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子
编辑:冷炎
今年一季度,身为“国家队”的汇金公司明显提升了对A股的增持力度。
ETF基金成为这一阶段的最大受益者。
据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的Wind数据推算,作为多只主流宽基ETF第一持有人的汇金公司,于当季大举申购或买入多只ETF。
增持范围包括并不限于:
263亿份华泰柏瑞沪深300ETF、457亿份易方达沪深300ETF、156亿份嘉实沪深300ETF、170亿份华夏沪深300ETF、158亿份华夏上证50ETF以及24亿份南方中证500亿份。
汇金公司在上述产品中的持有份额继续提升,ETF作为护盘工具的角色定位也愈加清晰。
当宽基指数成为国家队权益资产的扩表对象时,这些头部ETF管理人的生意属性,正在从形式上的“资产管理”,转化为强护城河垄断性质的“公共事业”。
无论市场起伏变化,它都会在静置于此,成为资本市场调节工具的组成部分。
巨神入局,正在显著改写行业格局。
ETF规模的马太效应将被放大。毕竟只有坐拥足够规模和定价意义的ETF才能拥有被国家队青睐的入场券。
汇金对A股天量增持背后的流动性考量,也正在一定程度上收窄头部ETF之间的规模差距,促成ETF寡头格局的再平衡。
可想而知,头部机构围绕更多宽基ETF的竞逐将进一步升级。
在这场将“投资工具”升格为“准公共品”的持久战中,无人甘心认输。
01
汇金逻辑复盘
今年一季度,汇金公司对宽基ETF投入了真金白银。
根据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嘉实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华夏上证50ETF、南方中证500ETF的一季度成交均价推算,汇金公司的申购或买入金额分别达888.6亿元、750.3亿元、543.3亿元、374.8亿元和581.6亿元。
综上,汇金公司一季度向上述5只ETF累计投入的资金或超3100亿元,而其中投向沪深300ETF的部分就多达2500亿元。
增持完成后,汇金对上述5只ETF的持仓余额累计达4125.4亿元,其中沪深300的部分就接近3500亿元,相对于流通市值的比例已超过2%。
从不同ETF的增持获配情况看,汇金公司对于ETF的增持选项,与规模效应直接相挂钩。
以沪深300ETF为例,上述获得汇金增持的4只产品截至2023年末,是全市场仅有的规模过百亿的沪深300ETF产品。
这显然与国家队对于护盘工具的流动性考量有关。
作为手握巨量资金的护盘方,只有大额资金出入方能对市场发挥有效的定价指引,而资金交易体量的放大,势必会对产品流动性和运营构成挑战。
在ETF中,规模越大的产品往往具有更多的持有人,甚至还有不少对冲、套利等复杂策略投资者参与,这些ETF在二级市场有着更活跃的交投,自然也会给予大型机构更可靠的流动性安全垫。
这正是上述头部ETF足以成为官方供应商的原因。
但相比于4只产品期初并不对称的分布,汇金的此番操作似乎更加倾向“均衡化”加仓。
2024年初,全市场19只沪深300ETF的总规模达2828.5亿元,其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以1310.9亿元的最大非货产品身份占据着这一宽指接近半数的市场份额,易方达、嘉实、华夏则各自手握16.8%、14.6%、13.3%的份额。
但在汇金的一季度增持下,原本华泰柏瑞的半壁江山已被稀释至全市场1/3左右。
反观其余三家头部纷纷爆发,易方达、嘉实双双跻身沪深300ETF的千亿俱乐部,华夏同样直逼千亿,三家在该宽基的市占率分别提升至23.8%、18.6%、17.4%。
这意味着,汇金的增持正在让沪深300ETF市场从过去华泰柏瑞主导的“一超多强”走向如今的“多极化”。
倾向于“一碗水端平”,是汇金在“保持较大增持体量”和“避免对单一ETF过高持有比”之间的平衡结果。
作为多只沪深300ETF的最大持有人,汇金在部分产品中已呈现出较高的持有比例。
截至一季度末,汇金对华泰柏瑞沪深300的持有比例已达58.9%,对易方达、嘉实、华夏同类产品的持有比例则分别达到了65.7%、63.7%、52.3%。
作为护盘载体,既需要保证在手ETF具有流动性保证,但同时又要规避过高的持有人集中度,来防范单一产品的潜在流动性压力,
