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机构如何打出“逆风局”

公募机构如何打出“逆风局”
2024年01月20日 18:55 资管风铃

作者:袁子

编辑:冷炎

2022年的市场调整至今,公募市场的发展并未暂停。

截至2023年3季度末的Wind数据显示,公募基金数量已达11449只,较2021年底的8733只累计增长达31.1%;而管理人的数量也从137家提升至150家。

但全行业非货规模的大退潮,却映射着“僧多粥少”的尴尬。

虽然基金数量、管理人家数均在提升,但公募市场的非货总规模却在新基难发、老基赎回的双重重压下止步不前。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季度末的公募非货总规模为15.4万亿元,较2021年底的15.6万亿减少接近2000亿元。

股指的跌跌不休下,非货规模的止步不前显然和权益基金的持续承压有关。

部分公募机构凭借“基海战术”或明星经理在上行期争取到的暴增规模,如今正在熊市中,以同样甚至更快的速度痛苦代偿。

与此同时,面对市场变化,仍有部分管理人通过差异化或更早的布局,捕捉到了逆风生长的机会,甚至实现了规模的不降反增。

顺逆周期的不同参与者的小径分岔,是公募行业起伏众生相的投影,也佐证着市场下行期仍有打出“逆风局”的可能。

01

退潮者

2022年以来,部分基金公司的非货规模锐减尤为明显。

Wind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3年3季度末,在非货规模超百亿的管理人中,恒越、东方阿尔法、前海联合、朱雀、泓德、摩根士丹利6家公募的非货规模蒸发比例超过40%,其中恒越、东方阿尔法分别高达-63.3%、-54.0%。

部分公募机构在2019-2021牛市阶段的权益基金“加速上产能”,是诱发后期规模下滑的重要原因。

例如2022年以来非货规模流失高达1386.9亿元的汇添富,其流失的主要部分正是权益基金。

据Wind数据统计,汇添富旗下普股、偏股、灵活配置三类构成的权益基金自2022年以来合计流失高达1137.1亿元,占其同期规模净流失额的8成以上。

截至2021年底,汇添富旗下的116只权益基金中,于2019年至2021年牛市阶段成立的多达69只、占比达6成之多。(A/C份额分计)

换而言之,汇添富在牛市阶段的权益新基成立速度已超过了1.9只/月。

出来跑总是要还——正是该部分“新基”,自2022年以来的流失规模合计达636.6亿元,占同期净流失的56%。

聚于牛市,而后散于熊市,成为这些管理人在周期反复中的命运轮回。

规模的极速雪崩下,还有部分管理人从千亿级阵列中“出局”。

例如前海开源截至2021年的非货规模尚有1409亿元,而截至2023年3季度末仅剩855.9亿元,规模累计流失553.1亿元,下降比例达39.3%。

前海开源并未在19年至21年的结构牛中批量发新,但明星经理引发权益基金的“得而复失”效应,也致使其经历了规模的大起大落。

曲扬管理的前海开源沪港深优势精选A,在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分别排名同类前3%、5%,但2021年、2022及2023年至今,其排名分别掉队至倒数前13%、倒数前11%、倒数20%。

再如崔宸龙管理的前海开源公共事业曾在2021年拿下股基冠军,但其在2022年、2023年至今的业绩排名下滑至倒数前30%、倒数前35%。

业绩弹性一定程度上决定规模弹性,那些试图博取超高回报的短期资金前脚于业绩高光期疯狂流入,而又在随后的市场调整下认输离场。

不到两年时间,崔宸龙、曲扬二人各自管理的前海开源公共事业、前海开源沪港深优势精选A等7只权益基金自2022年以来的规模流失就高达231.1亿元,占比前海开源净流失额的4成以上。

一些头部机构,尤其是2019年至2021年市场上行期占据有利规模位置管理人也发生了剧烈的规模退潮。

资管风铃统计截至2023年3季度末的Wind数据发现,在非货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的24家公募机构中,接近6成出现了规模萎缩。

