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宁德时代肩负重任 高手博弈如临深渊 辉煌之下如坐针毡

叶檀:宁德时代肩负重任 高手博弈如临深渊 辉煌之下如坐针毡
2021年11月21日 23:06 叶檀财经

文/叶檀☞财经女侠 | 毒舌善心

宁德时代,在大部分人眼里,几乎是新能源的代名词。

从2017年以来,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出货量连续四年排名全球第一。在中国市场,宁德时代占据过半市场份额,暂无敌手。

宁王一词代表着在行业中的地位。

但理性的人清楚,一个称号并不代表着未来无虞。

上游原材料、下游生产链,诸多环节需要拓展、打通,技术优势需要保持。

新能源产业电池赛道的竞争方兴未艾,宁德、LG等各大玩家布局正在沿着上下游展开,中日韩等国家在国家储能和动力电池产业争夺话语权。

2021年6月,美国先进电池联盟(FCAB)发布“国家锂电蓝图2021~2030”,目标涵盖上游矿产资源、中游锂电材料、中游电芯制造和pack、下游锂电池回收、下一代锂电池5个部分。

2021年7月,韩国政府公布“K电池发展战略”,旨在2030年成为下一代二次电池领域世界引领者。

原材料、技术、下游厂商甚至电池回收板块之间的合纵连横还在进行。

新能源龙头海外收购折戟

十月以来,国家严打以煤炭为首的大宗商品炒作,三季度一路飙涨的各类原材料价格终于回归理性。

一度成为“致富代码”的元素周期表终于不香了。

“锂”,却成为一个例外。

据央视财经报道,截至11月15日,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已达19.5万元/吨。三个月前,这个数字不到9.5万元/吨。从年初至今,碳酸锂的涨幅已经超过230%。

去年碳酸锂的价格在4万元/吨左右徘徊,今年8月开始飙涨。

古有“洛阳纸贵“,今有”全球锂贵“。

来源:生意社

疯狂的锂,为何狂奔?

从供需端来看,八月开始全球锂电相关产品的供需关系并没有发生巨大变化,显然这样的涨价速度很不正常。

锂是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生产制造所需的核心原材料,锂的定价权是“兵家”必争之地。

我国新能源产业整体已达到世界一流,但在锂资源环节仍然受制于人。全球近 80%锂资源产量集中在美洲四湖以及澳洲六矿。

产业链上的镍、钴资源,分布相当不均衡。

镍储量集中在印尼、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古巴和菲律宾等地区,这六大国家镍储量占比全球储量近78%。其中,印尼占比24%,澳大利亚占比23%,二者具有天然的镍资源禀赋,我国的镍矿储量仅占3%。

全球已探明钴资源由约51%分布在刚果(金),而中国已探明钴储量仅占全球约1%。

澳洲对于全球锂的定价权有着不一般的影响力。

今年下半年,全球锂矿产量第三的澳洲Pilbara连续进行了三次锂精矿的拍卖。

7月29日首次拍卖时价格为1250美元/吨,而到10月26日第三次拍卖时已飙升至2350美元/吨。

这一波拍卖可谓打开了锂价的潘多拉魔盒,短短三个月时间,竞拍价格提升异常迅速,较同期市场价格大幅溢价,可以说这直接导致了八月以后全球锂价的异常波动。原本的市场定价体系遭到巨大冲击。

家里有矿的主,话语权越来越强。

从产业链安全考虑,澳洲矿企一直不希望锂电产业链完全分布在中国一个地区,十分重视在欧洲、非洲等地的供应本地化,并大力扶持这些国家的相关产业。

10月26日,Pihlbara又将一个锂精矿卖给了一家韩国合资企业,而不是中国企业。

从近期的一系列操作来看,澳洲矿企握有定价主动权,在交易中获取大部分利润,这让我国的中下游企业尤为被动。

我们要发展,缺锂少芯。

作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绝对龙头,宁德时代也没能幸免。疯狂的锂价,成了电池巨头的阿喀琉斯之踵。

为了应对上游的压力,宁德时代此前参与到了加拿大千禧锂业的竞购中。

公开信息显示,千禧锂业旗下的资产中碳酸锂当量约为412万吨,未来有望年产2.4万吨电池级碳酸锂。

最新的消息显示,加拿大公司美洲锂业一次溢价30%加价收购,并且替千禧锂业支付违约费,宁德时代最终选择收手。

让人惋惜,更值得担忧。

宁德时代目前是中国股市唯一家突破万亿市值的科技公司,实力和地位毋庸置疑。

试问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绝对龙头都买不到锂矿,其他同行怎么办?

