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经被查传闻与多次澄清的反复后,王亚伟还是“进去”了。
作为国内基金行业史上最负盛名的“公募一哥”,早年间的王亚伟一度是明星经理的代名词,其引发的规模引力效应,让“造星”成为了部分机构的经营选择。
哪怕离开公募奔私已十年有余,王亚伟在华夏基金操盘时穿越牛熊、打破冠军魔咒的优秀业绩,至今是业内绝唱。
在业绩领先、沉稳内秀、低调简出的背后,市场感受到的是一名能力超群、与众不同的顶级投资明星;
但伴随此次查案的深入,一个褪去神话光环且更加真实的王亚伟可能正在愈加清晰。
多位行业资深人士指出,王亚伟此次涉案,大概率指向了老华夏时期的窝案,此前华夏基金前高管郭树强已于更早时被带走调查。
正如权益市场天然具备的高波动一样,从业绩冠军到涉案被查,王亚伟的职业生涯也在经历巨大的起伏波折。
昔日那些被捧高的,如今正加速下坠。
01
剑指旧案
2023年十一长假前夕,被带走调查的王亚伟或许无法像前几次一样如愿回归了。
作为89年的安徽省理科状元,从清华电子工程系毕业2年后的王亚伟,加盟了范勇宏当时掌舵的华夏证券东四营业部,自此踏上了职业化的证券投资之路。
这座证券史中的大神级营业部,仅靠单年利润就能吊打今天的许多中小券商。
范勇宏牵头组建华夏基金后,其眼中这位平和、淡定的年轻人也一路跟随其而至,并成为首只产品兴华基金的小组成员。
起初数年里,王亚伟成绩平平,但经过数年的沉淀,最终如鱼得水。
2005年,自沃顿脱产学成归来的王亚伟接手华夏大盘后,次年便将单年回报杀入同类前10%,并在随后的2007年至2009年间斩获2次冠军、1次亚军。
连续四年的突出业绩,加之2007年6000点牛市带动权益投资的出圈,最终让王亚伟完成了封神。
管理华夏大盘的6年期间,该产品的累计回报达到了11倍,年化回报率接近50%。
「参考阅读:华夏通往贝莱德」
基金排名中的单年度冠军,往往得益于策略极端化所带来业绩高弹性,因此上一年的冠军,往往易在次年复现表现不佳的“冠军魔咒”现象,但王亚伟的神话显然扭转了这种惯性。
在明星效应下,不仅华夏基金的规模在投资者热情申购下与日俱增,就连华夏大盘关注的个股都会贴上“王亚伟概念”成为市场中的抢手货。
恰逢到达职业声望的顶部,王亚伟却突然选择下海奔私成立千合资本。
离职的媒体恳谈会上,王亚伟坦言了其遇到的压力:“外界对我的关注太高,让我干到压力太大。”
在此之后,王亚伟较过去变得更加低调,甚少再对外公开发声,直至如今涉案被查。
多位公募资深人士认为,王亚伟所卷入的事件,仍然指向了
老华夏时期
早在2014年,华夏基金就有多人被查出“老鼠仓”问题,期间基金经理童汀、罗泽萍等人被查。据《财经》报道,当年曾有6-7名在任、离任员工卷入其中,华夏还一度因此被叫停了6个月的新发基金业务。
但此后数年间,老华夏的窝案一度平息再无进展。
直到今年7月中旬,华夏基金前机构业务负责人、后来执掌天弘基金的郭树强已被带走调查;9年前的华夏窝案期间,郭也曾遭到牵连。
王亚伟与郭树强的老同事关系不言而喻。
甚至在2012年,王亚伟可能“转会”天弘的消息也在业内不胫而走,但很快被天弘澄清,彼时郭树强已在天弘担任总经理。
此次郭树强、王亚伟时隔多年却再度同时案发,亦有消息称系受到一位前监管高官被查的牵连,该高官曾在王亚伟管理华夏大盘期间担任主席助理多年,后来官至东部沿海省份副省长。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或许和该案有关的重要人物,已远赴境外,至今未归。
郭、王之案最终会如何发酵,或许要等时间去验证。
02
被查往事
作为最早的明星经理,夺目的“公募一哥”光环,既形成了易毁难守的的偶像包袱,也额外获得了裹挟行业信任的特别馈赠。
事实上,这已不是王亚伟第一次面对调查危机。
早在2014年的华夏基金老鼠仓窝案前后,王亚伟也曾受到牵连。
彼时其所涉及的案由并非传统老鼠仓,而指向与徐翔案情节相似的“同上市公司合谋交易”问题。
业绩冠军享有名气,名气形成权力,权力滋生诱惑。
当一只个股进入了明星经理持仓后,往往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市值优待。
正因如此,会有部分上市公司希望以内幕信息为筹码来取得明星经理的“临幸”,进而实现更高的市值目标。
徐翔之所以能合纵连横多家公司操纵市场,恰恰缘于“总舵主”一呼百应的明星效应。
“XX概念股”实质就是贴牌,是投资明星IP的市值变现魔术。
对投资经理来说,如果能通过内幕信息来争取更可观的回报,保住业绩和排名,显然极具诱惑。