作为“一哥”的易方达非货规模下降最为明显,累计减少超1900亿元,中欧、汇添富、交银施罗德的规模净减少也分别高达1413.7亿元、1386.9亿元和982.5亿元。

02

逆风手

在行业头部非货规模大面积萎缩的同时,仍有一些管理人实现了逆势生长。

Wind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末至2023年三季度末的近2年来,在非货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的24家管理人中,仍然有10家机构实现了“逆势生长”。

其中,华泰柏瑞、永赢、国泰三家机构的规模增幅最高,分别达64.6%、26.1%和20.5%。

逆势增长的秘密,或与这些机构的抗周期的产品特点有关。

以华泰柏瑞为例,该机构自2022年至2023年三季度末的非货规模累计增长达1126.3亿元,和长于ETF华夏基金并列为期间唯一两家非货规模增长超千亿的管理人。

在华泰柏瑞的逆势增长中,作为宽基顶流之一的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下称“沪深300ETF”)贡献无疑最为明显,其在2022年至2023年3季度末累计增长631.5亿元,其总规模也突破了1200亿元。

这意味着,沪深300ETF在不到2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规模的翻倍式增长;这一单只产品的净增额,更占据了同期华泰柏瑞非货净增体量的一半以上。

可想而知,权益指数在这一阶段的持续调整下,让越跌越买的配置盘资金持续流入,进而推动沪深300ETF成为境内市场单只规模最大的非货基金,并助力华泰柏瑞成为了这一期间的逆势增长之王。

这或许并不是偶然,而华泰柏瑞的“逆势利器”也并非仅有沪深300ETF。

其在2021年成立的首只沪港ETF互通产品——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也在这一期间实现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3季度末,该产品已从2022年初的32.4亿元增长至134.3亿元,合计增长超过三倍。

华泰柏瑞对于ETF的创新执著并未休止。

2023年12月初,华泰柏瑞旗下成立的首只东南亚科技ETF——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新交所泛东南亚科技ETF于上交所上市;而在当月13日,其又上报了内地首只沙特阿拉伯ETF——“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沙特阿拉伯ETF”。

在不依赖ETF的基础上,亦有一些基金公司通过加码固收实现了逆势扩张,同期规模净增达480亿元的永赢基金就走出了如是轨迹。

2021年末至2023年三季度末的Wind数据显示,永赢基金旗下共有28只固收基金的规模净增不低于10亿元(A/C份额分计,不含货基,下同),合计增长达742.5亿元,主要分布在中长期纯债、短债基金、指数型债基和一级债基4类产品。

不少产品规模新高,与其背后的业绩表现相关。

以永赢开泰中高等级中短融债A为例,这只短债基金成立的4年多来业绩排于同类前13%,在2021年底时规模尚不足2亿元,而截至2023年Q3已达60.6亿元,累计增长超过30倍。

但也要知道,这些增长较多的固收基金中的大多数,并非产自于后来债券牛市中的新发,而是2021年底前就已早早完成的“产品储备”。

资管风铃统计发现,上述规模增长不低于10亿元的28只产品中,多达19只产品诞生在2021年底前,该部分的规模新增超过540亿元,占比接近3/4。

2019至2021年的核心资产牛市中,公募机构更热衷于发行权益新基。

面对相对冷门的固收产品,永赢基金却悄然进行了逆向部署。

截至2023年3季度末的Wind数据显示,永赢基金共有44只固收基金的规模不低于20亿元,其中多达25只成立于2019年至2021年的权益牛市期;而在2111.4亿元的固收盘子中,共计1188.4亿元的产品成立于这一时期。

这意味着,永赢基金固收规模的半壁江山,反而是在固收业务相对“冷板凳时期”奠定的。

2022年以来,资产管理行业遭遇了净值、规模、费率的“周期三杀”,许多人将经营压力归因于近两年表现欠佳的市场所致。

但从公募机构的上述逆向发展案例可见,外部因素不必然构成发展阻力,贝塔如此向下的行业里,仍然存在着阿尔法机会。

这是一些管理人长期应对周期规律的验证时刻,也或许是资产管理行业下行期重拾信心的启示与线索。

(完)

风险提示

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