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万天价药进医保 多少家庭命运被改变丨檀热点

70万天价药进医保 多少家庭命运被改变丨檀热点
2021年12月07日 20:53 叶檀财经

文/顾天杰

医保砍价灵魂拷问,重现江湖。

12月3日国家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21年医保目录调整结果。

74种药品新增进入目录,11种药品被调出目录,67种目录外独家药品谈判成功,平均降价61.71%。

罕见病药物被纳入医保,是这次调整的最大看点之一。

曾经高达70万一针的治疗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药物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一年治疗费用超过100万的法布雷病特效药瑞普佳,都已经加入医保。

无论是成功率还是降价力度,这次医保谈判都再次创下新高,预计2022年为患者减负超过300亿。

从一针70万天价 到地板价进医保

诺西那生纳注射液主要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临床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伴有脊柱侧弯、关节变形、重症肺炎等并发症。

《中国SMA患者生存现状报告白皮书》显示,在中国的患者人数在3万左右,没有干预的情况下80%患者活不过1岁,目前国内用于治疗的药物只有两款:

一是渤健公司的诺西那生纳注射液

二是罗氏制药的利司扑兰口服溶液

2019年2月,诺西那生纳在中国获批上市。诺西那生钠由渤健公司研发、生产,是全球首个SMA精准靶向治疗药物。

对于极少数不幸的患病家庭来说,一支毫升的诺西那生纳定价近69.97万元,第一年需用药6次,往后每年用药3次,终身不停。

面对数百万上千万的持续医疗成本,这似乎更加印证了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的那句台词:

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

罕见病特效药高昂的定价,相对数量较少的患者群体,导致研发成本极高,药企收回成本的周期太短,导致开发动力不足。

渤健公司为了推动特效药进入医保目录,在2021年1月发布了医药援助计划,患者每年的自付费用统一下降到55万。

即使如此到了医保当天,诺西那生纳注射液谈判的过程也十分艰难。

根据现场媒体披露的细节,医保局和渤健公司展开拉锯战,11月11日早上9点入场,中途换人后一直到12点半才结束,创下3天谈判最长记录。

罕见病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一个难题。

目前全球发现的7000种罕见病里,只有5%能够被药物有效治疗,因为患病人数少,大部分家庭都无力承担医疗费用。

(来源:济南时报)

中国官方在《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首次提出“中国罕见病2021年版定义”,即将“新生儿发病率小于1/万、患病率小于1/万、患病人数小于14万的疾病”列入罕见病。

中国各类罕见病患者人数在2000万左右。

《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共涉及121种罕见疾病,从2019年国家医保目录常态化调整以来,每年都会有罕见病用药通过谈判方式进入医保目录。

2021年开始,包括治疗肺动脉高压、肢端肥大症、多发性硬化症、特发性肺纤维化、亨廷顿舞蹈症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等在内的7种罕见病药物通过医保谈判。

天价罕见病特效药进医保,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各大城市都在探索自己的罕见病保障方式。

2020年浙江省建立罕见病专项保障基金,山东等多个省份通过省大病保险,将戈谢病、庞贝病等罕见病天价药物纳入保障范围。

2021年3月,成都率先推出罕见病用药保障政策,将包括诺西那生纳等在内的7种罕见病药物纳入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范围,在医保支付40万元/年,个人负担6万元/年的限额条件下,患者可获得持续规范用药。

如何在保障每一个小家庭的基础上,保障医保基金的最大化利用,这种博弈将会长期持续下去。

不放弃每一个小群体

医保基金是国内医药市场最大的单一买家,药品进入医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等于给销量加了一道保险。

国家医保局公布过一组数据,2018年国家医保目录实施后,目录内药品使用量占比92.5%,使用金额85.8%,高于2015和2017年两次医保目录调整后的结果。

由于价格下降,带量采购等多种因素,药品进入医保,并不意味着药企的业绩也能大幅增长。

医保局给过一组数据,首年谈判成功的17个肿瘤药,2021年一季度用量比2018年同期增长25.8倍,金额增幅只有8.8倍。

尤其是具体到每一种药品进入医院的情况,又是天差地别。

2021年医保谈判19个新增药品中,备受期待的PD-1产品,恒瑞医药进院总数最多,达到387家,百济神州产品只在100家医院有配置,君实生物产品只进入了96家医院。

从时间来看,2017年新药从上市到进入医保要花4年至9年不等,2019年缩短至1年至8年,2020年进一步压缩至0.5年至5年。

(新药研发极其漫长)

一款创新药进入医保之后,对于药企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进入医保目录不止意味着可以报销,获得官方认可,对于药企打开市场,占据先发优势有很大的意义。

这其中绕不开的一个问题是:

定价

医保目录谈判之前,定价权一直在发改委手中,主导谈判的人社部没有决定权,国家层面的医保谈判机制尚未形成。

一直到2015年6月,国家发改委决定放弃药品定价权,将价格形成机制交给市场,为后来的医保谈判探索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牵头探索国家层面医保谈判,只涵盖了3款药品,因此影响十分有限。

到了2017年人社部对44个疗效显著且临床需求量大的药品展开谈判,成功纳入36个药品,成功率81.8%,平均降幅44%,可以当做国家层面医保谈判首次试水。

2017年谈判成功的36种药品,外企占据大部分市场,罗氏、GSK、拜耳、诺和诺德、诺华、杨森等12家外企的22个品种进入医保。

一位药企谈判代表,在结束之后只有一个想法:

满头大汗,扶着墙走出来。

对于药企来说,单纯考虑药品的价格或者利润,都是不够的。整个谈判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药物经济学分析。

(药物经济学:多个维度 评价药品性价比)

药物经济学对比的目标,是分析一款或多款药物,对同一名患者来说,成本和效果具体如何,进而帮助药企向医保局证明,自家的药品性价比更高。

业内人士曾经估算过一份专业的药物经济学分析方案价格:

如果找大医院的顶级专家团队,价格在100-200万之间,非顶级专家,一般要大几十万,再差一些,没有30万也是做不下来的。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在进入谈判之前,降低了挂网的价格,从原来的70万降到50万左右,才顺利坐上谈判桌。

站在患者的角度,当然希望药品价格越低越好。从药品研发、制造、采购、销售的整个产业链来看。

医保谈判理想情况下,追求的是尽可能挤掉药品价格的水分,找到药企、药品采购部门、患者之间的平衡点。

比如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达伯舒)2019年3月正式上市,当年上半年实现收入3.32亿元,当年11月便进入医保,成为国内首个进入医保目录的PD-1单抗。

进入之后,信迪利单抗价格由7838元/瓶下调至2843元/瓶,但销量快速提升。

信迪利单抗2019年全年实现收入10.16亿,2020年达到22.9亿。

根据信达生物第三季度财报,2021年第三季度销售收入超过9亿元,前三季度收入合计已与2020年全年相当,保持住了自己PD-1的赛道先发优势。

创新药和更大的研发投入,成为药企脱离同质化竞争的重要手段。

恒瑞医药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达到41.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9%,占营业收入的20.5%;百济神州2021上半年研发投入约6.77亿美元,同比增长14.7%;信达生物上半年研发投入10.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

想要彻底改变患者用药负担过重,医保谈判中的灵魂砍价,只是众多方式里的一种,提升药企研发积极性,加快药品审批效率,都是不可或缺的。

整个社会、药企、政府、家庭更加理性地看待医保谈判的作用,对它的局限性展现出更大的宽容,才能进一步推动医保谈判,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