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后,人和人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

30岁后,人和人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
2024年03月28日 08:03 互联网er的早读课

生活中有个现象:

刚入社会时,大家都在按部就班地投简历、找工作,收入和成长相差无几;

5年、10年过去,有人一跃成了某个行业的领头羊;有人却困在中年危机里焦虑不已。

人和人的这种状态差距,到底是怎么拉开的?

有人说是因为基因、家境,有人说是情商、努力、机遇......想不清楚的,笼统归结为命运两字。

我不喜欢模糊的思考,具象做拆解,我更喜欢这种说法:人和人的差距,是由环境和思维习惯两大因素构成的。

时代、阶层、原生家庭和出身等环境因素你左右不了,但思维习惯却是你可以左右的。

且往往,思维习惯是你唯一可以撬动命运的支点。

撒切尔夫人有句话:小心你的思想,会变成你的行动,小心你的行动,会变成你的性格,小心你的性格,会变成你的命运。

是以,今天我们会结合樊登老师的书籍,分享6个助你改变自我的思维习惯,文章略长,慢慢看,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01 低层次勤奋:手很勤快,脑子不动

职场剧《北上广不相信眼泪》里有个很经典的故事。

工作多年的陈奇雄,竞选经理失败后,找到领导哭诉:“我在公司整整12年,没日没夜加班,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我这么努力,难道你们看不到吗?”

领导却冷眼道:“你的工资不是按‘努力’来算的,它更不是给你升职的理由。

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所谓的努力,只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樊登老师在解读《能力陷阱》时讲到过一个故事:

约翰和哈里同时进入一家蔬菜贸易公司。半年后,只有约翰升职加薪,哈里想不通,就去质问老板。

老板把他俩叫来,说:“公司打算预定一批土豆,你们去看看哪里有卖的?”

半小时后,哈里急匆匆跑回来:“二十公里外的蔬菜批发中心有。”

老板又问有几家?哈里说没细看,他再跑去看看。二十分钟后,他气喘吁吁地跑回来了,说有三家。

老板接着问,土豆价钱多少?他还是答不上来。正当他准备再跑回去问时,老板把头转向了约翰。

约翰微微一笑,把卖家地址、价格、谈价空间、运输方式回答得清清楚楚,还带回了样品给老板挑选。

职场分两种人:瞎忙族和高效人士。

前者只知埋头干活,从不多想,老板问起来总是“挤牙膏”式的回答;后者却注重思考事情本质,想清楚再行动。

如果你也想走出低层次勤奋的陷阱,拿到真正的结果,可以试试这2个方法:

1、永远“以终为始”去思考,问自己3个问题

• 你的目标是什么?

• 做到至少哪3点,可以保证目标完成?

• 如果拼劲全力完不成,plan b是什么?

2、曾国藩式高质量“五勤”,请逼自己养成

• 身勤:好好运动,早睡早起,精力饱满,才经得起世事刁难;

• 眼勤:多观察,多留神,会看人,工作事半功倍;

• 手勤:多总结、多复盘、多练习,进步来自复盘;

• 口勤:下级也好,上级也罢,耐心沟通,沟通,一万次也不为过;

• 心勤:最重要的,是养成一颗“耐操”“爱思考”的心。

02 抓不住重点:捡芝麻丢西瓜,有多可怕?

为了免费的东西抢破头、为了直播间福利不睡觉;

为了小便宜欠大人情、为了抢几块钱红包浪费大把时间;

为了挣几百块外快,上班时间干私活,耽误正事......

你身边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人?甚至自己也经常陷入这样的误区?

生活中,很多人总是不自觉“免费”上瘾,在芝麻大点的事情上浪费了大量时间。

可也正是这种低层次的追求,不知不觉间阻碍了我们的成长。

就像有句话说的:“整天只知道为琐碎的小事忙碌的人,必然成不了大器。”

人生在世,可做的事情很多,但是真正重要的,其实就那么几件。

工作不是消消乐,而是打boss。

如果你也经常感觉忙不过来,可以试试这2个方法

1、少做事情,做好事情

《见识》一书里有个让人醍醐灌顶的思维模式:

问:怎么才能每天有更多的时间做事情?

答:你不可能有更多时间,你需要的是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

常人的思维定势是:“事不做,天会塌下来。”

跳出思维定势则是:先看事情重要性,再舍弃不重要的事。

如果你不能把事情做好,你应该先少做事,而不是让自己更忙。

2、用1天最好的2-3小时,做最重要的事

村上春树写小说时,总是早上4点左右起床写稿,一写就是四五个小时。

这段时间里,他不见任何人,拒绝被任何事打扰。

心理学上有种现象叫做“心流”,是指当人们将精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时,会产生一种高度的兴奋与充实感。

不但让人高效地完成工作,更能使人达到忘我的境界,产生幸福感。

所以,与其整天低质量地忙碌,不如找到一天中你效率最高的2-3小时,充分享受工作和学习带来的乐趣。 

每天能完成1件重要的事,胜过干10件不产生结果的琐事。

03 执行力极差:你是乌龟型,还是猎豹型?

