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敏 广元观察 袁茹莉 高志农
六七千年前蜀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用什么、吃什么?在广元市朝天区中子镇,有一处比三星堆还早2000多年的遗址——中子铺遗址,这里出土的1万余件文物给出了答案。
3月19日,记者前往中子镇探访中子铺遗址。中子镇地处四川与陕西的交界地带,一直都是蜀道的一个大驿站,因而又被称为中子铺。35年前,一名考古工作者的细心发现,让中子铺遗址得以走进世人视线。
填补一项文化空白
朝天区文管所工作人员罗彬介绍,中子铺遗址包括早、晚两期文化遗存,其中以细石器为代表的遗存是遗址的主要内涵,专家将其命名为“中子铺文化”。经碳-14测定,遗址早晚两期年代距今7000年至6000年,比三星堆文明还早2000多年。“考古专家一致认为,中子铺遗址是四川盆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四川域内发现的文化特征突出、遗物最为丰富的一处细石器遗址,填补了我国南方无细石器文化的空白,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同步。”
2019年,中子铺遗址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中子镇中子铺社区每天有专人巡山,确保遗址安全。中子铺社区居委会主任陈海元说:“社区居民都为家乡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骄傲,越来越多人自觉参与到保护行动中。”
建起一个专题博物馆
在中子铺遗址西北方向,矗立着一座红色建筑,这是去年10月开馆的中子铺细石器考古博物馆。它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细石器专题博物馆,共展出文物1000余件,不仅有中子铺遗址出土的文物,也有其他地方出土的细石器。
走进博物馆,讲解员赵春菊带着记者先后参观了惊鸿一现、先民足迹、地球家园、传承保护4个展览区域,了解中子铺细石器的发展、细石器的全球化、细石器的传承和遗址守护等内容。
赵春菊介绍,中子铺遗址发掘出土的细石器多以黑色燧石为原料,也有少量的石英岩,专家推测中子铺遗址当年是一个细石器加工作坊。
记者看到,这些细小的石器,有的是尖尾、有的是平尾。“尖尾适合做箭头,平尾可以镶嵌在骨杆或木杆上成为复合工具,都是当时狩猎、击杀、搏斗、采集用的生活器具。”赵春菊介绍。
在博物馆里,记者还见到了一些红褐色陶片。“陶片的砂子颗粒非常粗糙,当时未烧成型,证明火候不够。”罗彬介绍,罐、碗、小三足器等陶片的发现,证明中子铺遗址具有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文化的某些特征,“说明当时这里的人们已经可以制作坛坛罐罐碗碗杯杯了,可以吃熟食存余粮了。”
博物馆二楼入口处,大屏幕上一直闪动着不同的馆藏文物。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设置了游客互动区。游客只需用手轻触屏幕,选中自己喜爱的文物,就能了解文物具体信息,并生成明信片,既可扫码收藏电子版,也可打印实体版。同时,博物馆还推出陶器制作体验和研学内容,让更多人了解中子铺文化。为更好保护遗址,促进文旅融合,未来中子铺遗址所在的营盘梁山体将建成遗址公园。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