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负重伤 血流不止 隔离50天后 他竟成了最强逆行者!|疫情下的公司

身负重伤 血流不止 隔离50天后 他竟成了最强逆行者!|疫情下的公司
2020年02月23日 22:37 叶檀财经

文/Doris&滑冰冰

这个春节,没有走亲访友,没有吃喝玩乐,就算复工了,也是在家办公,虽然差点闷出病来,但是不得不承认,真的很省钱。

但是网约车行业可就惨了。

大街上人都没了,谁还要打车啊?

从数据来看,更扎心了。

滴滴春节期间的日活较去年春节下降59.7%,春节期间网约车市场规模总体下滑50%-80%。

有不少司机更是表示,订单量锐减,最高的同比减少了80%,再减去平台扣点,有时候一天辛辛苦苦跑下来,就赚几十块钱。

不光是滴滴,其他平台也不好过。

首汽约车平台每日订单数量较去年同期减少50%以上,曹操出行平台日均订单减少85%以上,T3出行的订单则下滑约六七成。

比起如今的惨淡,网约车的黄金时代似乎已经过去,那段时间财大气粗的滴滴可谓挥金如土,也奠定了今天的行业格局。

几百亿美金 “烧”出一个独角兽!

当年滴滴还很年轻,如初升的朝阳般火热。

2014年刚成立的滴滴与快的爆发力第一次“补贴大战”,滴滴当时拿了7亿美金,是全球私募史上最大的一笔融资。拿着投资人的钱,滴滴可以疯狂烧钱了。

怎么个烧法?给用户发红包!让用户“薅羊毛”。

“薅羊毛”背后是烧钱和补贴,滴滴没有上市,就已经融资了几百亿美金,比当年BAT所有的融资额加起来还多,而之所以滴滴能与资本共舞,融到这么多钱,背后是遵循商业逻辑的。

当时最早做出行的不是滴滴,而是易到,大家现在可能都没听过,因为其创始人一直旁观“补贴大战”,认为“烧钱”是不可持续的。

滴滴靠着疯狂的补贴,很快实现了订单量超百倍的增长,在那一瞬间,易到已经出局了。

为什么当年能出现烧钱的打法?

因为当时中国私募机构进入到了一个“快速成长期”,就是市场上钱极度丰富,资本不会躺着,用一句经典的话“资本永不眠”,资本会不断寻找增值的方向。

后来人们对当时创业打法取名叫“闪电扩张”,是不是想到了二战时期的闪电战,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的核心就是速度快,快速制造出优势,然后资源就会想你靠拢,出其不意地在竞争对手做出反应前打倒他们。

当时的环境下,整个行业追求地就是速度,速度就是一切,一个赛道上只要出现一个“疯子”,所有人都必须变成疯子。

滴滴和快的砸出了数亿巨资补贴,也砸出了一大片处女地,成功培养了用户手机打车的习惯。

当年用户可谓幸福满满,打车积极性很高,用一次赚一次,公司拿着投资人的钱免费请你坐车,和瑞幸免费请你喝咖啡,外卖软件请你吃饭一样,羊毛党薅得不亦乐乎,而公司看到的是用户量、订单量刷刷刷地涨,投资人看到:哇,我的公司几何倍数增长,估值又创新高。

这种所有人都皆大欢喜的光景,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终于在2015年情人节那天,滴滴和快的宣布合并了。

两家公司谁也没干掉谁,资本渴望的垄断局面迟迟没出现,于是资本主导了这场合并,把“疯子”变成一家人。

当然还有那时没有退出的Uber。

除了国内补贴大战烧钱白热化以外,Uber缺少滴滴独特的优势,中国特色政商关系,这里不细谈。

总之,Uber最终选择离开,滴滴终于一统市场。

从这时开始,资本没有理由再给你更多钱去烧,滴滴要开始还债了。

滴滴补贴越来越少,订单分发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从抢单变为派单。

即便一些司机不干了,滴滴仍然可以用效率来抗衡局部流失,即便用户流失、使用频次下降,但用户习惯已经形成了。

此后,滴滴的野心早不局限在网约车市场了。2018年宣布洪流联盟战略,宣布开放网约车、分时租赁、定制车、智能驾驶和后市场服务业务。

最开始,网约车许多都是原本自己有车的人利用闲置时间赚点外快,但是后来,随着各个平台的成熟,网约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进入。

没钱买车怎么办?