这世界上有两种人:

一种乌龟型,想得天花乱坠,却拿不出实际行动;一种猎豹型,一有想法,立马就去落地执行。

很多人总是晚上想了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电影《社交网络》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扎克伯格被女友甩掉之后,当晚灵光一闪,在电脑上开发出了一款社交应用FaceMash,大获成功。

可注意下他开发的时间细节,就能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

晚上20:13:回到宿舍;

晚上22:17:开始动手敲代码;

凌晨2:08:同学萨瓦林回来提供了算法公式,随后该产品上线。

也就是说,他只花了6个小时,便完成了产品的设计、开发与上线。

这可是一个小型团队两天的日常工作量。

正因为惊人的行动力,日后他才能推出Facebook,大获成功。

那如何才能做猎豹,不做乌龟?可以试试下面这2个小方法:

1、换掉口头禅

试着把“待会儿再说”“明天再说”换成更具体的“我会在xx时间做”,或者更有激情的“说干就干,现在就做”。

你总是“之后再说”,只会忘在脑后“再也不说”。

2、找到行动扳机

樊老师《搞定》一书中提到一个心理学方法:比如你想培养读书写作的习惯,那就布置一个你喜欢的书桌,读书写作都在这个环境场进行。

久而久之,只要你坐在这个桌子前,就会很快进入读书写作的专注状态。

这个桌子,就成了触发你行动的扳机,你能拥有的扳机越多,效率越高。

04 做不到极致:专家型的人到底多迷人?

之前,一位专门负责防治有害生物的超市阿姨火了。

别人上岗,顶多也就是在卖场里挥挥拍子,保证顾客面前不出现蚊虫。

但浦赛红不满足于此,她想从源头上防治——

先是研究蚊子,总结出一套“蚊子作息规律”。

然后在超市内外布下“天罗地网”,几乎没有蚊子能逃得过去。

想一想,浦赛红的工作普通吗?太普通了。

可她却把这最微不足道的小事做到了极致,成了“专家”。

这种“专”,不是说她有多高的学历,而是她真正懂得,怎样拉开人和人之间的差距。

反观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大事做不了,小事看不上”,一直说自己没有机会:

刚进公司就觉得不受重用,就只能打打杂;

拥有成为画家的梦想,却不甘心只做个小设计;

想创业赚大钱,却这个怕丢人,干那个怕累。

如果总是眼高手低,不珍惜机会,就永远没有被发现的机会。

要知道,能认真干好一件小事的人,身上是会发光的。只有这种光芒,才能引领他一步步获得更多的机会。

电影《无双》中说道:“任何事,做到极致就是艺术。”

未成名前的张颂文不断演小角色、做小演员打磨演技,最终获得大角色的机会,就是如此。

05 只会靠自己:30岁后人脉的重要性

听过一句很残忍的话:

职场不是淘汰35岁后的人,而是35岁还没有人脉的人。

35岁后靠简历找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思维错误。

无论何时,积累人脉是和积累工作能力一样重要的事。

30岁后,这2点请一定记住:

1、内向是性格,外向是技能

外向和内向,只是你的性格底色,并不代表能力高低。

你可以选择:把自己的性格优势发挥到极致,成就价值。

或者:把自己不具备的特点,通过刻意练习,变成一项技能。

我认识的很多优秀的管理者,都是内向性格,但在商务场合依然能谈吐大方,达成合作。

也依然有很多外向的管理者,本身性格大剌剌的,但也能通过练习共情力,和同事深度交心。

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要相信自己的潜能和刻意练习的能量。

2、理解人性

人脉维护的第一层:价值交换。

能够被“利用”,说明你有价值。与其玻璃心的觉得成年人的关系不纯粹,不如刻意培养自己价值交换的能力。

而第二层的关键在于“人情温暖”。

“日常嘘寒问暖,不如关键时刻借10w。”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06 对待时间的态度:向死而生太酷了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苦恼:

想减肥运动、想读书考证、想升职加薪......但flag总是一个个地倒下。

转眼一年年过去,自己还是一事无成,挫败感满满。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恶性循环?

我很喜欢樊登老师在讲解《反时间管理》这本书时,提到的一个故事。

作者妻子的弟弟叫加文,在21岁时因为意外去世了。

这件事对全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们惊异于一个人的生命竟然能够戛然而止。

所以他们开始认同一个观念:生命在于行动,行动才是人生。

很多人总是说自己有很多的梦想,等退休后、等孩子上了大学就去实现。

但可能到了那天,我们的身体已经没有能力支撑了。

生活总是有太多的不确定,你永远无法等到万事俱备。

不用等到退休再开始,也不要永远“过一阵子”再说。

人生不过3万天,我们要做的是向死而生,过好一天是一天:

1、最小化你的时间颗粒度

过好一天,就是过好这一生。

问:如何避免时间无觉察的匆匆流过?

答:可以通过记录,按照每小时、甚至30分钟的颗粒度去执行和记录,让自己的每一天,有所觉察。

查理芒格,王健林,我们崇拜的大佬都是按照分钟来计算自己的时间的。

2、听樊老师讲《反时间管理》,学会做“特种兵”

比如,上班路上可以听一本书;洗澡的时候可以听播客、网课......

试着让一份时间,制造出多重价值,你会发现自己每天都成就感满满。

07 写在最后

工作多年,我见过出生一手烂牌的人,生生打出王炸;

也见过很多人,在安逸的环境里逐渐活成了温水里的青蛙。

30岁之前混得不好,尚可以责怪原生家庭、缺少运气加持。

但30岁后,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就要就要学会自己对自己的选择和成长负责:

既然左右不了环境,就要努力掌控自己、精进自己。

在不可控的范围内保持乐观,在可控的范围内不放弃努力,才是不确定的年代里,我们普通人最大的英雄主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