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嘴财经】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如何?“成绩单”来了

【江北嘴财经】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如何?“成绩单”来了
2023年12月14日 18:52 江北嘴财经

12月9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论坛暨成果发布会在重庆举行,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联合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四川省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重庆市分公司首次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2022-2023)》,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成绩单正式出炉。

2022年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数为113.2,较上年增长6.1个点,9个分指数中有8个实现正增长,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呈现很强的韧性与活力。预计到2023年,双城经济圈一体化指数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指数得分有望突破120。

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具体成效如何?一起来看看。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数保持平稳

整体来看,双城经济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数稳步上升,2022年指数为105.2,较2021年上升1.8个点。

经济发展能级稳步提升。2019—2022年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由6.3万亿元提高到7.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从6.3%提升至6.4%;2019—2022年双城经济圈人均GDP水平稳步提高,由 6.6万元提高至7.9万元;2020—2022年川渝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0.3万元/人提升至12.2万元/人。

要素集聚能力持续增强。2019—2022年双城经济圈常住人口由9600万人增加到9874.50万人;2022年川渝两地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4.46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4.2%;2020—2022 年川渝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由12.02万亿元、10.28万亿元增至 14.57万亿元、13.16万亿元,2022年川渝社会融资总量占全国比重达到7.2%。

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频繁。2023年1-9月川渝间人口流动达到2亿人次,已超过2022年全年流动总人次;2022年川渝互投资金总额达108.68亿元,较2020年增加18.09亿元;2022年川渝间国家铁路货运量达1706万吨,较2016年增长30%。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指数稳中有升

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指数增幅显著提高,2022年指数为118,较2021年上升3.5 个点。

世界级机场群加快打造。2022年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16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2 万吨,分位列全国第2位、第8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实现 1782万人、1327万人,分列全国第6位和第10位,货邮吞吐量实现53万吨、8.2万吨。

轨道上的经济圈加速推进。2022年重庆、四川高铁通车里程分别为1023、1391公里,位居西部前列。成都、重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557.8、434.7公里,分别位居西部第一和第二。

畅联公路体系持续完善。2022年底,重庆、四川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4002、9179 公里,高速公路密度分别为4.86公里/百平方公里、1.89公里/百平方公里,较2019年提高23.8%、22.0%。

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提速建设。开工建设长江干线朝天门至涪陵段、涪陵至丰都段航道整治工程,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船闸工程建成投用,乌江白马、涪江双江等航电枢纽建设加快推进,重庆全市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达到1111公里。

现代产业协同发展指数蹄疾步稳

当前,川渝两地共抓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2022年双城经济圈现代产业协同发展指数为104.9,较2021年上升5.7个基点。

优势产业集群联建加快推进。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国首个入选的跨省域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2年规模达1.6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10.9%,成为中国大陆第三、全球前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2022年川渝两地共生产汽车318万辆,同比增长17%。2022年川渝两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6500亿元,比2020年增长27.5%。

协同培育优质企业成效明显。2022年重庆和四川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新增139家、138家,总量占全国比重3.19%、3.17%。2022年重庆、四川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分别达到7775家、16914家,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9%、4.2%。

区域产业分工格局逐步优化。川渝产业结构更趋差异化发展,制造业区域分工更为精细化,川渝两地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关联度持续提升,川品牌营销渠道共用等加速融合。

科技创新共建共享指数增长强劲

当前川渝两地围绕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共建共享指数由2021年的116.8上升至2022年的135.3,大幅提高18.5个点。

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2022年川渝两地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量达 1901.6亿元,同比增长4.6%,总量占全国的6.2%、西部的49.9%。2022年两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28个,2023年以来首批4家天府实验室和金凤实验室启动实体化运行,两省市19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优化重组。

共享科技创新资源持续拓展。2022年川渝两地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自动驾驶等领域,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29个,同比增长81.3%;2022年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两地大型仪器设备1.21万台/套、价值约127亿元。

川渝协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两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20年的12244家增长至2022年24689家,增长101.6%,远高于全国48.2%的增长水平;科技论文联合发表由2020年的26703篇提升至2022年的54558篇,三年总量增长超过1倍。

共促成果转移转化进展顺利。2020—2022 年川渝两地相互转移专利量分别为215件、433件和428件;2022年,两地技术市场交易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呈现活跃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协同推进指数保持上升势头

