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旅行家##奔县山西##怡然见晋中# 【道家地、王宫帝阙、天地人神鬼真仙众圣齐聚介休后土庙】土地崇拜属于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在上古时期,即开始了对土地的祭祀。秦汉以后,历代帝王为了极天地之恩泽、祈社稷之安泰,每年均要祭祀后土。点赞加关注,今天这条视频带你奔县介休后土庙。介休后土庙位于介休市城内庙底街,是一处道教全真派庙堂建筑,历史上有 “道家地”之称。介休后土庙是我国现存后土庙中规模较大、保存最好的王宫帝阙式庙宇。该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000多平方米,现存大小殿宇、亭台楼阁共计20余座,庙内建筑布局紧凑、环环相扣,由南北两纵、东西一横三条轴线围合而成一个封闭的建筑群体。西侧纵轴为主轴线,由影壁、天王殿、护法殿、献殿、三清楼、后土圣母殿串联而成。主轴线东,并列另一条纵轴线,由后土庙山门、过殿、娘娘殿组成。往东依次横向排列吕祖阁、关帝庙和土神庙,从而形成庙内第三条轴线。在这三座庙前各有戏台一座与之相对应,三座戏台保存完整且连为一体,被称为“三连戏台”。由于建筑较多,今天我们主要打卡四处标志性建筑。三清观影壁,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新烧造。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道光十五年造”的题记。整座影壁是以方石作基座、水磨砖砌成的,它的顶部、壁心及四角都是精美的琉璃制品。无论烧造技术还是造型艺术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后土庙影壁心“二龙戏珠”和“蓬莱仙阁”技法细腻,造型逼真,罕见的孔雀蓝彩琉璃尤为珍贵。壁心图案是《麒麟闹八宝 》,麒麟的周围从左到右依次环绕着吊钱、元宝、双菱、海螺、珊瑚、如意、双圈、犀角杯八样稀世珍宝,寓意八方来财。麒麟尾部的蝙蝠,海螺旁边的绿草,左侧的松树,松枝上的喜鹊,分别代表福、禄、寿、喜。影壁的四角分别点缀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四雅,琴、棋、书、画,既有装饰效果,这又暗示道教乃中国的传统民族宗教。影壁的正脊是一道装饰精美的龙凤大花脊,左为龙,右为凤,龙凤呈祥,和气绵绵。中间是仙山楼阁,据说它是仿照介休绵山的景观来塑造的,上为绵山胜境,下为汾水汪洋,中间以牡丹、莲花点缀,象征富贵高雅。正脊两端各有一个龙吻,四爪腾空,龙首怒目。整座影壁的琉璃饰件釉色纯正、做工精致,众多图案交相辉映、光彩夺目。三清观影壁以北,为山门天王殿。天王殿是一座气势雄伟的砖结构殿宇,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15年重修。拾级而上,进入山门,两边塑道教护法神“魔家四将”, 它们头戴帽盔,身穿铠甲,胸佩护心镜,高大威猛,活脱脱一副古代武士的形象。道教神话中的四大天王与小说《封神演义》中的魔家四将相同,分别是魔礼青、魔礼红、魔礼海、魔礼寿。他们手持宝剑、琴,伞,小龙,合在一起是“风调雨顺”之意。但是我们看到他们手中的法器并不完整,剑无鞘 、琴无弦、伞无骨、龙无麟,如果剑入鞘盗贼就会蜂拥而起;琴无弦不能弹奏,弹起来就会地动山摇;伞无骨,撑不起来,撑起来便会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龙无麟,有则翻江倒海、兴风作浪,更谈不上护世安民。三清楼是后土庙庙群中脊顶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建筑,重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6)。楼总高15.2米,下为三清正殿,上为三面围廊的三清楼(又名八卦楼),后土庙戏楼,左右开重檐悬山造八字形影壁,中间突出抱厦,台面虽高,但低于三清阁楼,是解决“乐上神下”矛盾之成功建筑范例,这是一组集殿、台、楼三位于一体的崇楼合体建筑。三清殿内塑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四御、二侯、侍者共计11尊。塑像身材端庄、比例适度、线条流畅,皆为明代所造。后土庙正殿始建于南北朝或者更早,规格很高规模很大,是一座面阔十一间的双重檐歇山带廊的大殿,再加之纯正的黄色琉璃,更显得这组建筑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在古代黄色象征着皇权,古建筑中全用黄色琉璃瓦的只有帝王宫阙,而后土能享此殊荣,足见后土娘娘的尊贵和封建帝王们对她的虔诚与敬仰。殿内供奉着这个庙的正主后图娘娘,后土神像饱满慈祥,端坐神台,慈祥地俯视着生灵万物,呵护着万千子民。介休后土庙是建筑技艺的“活化石”,在文化信仰上,承载后土崇拜,庙会、祭祀绵延传承,定格民间精神寄托与民俗风情。木构精巧、斗拱承重,琉璃装饰更是绝伦,影壁图案繁复绚丽,尽显古代工艺水准。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后土庙的精品琉璃饰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