宁德时代此时收手,大约也有避免进一步影响锂价的考虑。以其在行业内的地位,如果再加价竞购,大家很可能就会以为目前疯狂的锂价是合理的。

上游企业吃掉更多利润,再导致中游被迫涨价,整个产业链就会受进一步牵制。

结果就是有人隔岸观火,国内的中下游同行们一起遭殃。

但宁德时代收购上游,不受制于上游材料战略决策不会变。

适可而止,是一种市场理性格局;坚持,是一种战略和信念。

此次收购事件应该引起中国新能源行业的重视,避免同样的事情再度发生。

假如我们不是全球第一  我们没有存在的价值

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宁德时代的研发费用为45.95亿元,较去年同期大涨116.73%。到2021年6月,累计研发投入已经超过了140亿元,并在钠离子电池、长寿命电池、高比能电池等多领域有关键突破。

保持技术优势,需要不断加大投入,巨额研发费用从何而来?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常说,“假如我们不是世界第一,我们没有存在的价值。”

想要坐稳世界第一的宝座,宁德时代一方面要解决上下游的掣肘,另一方面要扩大产能。

今年8月12日,宁德时代抛出了一份总额达582亿的定增计划,震惊市场。

散户叫好、媒体声讨、券商看好、交易所问询,大家对巨额定增的必要性产生了巨大分歧。

11月15日,宁德时代做出了回应,最终将定增金额下调至450亿元。

对比前后两份计划可以发现,宁德时代主要是去掉了93亿的补充流动资金这一项。

有关产能的募资项目,仅有湖西锂离子电池扩建项目(二期)这一项被去掉了。而据相关媒体报道,尽管不再是募资的项目,但宁德时代已就该项目完成备案、环评和用地准备工作,开始启动前期工作。

压力再大也要扩产,可见产能真的非常重要。一则目前产能已经接近百分百,二是维持、扩大市场份额,产能也要增加。

定增岂止是筹钱,对于宁德时代这家风口上的企业,定增更是为了分秒必争加强竞争力。

全球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瞬息万变,稍有懈怠,就会被对手超越。

在国内,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市占率已经超过50%。在海外,与最大的对手LG能源的竞争非常胶着。

今年上半年LG新能源的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为24.8%,宁德时代则是30.1%,领先优势并不明显。

然而在今年5月,LG新能源的动力电池装机量一度较去年同期暴增3.7倍,成为了当月全球第一,大有发力赶超之势。

再看看主要竞争对手的最新进度:

LG新能源的上市计划大概率就在近期实现。

公司估值已经超过10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500亿元。此次拟募集资金接近550亿人民币,有望刷新韩国股市的最大IPO纪录。LG集团还会谋求让LG新能源在纳斯达克上市,累计融资规模可能会超过千亿人民币。

融资以后,LG集团将在未来10年投入1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47.6亿元)在国内打造电池技术和人才摇篮,使韩国电池技术领先全球,稳居全球第一宝座。

不仅如此,LG新能源已经在美国建厂,抢占了海外市场的先机。

拜登政府对于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众人皆知,在几万亿的预算法案支持下,LG新能源有望从中分得巨大的资金补贴。

韩美打造“电池同盟”,文在寅今年5月访美后,三星、LG、SK、现代的四大韩国集团一共谈下了394亿美元的生意,在美国投资建设晶圆厂、电池厂、新能源车、充电基建等项目。

另一边“家里有矿”的主们也没闲着。

在有意无意推高锂价的同时,一个新集团正在形成。

SQM(智利化学矿业公司)、Orocobre(澳洲锂盐生产公司)、Pilbara(澳洲锂矿业公司,即PLS)、AMG(巴西锂盐公司)和赣锋锂业已在9月一同成立了国际锂业协会。

