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建设全市“一张网” 打造农村院前急救“宣城模式”

宣城:建设全市“一张网” 打造农村院前急救“宣城模式”
2024年11月13日 16:23 安徽财经网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程跃云 曹开发)记者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进一步健全全市院前急救体系,解决农村院前急救“最后一公里”问题,宣城市依托县域医疗次中心医疗圈体系,由医疗圈体系建设牵头单位暨乡镇卫生院建设农村医疗急救点,布局形成县级医共体单位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县域医疗次中心医疗圈体系建设单位急救站点+村卫生室急救哨点的城乡融合区域急诊急救分级体系,形成了宣城农村急救“1+1+1”模式,建成了全市“30分钟农村医疗急救圈”。

一、坚持一体化布局,建设全市“一张网”

一是制定农村医疗急救点建设标准。2009年宣城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和实现全市院前急救呼救电话的统一受理,告别急诊急救医疗机构“各自为阵”、医疗资源“分散重复”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持续不断进行优化,形成了“市医疗急救中心负责全市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各级医疗机构成立急救分站参与院前急救”的急救网络体系。2014年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农村地区院前急救工作,推动城乡居民急救医疗服务均等化,宣城市印发了《宣城市农村院前急救点建设标准(试行)》等文件,从组织管理、制度建设、人力资源配置、基本建设规范和布局、设施设备的配置等方面,对农村院前急救点建设予以明确规定。

二是推进农村医疗急救点设置建设。依托市辖7个县市区正在建设的县域医疗次中心医疗圈体系,统筹规划设置建设农村医疗急救点,构建形成“30分钟农村医疗急救圈”。目前已经建成了农村医疗急救点17个,加上前期已建成的24个城市急救分站,基本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运转协调”的覆盖市县乡村四级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其中,广德市依托村卫生室谋划筹建了27个农村医疗急救哨点,组成了“村急救哨点、乡镇急救点、城区急救分站、院内急诊、重症监护治疗”的“五环急救链”。

三是持续广泛开展急救科普知识培训。在加强“农村30分钟医疗急救圈”建设的同时,同步全力推进急救科普知识“五进”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不断推动全社会自救和互救能力提升。宣城市医疗急救中心等15个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室,以及各县市区急救分站每年开展针对重点场所培训600余场次,完成对重点人群高质量培训6.5万余人次。根据安徽省在该市的有关监测数据结果显示,宣城市2024年城乡居民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为72.38%,较2023年提高2.86%,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坚持同向化发力,打造农村院前急救“宣城模式”

在推进农村急救体系建设过程中,探索总结形成了宣城农村院前急救“党委政府主建+上级医院主导+基层医疗机构主办”的“1+1+1”建设路径。

第一个“1”党委政府主建:属地县乡镇党委政府以及各县市区卫健行政主管部门主建辖区农村医疗急救点。对于新设立的农村医疗急救点,各县市区卫健委和属地乡镇的党委政府负责急救点必备设备设施的建设,包括救护车、急诊室等。各农村医疗急救点的运行经费(含医护驾人员薪资、车辆运维费用)由属地乡镇政府、医共体牵头医院、急救点所在乡镇卫生院三方共同负责。

第二个“1”上级医院主导:医共体牵头医院主要负责技术指导。医共体牵头医院全面做好对各农村医疗急救点院前急救和转运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帮扶。对于医疗服务能力基础薄弱的乡镇卫生院,上级医院指派专门的医护驾人员驻点带教,对于疑难重症患者需要的院前急救服务实行远程技术指导。

第三个“1”基层医疗机构主办:基层医疗机构具体承办院前急救和转运工作。2023年9月1日至2024年11月8日,全市17个农村医疗急救点救护车累计出车5202次,开展急救服务5973人,抢救脑卒中、车祸外伤等危重患者867人。随机抽样农村医疗急救点15次出车,经统计自接警到农村急救点救护车抵达现场平均时间12分钟,较建成前相比节约了约27.8分钟,有效实现了“快速、精准、高效”的院前急救工作目标。

据广德市誓节镇卫生院院长杨远宽介绍,该院积极构建三级急救网络,有效缩短急救半径。他们依托市人民医院120急救分站,建立农村急救点,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迅速响应并处理各类急救事件。以辖区20个一体化农村卫生室为网底,其中牌坊、石鼓、苏村、花鼓、杨杆卫生室建设成5个农村急救哨点,形成“30分钟农村医疗急救圈”。通过区域指挥中心系统平台,对区域内的急救站点人员、车辆统一指挥调度,有效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截至目前,‌我院急救点共接出车692次,今年累计出诊478车次,内科急诊274车次,外科急诊204车次,主要救治对象为心、脑血管疾病、意外伤害和各类突发急症,均成功转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