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实生物,国产新冠口服药的头号种子选手?

君实生物,国产新冠口服药的头号种子选手?
2022年03月09日 20:31 环球老虎财经APP

3月7日晚间,君实生物发布公告称拟募资不超39.8亿,其中超九成用于创新药研发项目。

作为奔跑在创新药这个内卷赛道上的药企,君实生物在研发方面几乎下了“血本”。不过,相比创新药,现在市场可能更关心君实生物新冠口服药的进展。

随着疫情的不断推进,除了注射疫苗之外,特效药被认为是终结疫情的有力手段。今年2月辉瑞Paxlovid已在国内的应急获批,特效药背后的巨大市场,也让国内参与特效药布局的国产公司也开始和时间赛跑——而君实生物无疑是站在新冠口服药第一梯队的领先选手。

据悉,当下君实生物在新冠治疗领域共有4款产品在推进,其中VV116国产新冠口服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已经在乌兹别克斯坦获得EUA授权,有望在2022年下半年递交新药上市(NDA)申请。

对于药企来说,新冠口服药无疑是成了检测试剂后的下一个新战场,而除君实生物外,国内也涌现一批在新冠口服药开发方面的药企,其中包含前沿生物、先声药业、开拓药业等。

君实与时间的竞赛

2月12日,国家药监局批复了辉瑞所研发的新冠口服药Paxlovid,而在50天前Paxlovid刚获得美国食品药监管理局(FDA)的上市获批。

此次获批,仅比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紧急使用授权晚了50天,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此次审批“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按照药品特别审批程序,进行应急审评审批”。

紧急批复Paxlovid的上市,一方面说明了国家药监局对小分子新冠口服药的认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内对新冠口服药的迫切需求。而受此利好影响,国内布局新冠口服药的企业们也在跟时间赛跑,争取尽快实现新冠口服药物的国产化。

而君实生物则成为众多布局新冠口服药企业里的种子选手。

1月26日,君实生物宣布,与苏州旺山旺水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共同承担靶向3CL蛋白酶的可口服抗新冠病毒候选新药VV993,在全球除中亚五国外的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研究、生产及商业化工作。

而这款VV993也是继VV116之后,君实生物与旺山旺水共同研发的第二款国产新冠口服小分子抗病毒药物。

此前君实生物在接受调研时表示,VV116已完成3项在中国开展的I期临床研究,初步结果显示临床安全性良好,目前公司正在推进Ⅱ期、Ⅲ期临床研究,且有望在2022年下半年递交新药上市(NDA)申请。

公开资料显示,新冠治疗药物研发目前主要有3条技术路线:阻断病毒进入细胞内药物(多为抗体药物)、抑制病毒复制类药物(多为小分子药物)、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类药物(中药方药等)。

需要注意的是,VV116是目前我国唯一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治疗小分子药物,换句话说,君实生物的VV116有望成为我国第一款国产新冠口服小分子抗病毒药。

与此同时,君实生物在抗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领域的产品布局目前已经相对系统化,已形成由多款抗SARS-CoV-2(非典病毒)中和抗体药物与小分子口服药物组成的研发管线。

除君实生物外,国内众多制药企业也纷纷开展了新冠口服药的研发,其中进程相对快的还有开拓药业的普克鲁胺,以及歌礼药业的利托那韦两款口服抗病毒药物。

而与一众新冠口服药不同的是,开拓药业的普克鲁胺最早是开拓药业拟用于治疗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一款药物。经系列研究后发现,普克鲁胺可以阻止新冠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对新冠感染早期和中后期也有很好的疗效。

开拓的普克鲁胺与君实生物的VV116采用的抗病毒技术路线有所不同,分别是阻断病毒进入细胞和调节人体免疫系统。业内人士分析表示,技术类型不同类型的药,适应症人群往往有区分,能给临床提供不同选择。但如果是采用相同机制、适用于相同人群便出现创新药审批中的“关门效应”。

当前我国对创新药的审批政策是,如果出现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获批上市的话,那么就算是有国产替代。但如果后来提交的产品运用相同的技术,想要获批,就需比现有上市药品更优秀。这种策略是基于中国现有的研发环境和市场考虑的,从而避免细微结构差异的“me-too”药物。

而各技术类型布局新冠口服药的企业包括广生堂、前沿生物、海正药业,其中先声药业、云顶新耀等候选药物也即将迈入临床阶段。

(截图来自中银证券)

口服药的市场蛋糕有多大?

