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金档”故事 | 百年纺企的荣光与转型

江苏“金档”故事 | 百年纺企的荣光与转型
2024年11月12日 18:11 江苏经济报

无锡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一棉”)创建于1919年,前身是中国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创办的申新三厂,至今已走过百年风雨历程。该公司曾是近代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典范,现在是中国棉纺织行业排头兵企业,年度十大创新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十三五”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从档案的视角来看,无锡一棉留存的档案史料,不仅是其自身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更是无锡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重要见证。今天记者就带领大家重温无锡一棉的百年奋斗历程。

实业救国创申三民族纺织作典范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权利运动,在“实业救国”思想的激发下,荣氏兄弟开始投身实业。1901年,荣氏兄弟与人合股在无锡创办了保兴面粉厂(后改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荣氏兄弟与荣瑞馨等人合股创办了无锡振新纱厂。1919年春,荣德生在南京参加江苏省议会会议时,决意在无锡创办申新三厂。会后不久,荣氏兄弟即召集了43名股东,分三期集股150万元,创建申三由此而始。

荣毅仁写给无锡市政府申请公私合营的函

据无锡一棉厂档案资料记载,当时建成的申新三厂,共有纱锭5万枚、布机500台、电机3200kW、轧花机80台,可年产棉纱3万余件、棉布30万匹,工人4700人,规模内地无二,同业瞩目。

据无锡一棉纺织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糜娜介绍,申新三厂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面对战乱影响、外商竞争等种种困难,荣氏兄弟不畏艰难、持续发展。申新三厂的成功发展与荣氏兄弟独特的经营理念密切相关——决策力求高效,总经理可说了算;设备力求精良,使申三的技术水平居于内地棉纺织业前列;产品力求增值,使之成为上海纱布交易所的王牌产品;成本力求节俭,申新三厂也因此成为当时成本核算方面的创新领跑者;营销力求灵活,让其产品1934年便已直销江苏通州、太仓,湖北汉口以及陕西、山东各地。“1936年,荣氏企业‘在全国各大都市均有支店和联络站’,境外近则在港、澳等地区,远则在英、德、美、日等国家,交易已呈全球化布局。”

公司合营迎新生党的领导促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申三有二纺一织三个生产车间,共有纱锭9万余锭、布机740台,是当时江苏省最大的棉纺织工厂。

对旧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为必然,首先就是要加强党的领导。1949年4月24日,在无锡解放的第二天,上级党组织就派工作组进驻申三。当年底,申三厂党支部、团总支和厂工会(筹)成立。

公私合营后公方代表顾为璜的股东印鑑卡

1953年,党中央作出了两个重大部署:一是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进入计划经济时代;二是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中就包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4月,荣毅仁向无锡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公私合营的申请;7月15日,中共申新三厂委员会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党对企业的核心领导,合营步伐加速,荣毅仁担任合营后的首任董事长。公私合营后,无锡申新纺织厂的生产、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迎春风全面创优排头兵

改革开放后,推动老厂技术进步和转换管理体制,成为无锡一棉的主旋律。经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生死洗礼,无锡一棉克服了原料紧缺、电力紧张、资金短缺等重重困难,破茧成蝶。

1978年,建厂近60年的无锡一棉虽仍属全国大型纺织企业,但设备陈旧老化状态亟待改变。为改变落后面貌,无锡一棉抓住改革开放的先机,率先开展全国棉纺织行业第一个来料加工补偿贸易项目。无锡一棉纺织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蔡赟介绍:“1979年5月,无锡一棉与香港长江制衣集团开展来料加工补偿贸易,这是该年度全国纺织行业最大的利用外资项目,也是江苏省在1979年的第一个外资项目。通过这个项目,无锡一棉利用1122万美元的外资,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25920锭全流程纺纱设备和部分织造设备,新建了纺三车间和织二车间。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有效利用了国际资金,也引进了先进技术,开辟了国际市场,为无锡一棉改革开放后的率先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合作开展补偿贸易期间,无锡一棉与香港长江制衣集团再度合作,于1984年创办了无锡市棉纺织业首家合资企业,引进外资又取得了新的成果。无锡一棉对补偿贸易引进的603台先进纺织设备消化移植再创新,在此基础上,受原纺织工业部委托,进行全流程成套棉纺新技术工业性试验。这个项目于1988年5月竣工,当年通过纺织工业部鉴定,试制样机转入批量生产。大规模的消化吸收迅速提升了中国纺织机械制造水平,对中国纺织行业后来的产业升级影响深远。

