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只管办不管乱”之风当休矣

音乐节“只管办不管乱”之风当休矣
2024年04月16日 16:33 江苏经济报

上周,原定分别于4月底和5月初举办的无锡太湖九龙湾音乐节和无锡荡YOUNG音乐节相继宣布因“不可抗力”延期举办,给原本满心期待准备赴约的乐迷心中泼了一盆冷水。事实上,放眼全国,近期多个城市原本计划举办的音乐节也纷纷宣布因“不可抗力”延期或取消。“不可抗力”成为万能模板,似乎预示着随着市场的日趋理性,在经历了去年市场“报复性消费”带来的井喷期后,音乐节市场已经进入行业洗牌阶段。

近年来,不少城市热衷于举办各类音乐节,实则是看中了其背后不容小觑的“吸金”效应。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举办的5000余场大中型演唱会及音乐节共实现票房收入逾200亿元,比2019年增长373.60%。此外,按照业内估算,音乐节期间每1元门票可带动城市餐饮、住宿、交通、文旅等其他行业7到8元的消费。这些城市将举办音乐节视为拉动本地消费增长的“流量密码”,也带火了迷笛、草莓、星巢等一批行业头部品牌。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入局,市场鱼龙混杂,一些乱象也愈发频繁地显现:一些头部音乐节品牌的票价相较疫情前动辄高出三四倍,但在演出阵容和售后体验方面并未相应地给予消费者更好的供给;为了拉动当地文旅消费,不少音乐节将场地设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乐迷们为了看一场演出不得不承受舟车劳顿;对演出现场管理,一些主办方并未准备多套预案,因而当出现恶劣天气等不可抗力时,观众只能在狂风暴雨中凌乱……

票价高昂而管理混乱,是这类音乐节为消费者所诟病的最为核心的问题。如果说在去年这样一个消费复苏之年,这类问题在供少于求的整体市场环境下尚能被接受,那么到了2024年,随着供给的日益多元化,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因而这类内容同质化、体验感不佳的文娱产品失去市场认可也成为情理之中的结果。一些城市花大价钱邀请乐队、搭建场地,仍想通过复制过去那一套流水线模式来快速变现,却发现买账者寥寥,票房收入甚至不能覆盖成本,只能以“不可抗力”为“遮羞布”,黯然撤场。

针对这种“只管办不管乱”的办“节”乱象,不久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印发《关于坚决纠治部分地方基层搞“新形象工程”问题的工作提示》,其中便将“豪华‘办节’,片面追求‘人气’,不计成本跟风大办音乐节”列为重点防范和纠治的“新形象工程”之一。笔者认为,新规之下,供需双方都应更加理性。对于供给方来说,未来在打造音乐节等文旅产品时,应该在量力而行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挖掘城市特色与文化内涵,让产品更加具有差异化的魅力。此外,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有朋自远方来,都应以好客的态度以及周到的服务让消费者暖心。只有营造良好的体验,给消费者一个“非去不可”的理由,才能将优质的文旅产品真正打造为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江苏经济报记者 周凯航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