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的「周期三杀」

资产管理的「周期三杀」
2023年12月21日 02:14 资管风铃

作者:袁子

编辑:冷炎

2023年4月,融通基金前董事长高峰公开炮轰了基金分仓的高佣金问题,将一个长期隐存的行业潜规则直接摆在桌面上示众。

基金分仓链的破局之难》曾指出,存在高佣金问题的公募生态具有曼瑟尔·奥尔森所说的“大系统特征”,即众多却分散的持有人难以对抗少数管理人的雁过拔毛,只有一种情况除外——能够出现打破上述集体行动陷阱的“关键外力”。

如今,这个“关键外力”赫然出现。

证监会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管理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规”),对公募基金交易环节的利益互换乱象进行了重新规制。

正如资管风铃先前测算,这场被视为公募的第二阶段费率改革,正让昔日的“佣金换渠道、换服务”、30%的单一分仓等操作受到明确限制,而有关佣金降费、强化信披的一系列要求也应声落地。

要知道,这场变局发生于公募行业的下行期。

「戴维斯双杀」指公司的经营业绩、市场估值的双双震荡,投射在资产管理领域,则表现在「净值下滑」、「规模萎缩」二者的螺旋式下沉。

由于资产管理天然具有的强外部性,今年以来政策催动下的「费率杀」,正在成为继「净值杀」、「规模杀」之后冲击行业的

第三杀

正因如此,资产管理较许多行业体现出更显著的周期特质。

在净值、规模、费率的三重夹击下,公募及其相关生态或以更快速度出清,而行业走向强弱两级分化的马太效应则将愈加强烈;待趋势反转之时,或许会有抗周期选手从中杀出并站上新的行业地位。

「周期三杀」带给公募行业的启示是格外醒目的。

产品战略上,资管机构或许可以在抗周期品类上加以用力,或强化自身的多品类轮动布局能力;管理人有理由以审慎态度警惕贝塔变化,但又须以更加松弛的心态来应对净值、规模的短期波动。

既然是一场长跑,身在其中者仍需

接受周期、理解周期、穿越周期

01

政策之杀

迄今为止,针对公募行业掀起的两轮降费作用范围不尽相同,但目标一致。

7月份的第一轮,调降了潜在的费率下限,通过窗口指导“协调”管理人让利,以头部机构的自觉为示范,敦促全行业费率的普降。

规模流失、新基难发的当下,显然会进一步冲击公募机构的管理费收入和渠道的尾佣分成。

12月份的第二轮,破除了抽屉里的利益链条,让公募、渠道、券商等相关方围绕基金资产的代理食利关系得到了清理规范。

这会重新界定公募、券商之间的合作形态,而先前因代理关系形成的利益链条将受到新规遏制。

两轮降费的共通之处,都是在管理、销售、交易等不同环节对基金的成本促降,继而“节流”出更多利润留给基金资产和持有人。

市场上行时,公募、券商等机构可以名正言顺通过管理费、佣金与持有人共享繁荣的胜利果实。

伴随公募基金的规模增长,券商研究所也在为了承接更多基金分仓而招兵买马、扩张产能。

买方扩张的管理规模,为卖方创造更多佣金收入;卖方渠道的积极推介,又会对买方规模构成反哺。

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反馈闭环。

二者的互相成就关系,与货币宽松阶段的创新药企添新管线、CXO企业产能扩张的配合如出一辙。

可当市场进入下行期,基金净值的亏损劝退了增量资金的流入,全行业规模的慢性蒸发则又会对存量净值造成进一步拖累。

公募与券商在牛市顶点的过度配置,不仅会在此刻沦为过剩产能,甚至还会因普遍回撤的净值而加重声誉负担。

这正是资产管理与许多行业的不同之处。

强外部性的存在,会让处在下行期的资产管理行业退化为一种货真价实的

零和游戏

当净值只跌不涨时,公募、券商赚取的各项费用,反而放大了基金资产的亏损;而海量持有人所积聚的不满情绪,客诉率的提升,又会对政策施加反向压力。

「费率杀」就此出现。

降费至少具有双重目的,一是对冲各项中介收费给持有人徒增的损失;二是逆周期调控,以低费率为招牌吸引更多资金重回基金市场。

可以说,“政策杀”仍是市场下行周期的必然衍生物。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

彼时泡沫破灭的日本股市进入平成萧条,大量基金亏损严重,大藏省则对此启动一系列行业改革。

一方面与机构商讨延长锁定期事宜,试图稳定市场情绪,另一方面允许更多管理人进入市场,同时引导行业降费、强化信披监管、提升透明度。

历史还在不断重复。

02

应对之道

阳光下无新鲜事。

业绩、规模的震荡同时,叠加政策周期并非只有资管行业,所有的「强外部性」领域都适用于此逻辑。

正如近年来的地产医药教培社区电商等行业受到的政策冲击。

2021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创下了史无前例的18亿平米的销售面积,70个大中城市住房价格创下新高。

在这个本就处于景气周期尾声的时刻,横空出世的“三条红线”,加剧了后来的地产下震。

再如向来颇具防御性的医药板块,同样在人口老龄化推高抚养比的背景下,很快品尝到了集采和医疗反腐的威力。

地产牵动着金融风险,医药关乎于国民健康,资产管理影响着社会财富。

以上领域的外部性都可见一斑。

某种程度讲,「周期三杀」是基金行业注定出现且必须经历的波折。

接受政策现实,只是应对周期变化的开始。

在适应新规的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不少规避监管的方法。

例如此次针对分仓比例最高不超过15%的单一上限约束,可能会让部分券商系公募的关联方佣金受到影响。

按照开源证券的测算,2022年以来多达25家公募支付给券商股东的佣金比例超过15%,超出的4.8亿元佣金在总佣金中的占比达8%。

但理想状态下,它们仍能采取“席位互换”的方式来绕开限制。

具体而言,两家规模相当的公募机构,可以将超标部分的分仓交托至对方的母券商处进行交易,来保证己方的存量佣金并不受影响。

券商保住佣金的冲动下,这种共谋是可以理解的。

事实上,有关渠道返佣、佣金换销售、佣金换服务等乱象虽然被明令叫停,但如果缺少与之匹配的检查奖惩机制,实操中仍然难以彻底根除。

这种利益互换,本就是具有抽屉性质的潜规则,是资管代理困境和买、卖方之间话语权的不对称的结果。

但不可否认,管理费和佣金的整体压降仍是必然趋势。

每一轮的「周期三杀」,都是对行业格局的重塑与洗牌。

市场加速出清的结果,是落后者的市场份额被领先者所蚕食,市场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

如此趋势会让部分中小机构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它们的核心任务也不再是做的好不好,而是如何活下去。

相比于规避短期监管的种种巧技,对于更多机构的启示是提升自身的

抗周期能力

例如产品布局上,加码ETF、指数基金、REITs等工具型的弱周期产品,或转而切换债基、固收+等逆周期品类。

费率机制上,创新出更多与浮动费率相似具有“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特征的设计,缓释市场下行期管理费、佣金等存在带来的零和效应。

风险管理上,尽可能做出独立判断,避免对市场趋势的顺周期盲从。

牛市时克制规模冲动,引导持有人期待合理回报;萧条期超越悲观情绪,陪伴投资者适应净值波动。

人声鼎沸时刻,可保持审慎;一片肃杀之际,能勇敢出击。

(完)

风险提示

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