纺织工业部棉纺全流程成套棉纺新技术项目验收

20世纪90年代,无锡一棉在全国棉纺业第一个生产出烧毛丝光纱,高档丝光T恤衫很快流行于市。2000年,无锡一棉打破行业界限,在全国棉纺业中第一个开发羊绒棉纱,该产品被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同年,无锡一棉太湖牌纱布成为江苏省名牌产品,无锡一棉也成为全行业首批13家之一、江苏省纺织业唯一拥有自营出口权的棉纺织企业。

1992年至2002年,无锡一棉奋力创优做强,声誉逐步提升,曾获1995年全国节能先进单位、1999年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1999年度江苏省先进企业、2001年全国基层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在2002年全国棉纺企业排行榜中,无锡一棉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创利居全行业第一位,出口创汇名列第四位,实现利润名列第五位,确立了在全国棉纺织行业中的排头兵地位。

转型升级勇登高引领行业技术标兵

进入21世纪,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纺织市场明显萎缩,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同时劳动力资源日趋紧张,棉花和电力价格不断上调,生产成本逐年上涨,环境保护要求也日趋严格。此外,无锡纺织还面临着退城进园产业布局调整的压力。在这一时期,无锡一棉加快转型升级,努力向国际先进的现代纺织企业迈进。

2001年,无锡一棉在全行业率先引进当代国际最先进的紧密纺纱技术,第一个在国产细纱机上嫁接成功。至2010年,无锡一棉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50万纱锭的紧密纺生产基地。这一成就引发了全国棉纺织紧密纺技术的改造热潮,无锡一棉成为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典范,获得江苏省政府颁发的“技术进步重大贡献者”和中国纺织协会颁发的“科学技术贡献奖”等荣誉。

无锡一棉扬子江车间主任邓小成告诉记者,他2002年入职一棉,一直从事和设备有关的工作。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2006年,一棉搬到新厂区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设备搬迁,他就是第一批跟着搬过来的人,“从未干过这么大的工程,深感工作压力大,好在一棉有很多老技术工人,凭借团队扎实的技术功底实现了平稳搬迁。”

以紧密纺技术为基础,无锡一棉开展特高支纱线的研发攻关,取得了一批技术创新发明成果。2005年,无锡一棉在国内最早开发出300支棉纱,后又最先形成批量生产能力,获得了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纺联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证书

蔡赟告诉记者,无锡一棉厂档案室配备专兼职档案员,档案库房总面积约600平方米,存储文书档案近4000件、基建档案1500余件、会计档案3000余件、照片档案25000余件、业务档案12000余件。2019年,在原有厂史馆的基础上新建了百年一棉厂史陈列馆。“我们不仅在这个馆里展示了自1919年建厂以来历年的厂史资料,还把曾经引进的一些生产设备从车间搬到了陈列馆。从这些史料和实物中,可以感受到当年的创业者实业报国的情怀。如今,我们每年都会组织新员工来这里进行学习教育。”

从2016年至今,从“十三五”迈向“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期间,无锡一棉迎来建厂100周年,开启了新百年的征程。随着国家出口导向型战略的推进,无锡纺织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为了提升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地位以及强化传统纺织企业竞争优势,无锡纺织业开始朝着集群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前进。蔡赟表示,接下来,企业将继续秉持“传承+创新,打造经典”的核心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创建“生产智能化、管理精细化、产品特色化、贸易全球化”的世界一流高端纺织集团。

无锡市档案史志馆馆长张曙峰表示,无锡一棉是一家拥有105年历史的红色基因企业,在实业报国的奋斗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档案资料,其中包括记录着无锡早期企业管理运营情况的可靠文献。如今的无锡一棉档案管理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形成了有序的档案管理体系,并通过数字化等形式反映企业发展,同时建成实景课堂,让珍贵的历史文物、奖杯、奖牌、照片、典籍等成为人文传播和教育阵地。百年一棉,档案为证。严格规范的档案管理,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无锡一棉企业馆藏档案不仅是自身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也是无锡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重要见证。

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家佳

图片来源:无锡一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