新冠口服药成为了又一个超级风口,从而国内新冠口服药相关的原料药和中间体生产企业也成为市场关注的对象,从2021年11月起至今,辉瑞与国内多家CDMO企业达成巨额订单的消息就不胫而走。

目前辉瑞在国内订单尚未直接公布,但全球第二款新冠口服药默沙东的Molnupiravir在中国授权五家中囯企业生产仿制药,但由于不能在中国销售,只能向海外低收入的105个国家销售默沙东仿制药,这意味着国内的新冠治疗药物仍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

目前来看,辉瑞的Paxlovid成为登陆我国市场的第一款新冠口服药,但当下Paxlovid短期内面临的产能压力巨大。

根据此前辉瑞披露的信息显示,辉瑞预计2022年一季度Paxlovid 产量为600万疗程,2022年上半年产量为3千万疗程,全年为1.2仅为亿疗程。但当下全球疫情态势严峻,辉瑞的产能压力将进一步增加。

根据Worldometer实时统计数据,截至北京时间2022年3月9日,6时30分,全球单日新增确诊超175万例,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4.493亿例,而在当今全球如果按照此增长速度计算,全年累计新增将高达6亿人次,而相比较辉瑞当下的产量远远不够。

价格方面,有媒体报道称美国政府对辉瑞Paxlovid的采购价为每疗程530美元。辉瑞已经表示在 "致力于努力实现公平得到药物",并且它正在探索怎样让其他国家生产这个药,计划是根据各个国家的经济收入的不同,采用阶梯式的价格。

此前,西南证券预计全球口服新冠药物市场规模为数十亿至上百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近千亿而当下,虽国家暂未公布辉瑞新冠口服药进入中国后,未来将投放的规模及定价是多少,但根据此前辉瑞预计,其新冠口服药在2022年销售收入将达220亿美元,而如果今年君实生物的新冠口服药能顺利突围,还将拥有巨大的市场份额可以分割。

而为何口服小分子化学药可以突出重围成为当下热点?

业内人士表示,同中和抗体等新冠防治手段相比,小分子口服药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和抗体的不足是需要静脉注射小分子口服药则仅需口服。且小分子口服药成本降低,药效提高,存在感染后快速给药,可及性高的优势。

同时,如果病毒变异的位点在关键位置,中和抗体可能失效,而小分子口服药可以应对病毒的变异,且中和抗体的产能受限。此外,对于药企来说,口服药物的产能限制少,成本较低。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君实生物的VV16备受关注。

君实特效药若能抢占国产化替代市场,或许能改变其一直亏损的局面。

7年融资157亿,何时摘“-U”帽?

其亏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君实生物在研发上下了“血本”。

就在3月7日,君实生物公告称,拟定增募资不超过39.8亿元,其中九成用于创新药的研发项目。而自2018年以来,包括IPO募资在内,君实生物已经在A股、港股两个资本市场完成三轮融资。

若此次A股增发成功完成募资,君实生物2015年以来在新三板、A股、港股等境内外资本市场将获得累计融资额人民币近157亿元。

虽公司目前已有商业化产品,但该公司大多数产品仍处于研发阶段,研发支出较大,尚未实现盈利,君实生物完全依靠资本市场融资“续命”。

从此前财报数据来看,2018年至2020年该公司的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7.06亿元、-7.76亿元和-17.09亿元,亏损额仍在扩大。

而研发额在持续增长,2019年至2021年,君实生物的研发投入金额为9.5亿元、18亿元和20.75亿元。

(数据来自Choice)

从君实生物的产品管线上来看,目前公司具有由超过45项在研产品组成的丰富的研发管线,覆盖包括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慢性代谢类疾病、神经系统类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五大领域。

其中,处于商业化阶段的在研产品共两项,分别为特瑞普利单抗以及埃特司韦单抗;处于新药上市申请阶段在研产品为阿达木单抗,另有超过20项在研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在研产品中,PARP抑制剂、昂戈瑞西单抗以及贝伐珠单抗均处于三期临床试验阶段。。

而其中,本月7日,君实生物获批的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也是君实生物的核心产品之一,是国内首个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国产抗PD-1单克隆抗体,其适应证是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银屑病。

虽然公司正积极推进在研创新项目的临床进展,提升在研产品的成药率,但药品研发仍存在临床实施效果不及预期、研发周期延长、未能通过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批、上市时间晚于计划时间或上市后销量未及预期的风险。

市场资金之所以愿意投给君实生物,显然是看重其创新药研发能力。而此次VV116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研究,如若获批上市也将拥有强大的商业化能力。

来源:看究竟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