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从长短板看江阴与南海、慈溪发展新路径

专家:从长短板看江阴与南海、慈溪发展新路径
2024年05月23日 15:24 江苏经济报

本报昨日刊发的《“江尾海头”三强县:竞逐中破局》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了不小反响。“江尾海头”三强县之所以领跑全国并非偶然,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独特的创新发展模式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共同铸就了今日的辉煌。面向未来,三地该如何继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记者近日专访了江苏省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蒋昭乙。

在蒋昭乙看来,三强县当前的经济特色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其一,经济总量都在全国前列。

根据江阴市统计公报,2023年江阴GDP增速达到5.9%。“这意味着中国第二个破5000亿县即将到来,为江苏这个‘苏大强’的称号再添一份荣耀。”蒋昭乙说,作为一个县级市,江阴的GDP总量超过了贵阳、兰州等8个省会城市,甚至几乎与宁夏全省经济总量相当。江阴有上市公司61家,在全国的县级市中排第一;各类中国500强企业41家,在全国县域也是排第一。其中,既有曾经A股服饰类市值最高的“海澜之家”,也有中国民营造船企业巨头“扬子江船业”、国内精细磷化工龙头企业“澄星实业”,以及国内领先的半导体封装测试企业“长电科技”等。

南海区经济总量排名居全国市辖区前列,2023年GDP达3930.5亿元。

作为浙江首个GDP超2000亿元的县(市),慈溪综合实力亦长期居全国百强县前列。2023年慈溪市GDP为 2639.45亿元,综合实力保持全国百强县市第6位、浙江第一,两次获浙江省政府投资“赛马”激励,获浙江省首批“浙江制造天工鼎”。

其二,民营经济均较为发达。

民营经济是江阴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主动力、就业创业的主渠道。最新数据显示,江阴97%的企业为民营企业,这些企业贡献了当地将近75%的税收、80%以上的工业经济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90%以上的就业人数。在“无工不富”的氛围烘托下,江阴各类民营企业紧跟资本市场,通过上市等一系列资本运作,带动企业转型升级,借力资本市场的“输血功能”培植企业的“造血功能”,通过投资、兼并、控股等方式,做大做强主业,提升产业层次,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南海很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经济发达。”蒋昭乙介绍说。南海民营企业数量占南海全区企业总数九成以上,提供就业岗位占全区八成以上,贡献税收占全区七成以上,对GDP的贡献占六成以上。

作为民营经济大县(市),慈溪持续推进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截至2023年年末,慈溪市级累计10家企业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小巨人”企业名单;累计42家企业列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慈溪共有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24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25家,均居宁波前列。

其三,都重视发展新经济

江阴近年来着力构建“345”现代产业集群,包括高端纺织服装、金属新材料等3个千亿级特色产业,新能源、集成电路等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5大未来产业。

南海区工业投资在瑞浦能源、信扬科技等百亿级项目,以及徐工建机、智汇电子制造等重大项目的带动下快马扬鞭,增长21.7%,总量和增速均拔得头筹,跃居佛山市五区首位。

慈溪狠抓科技“大投入”,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机构三年全覆盖”和“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两个行动计划,研发人员规模居浙江省首位;申报揭榜主持浙江省“尖兵”“领雁”重点研发计划11项,新增省级研发机构21家,绿色智能汽车及零部件技术创新中心入选首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慈溪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7%、14.5%、7.2%、7.1%、34.5%。

其四,发展中都注重保护环境。

江阴生态环境正以肉眼可见的变化不断改善。一系列变化的背后,是一系列生态治理机制的改革,如:创新建立排污总量储备保障新机制,精准治理、系统修复;编制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规划,建成以“生态券”为载体的交易机制等。

南海、慈溪同样都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改善,其背后也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

其五,都在补短板。

江阴的民营企业数量不少,但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足,基本都是传统产业,以纺织板块为主,发展迟缓。即便拥有兴澄特钢、海伦石化等超千亿规模的龙头企业,也依然存在偏存量、偏传统等短板。近年来,江阴市内靠民营企业,外牵各类工业园区,逐步形成了钢铁冶金、纺织服装、车船装备、化纤、机械等六大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才有了今日江阴“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地位。各类领军企业又不断推动所属行业积极拓展产业链,带动全市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南海区问题主要集中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异和区域不协调。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仍然任重道远,乡村振兴工作距离“五个振兴”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村级工业园量大、分散、低效,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明显。为破解这一难题,南海区一方面支持建设佛山战新产业中心和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引导东部镇街加快发展科技服务、商贸物流、数字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推动西部镇发展“两高四新”和农文旅大健康产业。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技和金融的作用,推动区内丰富的金融、科技资源更好地服务制造业。

慈溪有着自身发展强劲的工业制造业,特别是家电产业。全球60%的小家电来自慈溪,反映了慈溪在全球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但制造业民企“多而不强”是慈溪工业经济发展的突出短板。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全面建设“硬核”实力慈溪,必须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品牌辐射力和产业链带动能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面对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县域经济又将展开新一轮比拼。未来,“江尾海头”三强县谁将率先成功破局?让我们拭目以待。

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峻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