如此结果也加剧了300ETF市场的两极分化。
虽然南方、广发、工银等中小规模沪深300ETF也在今年一季度出现增长,但市场份额的占比却出现进一步下滑,其中天弘、泰康原本个位数的市占率甚至出现了腰斩。
02
神器争夺
国家队对于ETF的巨量增持,不仅左右了管理人在单一ETF市场的份额占比,甚至也影响了整个非货规模的江湖座次。
截至一季度末的公募非货数据显示,易方达、华夏两家头部非货净增长均超过千亿元,其中易方达规模重回万亿量级,进一步拉开与其他机构的差距。
在沪深300ETF的流入下,嘉实凭借680亿元的新增非货将行业座次提升2名,华泰柏瑞更是凭借657亿元的直升6位。
头部机构中,非货规模在单季内增长超500亿的上述4家机构,恰与汇金大举增持沪深300ETF的背后管理人相吻合。
此外,汇金对中证500ETF的增持下,让南方基金的非货规模也获得了超过490亿元的净增。
可见,在国家队的干预下,管理人的宽基ETF产品力对于其规模地位的边际影响正在持续放大。
不同于交易员主动扫货可能产生的代理危机,宽基ETF作为市场透明度、定价效率最高的存在,天然具备成为权益市场调控工具的优势。
这决定了即便在不同市环境里,ETF对于管理人都能展现出“压箱神器”的价值。
正周期可享受交投活跃度提高带来的自然流入
逆周期也能成为收纳汇金等调控资金的蓄水池
ETF流动性与规模的正比关系,决定了仅有规模化的头部宽基才更容易分享这一盛宴。
当头部ETF雪球越滚越大,其所具备的流动性禀赋与工具价值会愈发的不可替代。
调控资金往往具有资金规模大、持有周期长等特点,这也将持续拉开龙头选手与中小机构的规模差距。
对于权益市场调控模式的演变,还有可能为宽基ETF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典型案例莫过于日本央行2010年启动的 CME(Comprehensive Monetary Easing)的宽松方案,其史无前例的将购买ETF纳入了计划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降低权益资产的风险溢价,来提高企业主动投资的积极性。
两年后的2013年,日本央行再度祭出QQE(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ase),加码ETF的购买规模,甚至还将J-REIT纳入扩表范围,同时指定银行作为代持方来增持。
据国泰君安证券统计,2013-2022年期间日本ETF规模增长贡献了公募基金市场总规模增长的67.5%。
截至2022年底,日本银行持有的ETF总规模已达36.98万亿日元,占日本ETF总额的6成以上,这一结果也让日本资管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参考日本经验,在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之时,ETF甚至可能成为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一部分。
此时的ETF虽然名义上还是资管产品,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了需求弹性陡降的“公共品”,并成为占据先发优势管理人的坚实护城河。
汇金一季度的凶猛增持,正在让以上趋势成为可能。
可以想象,国内资管巨头们对于不同范围的宽基ETF竞争将会愈加白热化。
在汇金控制持有比的“均衡惯性”支配下,次头部宽基ETF仍然具有追赶顶流的机会,而后者也无法再躺平坐等规模自然膨胀。
作为首只破千亿的非货基金,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曾让一众同类望其项背,但在汇金入场后,易方达、嘉实与华泰柏瑞的差距已肉眼可见的收缩,类似故事未来不排除会在500、800、1000等更多宽基范围内上演。
当然,前提是已具备足够体量能够被调控资金纳入集采范围——汇金增持前,上述次头部宽基ETF也已坐拥百亿级规模。
成为国家队的增持对象,相当于进入了一只宽基ETF的决赛圈;反之份额不进则退,就会被淘汰出局。
为了让更多宽基杀出重围,管理人们会拼尽全力。
(完)
风险提示
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