他们面对的是一条并不对称的分岔路:
左手边是坚持辛苦、细碎、求真且独立价值研究的HARD模式。
右手边则是游走在法律边缘、与上市公司互相成就的EASY模式。
路怎么走,要自己挑。
对一些人来说,拒绝短平快的EASY模式,本就极难且反人性的。
这种限于买卖双方间的双赢,会产生极大的负外部性,对资本市场公平透明原则具有极大破坏。
峰回路转的是,王亚伟遇到的首次调查,却因证据充分性等种种原因,遭遇了搁置。
更重要的背景或在于,对于当时年轻的基金行业而言,王亚伟已几乎是一张名片。
神像倘若跌倒,容易引发市场对公募的信任危机与市场风险,因此调查必须慎之又慎。
老华夏时期的王亚伟,是否卷入上述问题已无从知晓。
但不可忽视的是其执掌公募时期,股改、重组、资产注入、隐形资产等事件驱动,确实成为了王亚伟超额收益的重要来源。
经历此番波折后,专注于私募事业的王亚伟愈显低调,而其再度陷入被查传闻已是8年之后。
2023年6月,王亚伟被查的传闻再次重燃,而此次留置则经过短暂数日便又回归自由身。
事后,归来的他更是罕见的发布朋友圈,被指间接的“自证落地”。
正因如此,业内原本以为其主动发声,意味着此次风波或已归于平息。
谁想短短2个多月后,王亚伟再次失去自由身。
已多次擦险而过的他,这回恐怕失去了报平安的机会。
03
谁的选择
王亚伟的封神之路,或许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有人归结为历史的偶然降临,也有人猜测是资源合力加持抬轿的产物。
但命运的馈赠不会轻易随机落到谁的头上,能够连续数年保持冠军般的战绩,其自身具有的过人投研能力仍是不可忽视的。
在讲述投资方法时,王亚伟尤其频繁的强调独立思考:“基金经理的独立思考弥足珍贵。”
从王亚伟的昔日表态来看,他似乎并不是一枚高风险偏好者:
我不会冒很大风险去买一只股票
不买自己无法把握的股票
但对于偏好押注重组股的投资风格,王亚伟曾耐心做过一番解释,并一度提出:
投资重组股和价值投资并不冲突
这决定了王亚伟的投资框架是很难被复制的。
能通过押注重组策略博取长期超额收益的投资经理少之又少,后来的市场发展脉络证明,重组行情确实只是大A的阶段性怪胎,毕竟真正将重组股策略发扬光大的明星经理,除了王亚伟,似乎只有徐翔。
聪明如王亚伟并非没有看出这个策略的问题:“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但他同时认为,重组股“蕴藏着很多投资机会,对此视而不见是不负责的。”
他强调,并不会根据内幕信息去投资重组股,而只会依靠:
公开信息、合理推测、组合投资
他甚至也曾反思过自身投资风格的局限性,正如他在2009年所言:
如果无法适应公募基金发展,我也只能考虑其它发展路径
这番话后来回头看更像是一种预告,3年后的王亚伟突然下海。
凭借着行业最强镁光灯,千合资本开张之初便抛出了高达2000万元投资门槛和高达2.5%的固定费率条件,但响应者仍然络绎不绝。
奔私后的王亚伟,并没能复刻华夏时期的高光状态,旗下千合资本的平均收益在此后数年间互有盈亏,早年最高300亿元的在管体量也一度在2022年跌破百亿大关,这个规模甚至少于许多单只公募基金。
从早年的高光耀眼,到后来的低调销匿,王亚伟投资生涯的波动也如同权益资产一样经历了大开大合。
2005年,因为选择将“押重组”作为重要策略,王亚伟自此一骑绝尘;2013年,选择下海进军私募投资自此逐渐远离公众视线。
2023年的被查,正是其多年来所积累的一次次选择所必须承受之代价。
据一位接近人士所言,如今身陷囹圄的他
流下了眼泪
现年52岁的王亚伟,已不是当年那枚初入行业不久便一战成名的青年人。
如果时间能够重头来过,他会作何选择。
要知道,曾经的他也做过这样的分享:
不要把投资置于可能因一次失误而满盘皆输的境地
今天资管行业,早不是那个王亚伟成名的2007年。
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的长期成长价值获得兑现与验证的同时,今日的公募基金已是群星璀璨。
多少个百亿顶流经理的养成,也意味着有多少个资本权力的鹊起时刻。
面对诱惑的分岔路时,这些顶流们又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作为制度安排,资本市场的长效监管模式又将如何进化,来防范和清理那些不易察觉的隐秘角落,最大化保证市场的公正与透明。
现在就是起点,选择决定明天。
(完)
风险提示
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