形成了恶性循环。

保险行业政策的不断调整,给中国平安带来了巨大的适应压力。近年来,监管部门对保险销售渠道进行整顿,加强了对银保渠道、互联网保险渠道等的监管力度。这使得平安在拓展销售渠道时面临更多的合规要求,增加了运营成本。例如,银保渠道的 “报行合一” 政策,要求保险公司如实上报手续费等费用,这压缩了银保渠道的利润空间,平安不得不重新调整与银行的合作策略,以应对政策变化。

产品结构方面,随着监管对保险产品保障功能的重视,传统的高收益理财型保险产品受到限制。平安需要加大对保障型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但保障型产品的销售难度相对较大,市场接受度需要时间培养。

而且,预定利率下调也对平安的产品定价和销售产生了影响。为了应对利率下行风险,平安计划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分红险产品的占比。但分红险产品的收益与公司的投资业绩挂钩,这对平安的投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模式承压利率下行是当前市场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中国平安的投资和产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投资端,利率下降导致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收益率降低,平安的投资收益面临压力。为了寻找更高的收益,平安可能需要增加风险资产的配置,但这又会增加投资风险。例如,股票市场的波动较大,投资股票的风险较高,如果市场行情不好,可能会导致投资亏损。

在产品端,利率下行使得保险产品的吸引力下降。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不仅会考虑保障功能,还会关注产品的收益。当市场利率下降时,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也会相应下降,这使得保险产品的收益不如以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可能会降低。

市场竞争的加剧也是平安面临的一大挑战。随着保险市场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进入市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仅有传统的国有大型保险公司,如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还有众多的中小保险公司以及外资保险公司。

这些竞争对手在产品创新、价格策略、服务质量等方面各显神通,争夺市场份额。平安在寿险市场,面临着中国人寿在品牌和渠道上的竞争;在产险市场,人保财险凭借其在车险市场的深厚底蕴,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平安产险要想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难度较大。科技转型"失速",协同战略卡壳?

中国平安在科技和资管等新赛道上的转型并不顺利。虽然平安一直致力于打造 “金融+科技” 的双轮驱动战略,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以陆金所、平安健康为代表的科技业务板块,在 2024 年上半年的归母净利润大幅下滑,成为公司业绩的一大拖累。

科技行业本身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平安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尚未形成有效的产出回报。而且,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收紧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技业务的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资产管理业务方面,虽然平安的资产管理规模庞大,但市场利率波动、资产价格起伏,使得资产管理业务的收益充满不确定性。而且,平安在资产配置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过度集中于某些领域,导致风险无法有效分散。

业务协同方面,平安虽然拥有综合金融的优势,但在实际运营中,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寿险、产险、银行、资管等业务板块之间存在一定的壁垒,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存在困难。而且,不同业务板块的考核指标和激励机制不同,也影响了业务协同的积极性。

平安在战略收缩方面也面临一些问题。2024年,平安18亿美元出售汽车之家控股权,这一举措虽然有助于回笼资金,优化资产结构,但也反映出平安在战略布局上的调整和不确定性。在出售汽车之家控股权后,平安如何在汽车金融等相关领域重新布局,寻找新的增长点,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难题。

中国平安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未来的路充满挑战,但也孕育着机遇。是成功破局,重回增长轨道,还是在困境中继续挣扎?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