借!

滴滴汽车服务平台独立出来成立小桔车服,做起了汽车租赁服务。

和许多租车公司一样。他们买来车辆,然后把车租给网约车司机,每个月收租金。

当然,小桔车服只是提供了一小部分车辆,绝大部分都还是靠其他的汽车租赁公司。

尽管疫情之下,许多租车公司表示可以延期缴纳租金,但是能受惠的司机数量仍是有限的。

而且,延期不代表减免,这意味着下回要一次性交两个月的金额,要是情况能好转也就罢了,万一还是不如预期,司机的压力就更大了。

滴滴在2月1日就倡议全国3000多家租赁公司、30多家金融公司协商沟通以推动网约车车租顺延方案,减免网约车司机们2月的车租费用。

2月15日,滴滴表示大部分租赁公司愿意在疫情期间为司机提供延租方案,另外有38家保险公司将提供网约车保险顺延,以及多家金融机构同意为受疫情影响的租赁公司提供贷款延期等。

虽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也算是在困难时期让司机们喘了一口气。

急!网约车行业如何回血?

严峻的资金问题其实也是当下各行各业都在经历的,如果强行要司机照常交租,无异于杀鸡取卵。

网约车其实是一个共生共存的行业。

司机赚不到钱了,退出行业,一旦需求回升,平台就再难满足用户了,再跑起来就难了;与此同时,无数汽车租赁公司也会遭遇不小的打击,甚至有一批会直接消失。

要想解决当下的问题,需要整个行业的努力。

除了资金问题,当下,最重要的问题自然还是安全问题。

2月11日,滴滴出行表示,会在网约车内陆续加装前后排防护隔离膜。

所谓防护隔离膜,就是在车辆前后排间加装塑料隔膜,形成一个简易的车内安全舱,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飞沫传播。

这对司机和乘客都是种保护,虽然看起来不太美观,但确实是个好方法。

此外,在这次抗疫战争当中,网约车司机们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比如在武汉,滴滴就组建了1336名司机的社区保障队,免费接送一线医务工作者,解决了公共交通、网约车平台停摆下的出行问题。

为了保护司机们,滴滴为相关司机提供了专项的肺炎险,一旦确诊,将提供每天300元的住院津贴。同时,各地也分别设立了多个车辆清洁消毒点,为网约车司机和乘客的安全出行护航。

这么做,滴滴自然是为了“守护”整个网约车产业链,但这些做法也会在艰难的当下给滴滴带来不小的负担。

为别人奔走的滴滴,自己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

估值打折 滴滴走向何方?!

2019年,滴滴的估值为450亿美元,较其2018年估值600亿美元下降了150美元。

估值下降背后,成立七年来亏损持续扩大。

数据显示,滴滴2018年全年亏损达到了109亿人民币,2017年亏损数字是25亿人民币。滴滴创始人程维曾公开表示:“自2012年起,滴滴从未实现过盈利。”

不过滴滴依然能够融到钱,说明它非常有价值,有网友分析过,滴滴每天的订单量保守数据为3000万,按照每单13元计算,月流水能达到3.9亿,月收入达到30.159亿。这还仅仅是打车这一项服务。

估值下降是资本退潮的结果。

随着今年监管趋严,投资降温,中国金融去杠杆化,已经没有足够的钱支撑中国的独角兽们了。估值下降很正常,估值将影响到滴滴的融资能力,最才是最大痛点。

那未来滴滴的归宿在哪里?大概率是美股市场。

现在恐怕已经没人能够收购它,而在A股、港股,滴滴的高科技性质使得较为困难,其他市场则体量太小,承受不住。美股则是能最大限度体现滴滴价值的资本市场。

虽然不管是滴滴还是整个网约车行业,都遇到了不小的问题。但这也是滴滴树立大企业形象、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时机。

一场疫情,让许多不合规、不具备竞争力的小平台加速凋谢,但是头部公司肯定会因为正确的选择而越走越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