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李集镇新民村:以“水”为笔绘就小康幸福图

灌南李集镇新民村:以“水”为笔绘就小康幸福图
2020年10月20日 22:40 江苏经济报

稻谷翻金浪,柿子飘果香,蔬菜绿油油,村民笑声扬。金秋十月,走进连云港灌南县李集镇新民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色彩浓郁的丰收喜悦画卷,让记者不由得放慢了匆匆的脚步。都说,小康之路有千万条,因地制宜找准路径最为重要。作为江苏省首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近年来新民村利用生态好、区位优、民风淳等本土资源,将产业发展作为核心,充分挖掘乡村的发展潜力,昔日的省定经济薄弱村一跃成为宜养宜居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而村民们挂在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就是新民村小康生活的真实写照。

特色农业激起生态富民浪花

清晨,灿烂的阳光从疏疏密密的树叶缝隙间射进新民村,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把村口两方碧波荡漾的池塘照得更加通亮。村民李福佑老两口沿着池塘晨练完,即将开启一天的生活。对于村里的这片水域,李福佑的全家有着特殊的感情。“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片水不仅养活了我们一大家子,也养活了全村人。”李福佑说。

站在池塘边,李福佑回忆道:生态好、水系发达是新民村的一大特色,20世纪80年代村里流行鱼苗养殖,不少村民利用村里遍布的水资源,随意放养鱼苗,我也是其中之一。但这样粗犷的养殖方式虽然短时间内能给村民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却也给之后的产业发展带来很大隐患,不仅水环境被破坏,不少鱼塘成为臭水河,大批鱼苗死亡,水产养殖业也逐渐在村里消失。

近年来,新民村入选江苏省首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在实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时,新民村深入挖掘现有资源,因地制宜确定了“水绿相依、稻渔人家、富民强村”的新发展理念,不仅拓浚原有的水塘河沟,还围绕水资源盘活闲置的土地打造“稻、渔、果”复合种养基地,种植12个品种共1.35万株果树,发展有机稻米、虾蟹等特色农业。“一水两用、一田三收、生态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激起了生态富民的浪花,村民年收入实现爆发式增长,2017年新民村村集体收入也从原来的0元增长到32万元。

在新民村刚打造的复合种养基地里,李福佑说:“如今,我的身份变回了养殖户,老伴成了果农,每天‘伺候’着采摘园里的枇杷、桃子、柿子等果树。”眼下,正是金秋收获季节,村里养殖的水产品已全部捕捞销售一空,成熟的果子挂满果树正等着采摘,田里优质稻谷也即将开镰,他与老伴忙得不可开交。

叠加效应助推产业茁壮成长

通过多年的精心建设,新民村实现了蝶变,从一个“杂、乱、差”的落后村庄,转身成为产业特色初显、生态环境优良的特色田园乡村。尝到产业富民甜头的新民村村民们,也更加坚定了产业振兴斩断“穷根”的发展策略,不仅流转了土地,扩大“稻、渔、果”复合种养规模,还利用叠加效应助推其他产业茁壮成长。

“实现可持续的稳定脱贫,新民村必须具备更多造血功能。”李集镇党委书记陈跃军介绍,新民村是灌南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样板,在全力打造的“稻渔果”混合种养项目中,除创新种植养殖模式外,新民村还采用“老板+合作社+农民+职业经济人”模式运作,公开选聘有实力的能人流转农民手中土地成立合作社。

而此时,新民村出现了1+1大于2的叠加效应。了解到新民村公开选聘的消息,不少长期在外打拼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此后,新民村不仅“稻渔果”混合种养项目实现了全面扩充外,标准化厂房、屋顶光伏发电、谷物种植合作社、粮食烘干厂房等村集体增收产业项目纷纷投产运行。有数据统计,仅“稻渔果”混合种养一个项目,每年直接带动就业人数120人,季节性用工超260人,带动30多户贫困户增加了家庭年收入。

通过一个个富民强村项目的带动,村集体的腰包鼓了,村民们的口袋富了。李福佑的儿子李亮前些年一直在外地务工,看到家乡发生的变化,去年决定在家门口就业。他解释说,以前在大城市务工,虽然钱挣得多,但花销也大,家中妻儿父母常年无法照顾。如今,家门口的企业越来越多,工作岗位也随之增加,他现在在村上的一家板材企业上班,每月工资3000多元。

反哺民生精雕细琢美丽乡村

金秋的新民村,比以往其他季节都更为忙碌。特别是周末和节假日,复合种养基地里更加热闹。柿子树下,游客们有的忙着拍照,有的提篮采摘,时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村集体的腰包鼓了,村里的多项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更好地完善,各类阵地建设和文化建设也得到了持续加强。村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残疾人之家、妇女儿童之家;六曲桥、御水廊亭、渔趣平台等水文化景观,乡村记忆广场、新民记忆景墙等人文景观则为新民村增添了文化魅力。与此同时,新民村还利用7300多亩“稻、渔、果”良好的生态资源,开发果品采摘、民俗体验等项目,建成了观鹭台、稻田垂钓等文旅设施,每年有近3万名游客到村里观光旅游。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最终目标。新民村以“水”为笔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生态画卷,让百姓尽享生态“红利”。如今,新民村三产已实现全面融合,村民们的生活也一步步迈向小康。一幅“百家经营、千户居住、万亩良田、共享养老”的农村现代化蓝图已在眼前。

江苏经济报记者 吉文化 张韩虹 通讯员 李 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