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歌新时代巨变·诗颂高质量发展 ”——著名诗人走近洪泽湖水利工程

“讴歌新时代巨变·诗颂高质量发展 ”——著名诗人走近洪泽湖水利工程
2024年05月13日 14:49 江苏经济报

五月,航拍下一只硕大的“天鹅”静卧在苏北大地,它的美丽让人惊叹,这就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5月10日至11日,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江苏省水利信息中心、江苏经济报社、江苏省洪泽湖水利工程管理处联办的“讴歌新时代巨变·诗颂高质量发展”——著名诗人江苏省洪泽湖诗歌采风活动成功举行,吴剑飞、张古军、陆新民、徐丙奇、殷伟东、毛文文、陈宏斌、邵顺贵、白甫白等媒体人、著名诗人来到洪泽湖畔进行诗歌采风,讴歌我省在洪泽湖治理保护中取得的重大成就,畅写系统治理后洪泽湖水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群众享受洪泽湖一湖碧水带来的幸福生活。这也是今年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江苏经济报社、江苏经济网、江苏名牌网承办的“讴歌新时代巨变 诗颂高质量发展”著名诗人江苏行系列采风活动中的首场活动。

在10日下午举行的采风活动启动仪式上,江苏省水利信息中心主任魏来说,水是江苏最丰裕的自然禀赋、最灵动的生态要素和最鲜明的文化符号,江河湖海四水俱全是江苏最有福分的自然馈赠。水塑造了江苏灵秀的山川、柔美的气韵、坚韧的品性。在漫长的治水历程中,既留下很多以水寄情、以水明志的诗词、音乐和书画,也产生很多治水人物、治水理念、治水制度和灿烂的治水文化,蕴含着人水和谐的哲学理念,博大精深的水利科技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这些物质和精神的凝结,形成了江苏独特的水文化基因,需要我们在新时代治水兴水的新实践中赓续传承。我们邀请著名诗人来洪泽湖进行诗歌采风,旨在用诗人的妙笔,传播水利声音、讲好治水故事、弘扬水利文化,讴歌洪泽湖发展的精彩篇章,彰显洪泽湖水生态及水环境的崭新气象。

江苏经济报社社长、总编辑吴剑飞说,2024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华诞,为讴歌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祖国,展现江苏各行各业、人民群众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为、重大贡献和幸福生活,“讴歌新时代巨变·诗颂高质量发展”著名诗人江苏行系列采风活动隆重推出。各位诗人来到洪泽湖畔,看到雄伟的水利工程,心潮澎湃,诗情涌动,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治水智慧和精神所倾倒,为今天江苏水利高质量发展和江苏水利人的无私奉献点赞。

江苏省洪泽湖水利工程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王正春介绍了洪泽湖水利工程管理处基本情况和为洪泽湖治理保护工作所做的努力。他说,江苏省洪泽湖水利工程管理处前身叫江苏省三河闸管理处,因管理三河闸工程的需要于1953年成立,2008年因协助省厅管理洪泽湖的需要,更名为江苏省洪泽湖水利工程管理处。三河闸工程建成于1953年,是新中国治淮代表工程,也是淮河下游骨干防洪工程,作为淮河入江水道的控制口门,被誉为“淮河第一闸”。近年来,管理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在省水利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加大洪泽湖治理保护工作力度,先后取得打击非法采砂、清除非法圈圩、遏制非法建设项目等工作成果,生态修复、渔民上岸、退圩还湖以及滞洪区建设等项目有效实施,洪泽湖的水安全得到有力保证,水生态、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水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周边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普遍增强,洪泽湖治理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淮安市“百里画廊”和宿迁市“醉美湖湾”工程正在全力推进,欢迎各位作家、诗人实地感受洪泽湖治理保护工作成果,希望通过各位诗人的作品,宣传好我们的大湖、大堤和大闸,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洪泽湖、熟悉洪泽湖、走近洪泽湖。

随后,诗人们在三河闸国家水利风景区采风。风景区内艳阳高照,花红柳绿,粉墙黛瓦,蝴蝶翻飞,布谷声声。走进洪泽湖展馆和三河闸展馆,通过图文展板、视频影像等全面了解洪泽湖和三河闸的古今,回想淮河和洪泽湖治理的绵长历史,感受新中国治水的辉煌业绩。三河闸已被打造成集水利风景区、水情教育、水利遗产、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成为地方旅游和水利研学的重要节点。气势非凡的三河闸共63孔,长700米,安装63套启闭机,泄洪量12000立方米/秒。建成以来,成功抗御了1954年、1991年、2003年、2007年等年份的大洪水,为保证里下河地区3000万亩农田和2600多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诗人代表、江苏省水利厅财务审计处原一级调研员张古军说,多年未到三河闸来,此次看到管理所风景如画,很震撼。洪泽湖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天鹅,洪泽湖管理处是新时代的弄潮儿,天鹅的保护神,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创造更辉煌的业绩。

近70公里长的洪泽湖大堤,让诗人再次兴奋不已。洪泽湖大堤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丰厚。2014年,作为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依托洪泽湖大堤的“洪泽古灌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诗人看到五月的洪泽湖大堤,古堰巍巍,杉树吐绿,百花盛开,美不胜收。这里治水遗存丰厚,周桥大塘遗址、信坝遗址、镇水铁牛以及治水石刻等遗存,让人仿佛回到过去,思古探今,思绪万千,诗情渐渐酿成。

11日,诗人们登船入洪泽湖,从执法基地到二河闸,船行二十公里,细雨蒙蒙,堤柳如烟,芦苇新绿,湖水荡漾,长长的洪泽湖大堤在船舷蜿蜒后去,一队队的运输船,带着满满的希望和责任,在绵延的靠船墩和高良涧船闸的帮助下,从洪泽湖进入苏北灌溉总渠及京杭运河。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交通文联秘书长兼作协主席陆新民很高兴能参加这次采风,他说,水,是江苏最具神韵也最灵动的地域符号。江苏水利人,在守护江湖安澜、传承弘扬水文化的使命中,首当其冲,我们要用诗歌记录和颂扬这一切。

通讯员 吴晓兵   本报记者  王琦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