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您捐献的一袋血到底经历了什么?

科普 | 您捐献的一袋血到底经历了什么?
2024年06月13日 11:01 健康广州

很多人都以为献完血之后,这袋血就可以直接发往医院给患者用了,殊不知每一袋血液都需要经过一个严格的储存、制备和检测流程才能够发往医院。

200ml、300ml或400ml,从穿刺入针到献血结束大约需3-6分钟。刚采集的这些血液和对应的试管标本会被贴上唯一性条形码,暂时存放到2-6℃的专用储血冰箱里,再通过冷链保护批量运回各血站进行下一步严格检测和成分血制备、贮存等工作。

您捐献的一袋血到底经历了哪些环节才能实现与受血者的“双向奔赴”?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讲一讲。

标本检测

所有的血液标本都将在检验科接受严苛的把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定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抗体)和梅毒抗体(TP抗体)等7大检测项目都要逐一过关。

其中,后4种输血相关传染病标志物需采用两种不同厂家生产的试剂实施2轮免疫检测。另外,大家所熟知的核酸检测操作技术,其实早已被运用在血液质量检测中,以期最大程度缩短病毒检测窗口期,进一步把好血液安全关。

成分血制备

成分输血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安全输血三大战略之一,相对于全血,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

血站开展成分血制备工作

因此,采集后的全血会在工作人员的精心操作下,经过离心、过滤、洗涤等分离程序,提取制备成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类别的各种血液成分制品,用于救助不同的病人。

血液贮存

检测合格的成分血转入合格血液存放区,与待检测以及不合格血液隔离储存区之间有明显的区分标识,并且,未经授权人员不得进入。

血液储存设备使用的自动温度监测管理系统,配备有温度超限声、光报警装置,每日至少人工记录温度2次,2次记录间隔8h以上,确保我们宝贵的血液随时准备送达各医院。

监督员核查血站贮血冰箱温度监测情况
各类成分血按类别存放于合格血液存放区

输血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并向医院输血科申请用血。在输血治疗前,医师向患者或者其近亲属说明输血目的、方式和风险,并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经过两名医护人员核对受血者和供血者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后,献血者和受血者的“双向奔赴”才终于能实现。

小贴士

为有效使用宝贵的血液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全血和成分血使用》(WS/T 623-2018),临床输血治疗须遵循以下六大原则:

1.不可替代原则:只有通过输血才能缓解病情和治疗患者疾病时,才考虑输血治疗。

2.最小剂量原则:临床输血剂量应考虑输注可有效缓解病情的最小剂量。

3.个体化输注原则:临床医生应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最优输血策略。

4.安全输注原则:输血治疗应以安全为前提,避免对患者造成额外伤害。

5.合理输注原则:临床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6.有效输注原则:临床医生应对患者输血后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输注的有效性,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本期封面:

来源:广州市卫生监督所

作者:许玉娥

编辑:大然   责编:邹向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