这样的合纵无疑是为了进一步锁定锂价的话语权。

10月,欧洲的锂开发商Savannah Resources也迅速加入了这一组织。

上游的话语权过强,中下游企业日子不好过,业内的竞争压力必然会进一步加大。

全球重视,美国政策加码,2030年实现美国境内一半新售汽车为可“零排放”汽车,欧盟61欧元打造两个电池联盟。电池制造作为重资产行业,全球企业都在想尽办法增强竞争力。

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产业链上企业守土有责,正因为如此,宁德时代绝不能停下脚步。该扩产扩产,该融资融资,绝不能让自身竞争力下滑。

为了达成目标,围绕产业上下游的合作、投资还在进行。

根据公司披露的数据,从2020年初至今,宁德时代总共对产业链上下游投资了119亿元,其中96亿元是股权投资。

这96亿元中,24亿元是加强原材料供应,30亿元是保障设备供应,26亿元是加强下游客户合作,剩下的是创新方面的投资。

为了匹配世界新能源产业链的增速,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宁德时代必须对上游资源做多元化布局,同时尽可能的扩张产能,以填补潜在的市场空缺。

在技术环节的竞争上,宁德时代今年也提出了全新的钠离子电池路线,已即将进入规模化试验阶段。一块潜在的巨大新市场也即将打开。

从潜在的需求量来看,宁德时代的融资扩产计划是合理的。

不畏浮云,站在大产业转型前沿的企业,站在中国新能源车弯道超车机会的时代节点上,宁德时代需要承担责任。

中国持续加码新能源 机会大 责任更大

前不久刚刚落幕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在额外一天的加时后,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们在最后时刻艰难的达成了一致。

此次会议公约指出,所有国家都需要立即采取更多措施,努力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防止全球灾难性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大幅上升。

然而,截至目前全球升温已达1.2摄氏度,与警戒线的距离仅剩0.3摄氏度。

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马尔代夫…这些美好的地方是否会被海水彻底淹没,就看我们这一代人了。

就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之前几天,中国率先做出了全力实现碳中和的表率。

10月26日,《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给出了实现碳达峰的中国方案。

其中新增了一条关键政策:

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交通工具的渗透率达到40%。

结合此前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其中提出到2025年将中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提升至20%,整个行业的十年规划蓝图非常清晰。

对行业的重视程度前所未见。

按2020年国内新能源车5%的渗透率来计算,未来十年行业的高增长已是板上钉钉。

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也在为之努力。

美国提出2030年零排放汽车增量渗透率达到50%,欧盟提出2035年起欧洲零排放车增量渗透率达100%。

不仅如此,新能源产业的另一个关键环节,储能,近期同样也是重磅政策频出。

7月23日,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给出了中国储能建设的未来规划。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为3.81GW。

而根据此次政策制定的目标,未来五年的空白市场空间为26.2GW,年复合增长率达51%。在未来五年内,我国新型储能的装机规模至少存在八倍的增长空间。

这些宏大而紧迫的目标背后,需要锂电以及整个新能源产业提供足够的装机量来实现。

庞大的装机量从何而来?说白了还是各大巨头持续扩张的产能。

目前的全球市场,每四辆车就有一辆搭载宁德时代的电池。

根据EVTank的预测数据,到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超过1000GWh,到2030年接近3000GWh,年复合增速超过50%。

全球锂电池需求的另一个大头,储能,亦是如此。

根据GGII的数据,预计到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将达到222GWh,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7%。

机会很大,责任更大。

宁德时代是强者,按照道家说法,强者也是弱者。强者之所以为强,是时刻保持敬畏,随时不忘初心,时时刻刻努力。

像宁德时代这样的企业,我们不能只看其登峰造极的一面,更应注意到高手博弈如临深渊,辉煌之下“如坐针毡”。

这不是一家企业的事,背后是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逻辑。

共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供应链生态,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这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有的企业,注定会成为时代的风向标。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