在共建对外开放大通道、共建统一大市场等带动下,2022年川渝改革开放协同推进指数为109.2,较2021年上升6.2个点。

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2016—2022年,川渝进出口总额由0.74万亿元增长至1.8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由3.0%提高至 4.3%。

对外通道运力持续释放。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范围已覆盖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个港口,2022运输货物量22.1万标箱,比2020年增长93.6%,占全国的29.2%。中欧班列(成渝)已稳定运行线路50余条,2022年开行班列5298列,比2020年增长6%,占全国比重超 30%,开行班列数、货值均居全国第一。2020—2022年,川渝两地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由4207亿元增长至6002.72亿元,增长42.7%。

统一大市场加快构建。“川渝合作‘职’等您来”求职招聘专区为两地1.4万家企业提供招聘岗位74.5万个,推进公路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集装箱货运班车开行,试点开行重庆主城至成都货运专线。

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增长较快

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成都西部片区改革牵引下,2022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指数达到108.8,较2021年提高11.5个基点。

城乡经济融合推动有力。截至2022年底,川渝两地累计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7个,重庆建成8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四川创建15个国家级农业园区。

城乡社会融合取得实效。2016—2022年川渝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8748元、11278元提高至43957元、18807元;2020—2022年川渝城镇就业人员数量由3589万人增加至3595万人。

城乡空间融合持续优化。绵阳、自贡、南充、宜宾、万州等市区城区人口均超过百万;绵阳、宜宾GDP总量超3000亿元。2022年重庆中心城区、成都之外城市GDP45414.02亿元,占双城经济圈的58.5%。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指数持续向好

近年来,川渝两地持续深化生态共保共建、污染协同防治,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指数由2021年的106.5上升至2022年的111.1。

生态共建共保成效突出。在全国率先建立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机制已扩大至川渝滇黔湘豫六省市;重庆、四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分别由2016年的300天、287天上升至2022年的332天和326天,2022年优良天数比重达90.96%、89.3%,明显高于京津冀(66.7%)和长三角(83.0%);2022年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保持为优,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污染协同治理水平稳步提升。环境污染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深入实施,全面落实《深化川渝两地水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协议》,有效打击跨流域跨区域环境污染行为。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稳步提升。2020—2022年两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由5.89万吨/日提升至7.45万吨/日,川渝城市污水处理率保持在97%左右。

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指数增长最快

随着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川渝通办”政务服务等事项深入推进,2022年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指数达到137.8,较2021年上升24.9个点。

便民共享机制不断推广。川渝联合推动实施两批次“便捷生活行动事项”,43项措施加快落实,联合发布3批311项“川渝通办”事项,2022年互办业务48万件,2022年川渝累计办理住房公积金川渝跨省异地转移接续1.55万人次、新增7735人次。

资源服务共享不断扩大。公共交通“一卡通”发放数量由2020年的50.7万张上升到98.5万张,三年累计发放达到221万张。推进川渝291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12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累计跨省市用卡62万余次。

服务满意度稳步提高。2020-2022年群众满意度分别为91.24%、97.05%、98.76%,上升7.51个百分点。

文化旅游融合联动指数有所回落

受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川渝线下商圈消费热度、旅行社接待国内游客人次以及川渝商圈、景区之间游客互输互送都出现大幅回落,该指数2022年为88.5,较上年下降21.7个点,文旅市场仍有不少值得关注的亮点。

国家消费中心城市步伐没有放缓。社会消费需求仍然保持增长态势,2022年双城经济圈社零总额达到34460.14亿元。2020—2022年双城经济圈社零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由7.5%增加到7.8%,区域消费市场依然持续活跃。

共建巴蜀文旅走廊持续推进。特别是川渝A级景区资源正加快整合利用,比如川渝两地重点打造魅力都市、巴蜀文明、石窟艺术、多彩民俗、生态康养五大品牌,2022年川渝两地A级景区达到1105 ,比2020年增加127家。

川渝商贸文旅交流有所放慢。但值得关注的是,两地文旅协作创新成果丰硕,比如川渝两地共打造跨省乡村旅游、红色研学、生态康养等精品线路70余条,推出“宽洪大量”“点石成金”“资足常乐”等一批精品文旅CP经典案例,实现川渝两地游客互送、市场互推。

新闻多一点>>>

数读双城经济圈2023年1-9月

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5.91万亿元、同比增长6.2%,高于全国同期1个百分点。

重庆、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6.8%,分别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2、2.3个百分点,带动双城经济圈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2.19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7.1%。

双城经济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万亿元,同比增长8.5%,较全国高1.7个百分点。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