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老人东南飞

中信老人东南飞
2019年06月06日 00:09 资管风铃

《中信老人东南飞》

证券业头把交椅——中信证券的数位高管、骨干今年已相继离任。

整合零散的公开信息能发现,他们中至少包括:

葛小波,原中信证券财务负责人

王捷,原中信证券人力资源部执行总经理

尹红卫,原中信证券深圳分公司总经理

汪景岭,原中信证券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

当然可能还有许多中层骨干,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证券业人才流动性并不低,但一家头部券商的中高层出现如此密集的动荡,实属罕见。

何况这些离职者中,很多都是中信证券的“老人”,例如葛小波,1997年自清华毕业后就加入中信,一干就是22年,离职前的年薪高达1500万。

更加离奇的是,一家位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中小券商,成为了这些“老人”的集中去处,那就是国联证券。

一)王的召唤

中信的旧臣们批量加盟的国联证券,历史中的确与中信打过不止一次交道。

作为无锡证券改制而来的国资券商,曾在2010年被中信证券“看上”,一度成为后者试图洽谈的收购目标,

由于国资并不愿放弃这块证券牌照,收购一事不了了之。而随后一年,大股东国联集团仍在与中信的沟通下,参股了后者旗下的华夏基金。

但中信始终是业内最大的平台,过往的历史交集,还不足以成为中信老人转投国联的真实动力。

真正能够召唤这些中信老人们共同往赴的能量,或许都来自于一个人——中信证券的原董事长王东明。

作为中信证券从小发展到大,再到如今行业龙头地位的传奇缔造者,在王东明的治下,中信通过上市、扩张、兼并和对卖方业务的坚持,在一次次的行业性风险中得以幸存,并发展壮大。

王东明的影响不止局限在中信内部,更通过许多方式波及到整个行业,甚至会里不少机构创新与制度突破,都在中信的研究提议下试点的。

据王东明畅想,中信证券的未来要成为“中国版的高盛”,真正的成为一家国际化投行。

可2015年发生的股灾,让中信证券的命运发生了180°的大转弯。

当初的救市部署上,决策者们提出行业力量需要团结担当,共同维稳市场预期,不能放任危机深化。

中信证券成了响应的主力,拿出百亿资金;王东明也说“救市场就是就自己”。

可真金白银的投入最终成了行为金融学的炮灰,注定了这场失败的救市需要有人买单。

从当年9月份开始,中信证券多名高管遭遇带走调查,其中还包括今天要去国联证券的葛小波。

坊间一时纷纷传言,调查与股灾时期的利益输送和做空有关——即便后来接受调查的不少高管都平安回家,证明了自身清白,就算是后来遭遇刑罚的原总经理程博明,案情也只是“帮老乡办事”,根本与中信证券或股灾没有任何关联。

调查事件发生后,王东明还是无可避免的退休了。

经此一役,中信证券管理层元气大伤,此前为跨境收购所准备的“单飞计划”戛然而止,来自中信集团的张佑君上任新董事长,更是正式标志公司人事和组织向中信系的回归。

历史不能假设,若当初“单飞计划”持续推进,中信证券更有可能成为一家股权结构更加分散、免于受到集团过多干预,公司治理更加现代化的券商。

退休时,王东明已是64岁的超龄服役。

他对于中信的“高盛梦”,恐也毁于这场变故。

但这位年近70岁的中信老人,却似乎并未停下脚步。

退休的他,悄然在国联证券中担任起“顾问”的角色。

如今投奔而来的中信人,几乎都曾是王的旧将。

没有超强人格魅力的召唤,曾经的兄弟又怎会放弃大平台来到江南一隅,共同在一家中小券商坐镇。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广阔天地

中信证券早年的快速发展,在中信系内部一枝独秀,乃至后来的“单飞”计划,都让当时的中信证券与集团间存在某种“微妙的尴尬”。

这种“尴尬”由来已久。2005年-2010年的四年半时间里,中信证券总经理的岗位一直“空缺”。王东明一手提拔的程博明以副总身份主持大局,却迟迟未能获得上级“扶正”,可能也是这层关系的产物。

所以大平台员工们可能会发现,作为前中信集团总助的张佑君上任后,新班子的立威冲动是显而易见的——王东明退位后不久,一名中信证券员工只因在电梯中穿了短裤,就被当场开除了。

王东明离开后,中信证券业绩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2013年至2015年,中信证券的归母公司净利润分别领先行业第二名30%、47.02%和25.01%。

王东明走后的2016年和2017年,这个差距被缩短至5.32%和15.70%,国泰君安步步紧逼。

不过2018年的行业灾变,坚持卖方业务的中信证券又一次脱颖而出,其以93.90亿元的净利润领先第二名40%,坐稳了行业一哥的地位;时年底对广州证券发起的并购,似乎也在延续王东明时代“大网络”的战略思路。

可即便如此,中信老人们仍然会审视忒修斯悖论——经历了集团入主、管理层换血后的中信证券,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中信证券。

也许那里已不是理想与初心的承载地。

也许王东明和中信老人们,需要的是一片新的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

也许国联证券,正是一次重新出发的机会。

“重新出走”从来不是新鲜事。

王东明的弟弟王波明,是国内证券市场筹建的重要参与者,曾和胡舒立共同创办的《财经》杂志等媒体。

2009年,胡舒立带领一批财经老人出走创业,成立财新传媒。10年后的今天,这个团队靠着专业力与影响力,并在财经媒体中一骑绝尘。

巧的是,《财经》的管理权已在2017年从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划给了中信集团,如今和中信证券竟也成了兄弟单位。

一边兄长身退已远,老人们随而往之;另一边老弟昔日的合伙人,已打下一片江山。

国联证券正在IPO途中,中信人可以带去头部券商的格局、见识、管理经验、激励机制、公司治理以及不可估计的能量和资源。

他们能否再造一个中信奇迹,市场拭目以待。

当然,摆在“东南飞”的中信老人们面前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

怎样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证券行业重新做出差异化?

怎样依托一家偏区域性的券商布局来开疆扩土打造规模优势?

如何来平衡与当地国资关系并和已有管理团队进一步磨合?

褪去了大平台的光环,如何适应客户、资金渠道的同步下沉?

前路漫漫,原躬身者未来可期。

何况胜败乃兵家常事,哪怕将来没有什么动静,人们仍可像中信集团在王东明离任仪式上那样祝福:

“退休生活愉快、健康幸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