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描画,妙玉奉茶,可卿叫卖,黛玉撒花……近日,南京熙南里汉服雅集暨红楼梦主题游园会如约而至。在活动现场,来自南京超20所高校的汉服社团走进街区,开展《红楼梦》主题汉服巡游,经典桥段的复刻更令人目不暇接,汉服雅集上众多民俗好物、文创趣玩让游客流连忘返。
千年文脉延绵不绝,历史长卷辉煌灿烂。工业遗址化身产业园区,历史街区重建为文旅商街,文化遗产改造后焕发新的生命力,作为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用人文经济的新韵律,交出一份“强富美高”新南京的精彩答卷。
从历史街区到文旅集聚新舞台
自古以来,熙南里就是南都繁会之地,是明清时期南京城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有着历史延续最长的城市肌理及风貌,也是工商重地和手工业集聚处。看一看朱元璋集天下工匠于江宁的“明代十八坊”,逛一逛历史上“灯火鱼龙舞”的笪桥灯市,探一探青砖黛瓦马头墙的老街旧巷。时至今日,又应如何发挥其文化遗产独特的魅力?南京熙南里历史文化休闲街区副总经理蔡雷民认为,人文是活化的,是持续生长、有机更新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因此在当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现代经济发展融于历史街区的保护,让优秀的历史文化以鲜活的方式融入现实生活。
将中国传统节庆活动和街区招商建设运营相结合。笪桥灯市将灯市与中秋团圆、祈福嫁接,就是对街区开发保护工作的一次探索和尝试。“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汉服作为民族认同感的一个标志,熙南里计划把汉服节进一步扩容,变成一个推广民族团结的华夏服饰节日,将与新疆、西藏地区的少数民族对接,邀请更多的民族服饰走进熙南里南京汉服节。
时至今日,为打造街区特色品牌,熙南里成为南京“主理人”首发策源地,作为“主理人”概念的发起者,将“主理人”引入商业街区的“策招运”一体化思考。“我对‘主理人’的理解就是有情怀、有理想、有专业、有价值,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纯营销能力的创业者,而街区所做的就是和这些‘主理人’一起策划、一起考虑街区的发展方向,而非简单的招商签约。”蔡雷民表示。从人品到产品,从签约到开业,从装修到出品,从品牌到营销,街区都会全程介入,安排探店、推广和孵化,甚至是帮忙打通上下游渠道。在街区的帮助下,一个又一个小店铺从默默无闻到最后变成了一个有竞争力、有价值的品牌。如首家门店开在熙南里的遇见拿破仑,如今全国加盟店已有近150家;首店在熙南里的江宴楼,在全江苏开了17家。熙南里不仅为全国城市更新的保护、利用、改造、复兴工作提供样板范例,其文化性、商业模式也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之间的美妙交汇,让千年古巷“活”起来。真正实现了人文梦想、旅游传播、商业价值的“三丰收”。
从工业遗址到产业孵化新摇篮
从商周后期的铜贝、战国时期的刀币、明朝的宝钞、到1982年至今的每一版“熊猫币”……走进位于晨光1865产业园C2栋的永银钱币博物馆,便能看到近万件古今中外钱币藏品,钱币文化的魅力一览无余。
博物馆背后的永银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销售中国金币集团每年发行的各类主题贵金属金融纪念币,包括熊猫币、生肖币等,其中熊猫金币年销售超6吨,销售额连续六年全球排名第一,是园区的明星企业。谈及为何将总部设立在晨光1865园区,永银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陈卫军表示,最初看中的就是园区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从洋务运动的金陵机器局,到民国时期的金陵兵工厂;从抗战爆发迁往重庆的第二十一工厂,到抗战胜利后回迁南京的第六十工厂;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华东军区军械总厂,到南京晨光集团公司……一路走来,一路前行,晨光1865园区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不变的则是青砖、黑瓦、灰墙的老厂房,静静地伫立在古老的明城墙下——得益于园区十数年如一日对它的悉心维护,园区仍然保留着大量的昔日风光。
从金陵机器局到晨光1865产业园,这里承担的重要职责同样未曾改变——推动民族工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聚人、以创新引人、以服务留人。2009年,当永银第一次来1865产业园考察总部选址时,公司一年营收在5亿元到8亿元,15年后,这个数字变成了35亿元,同时公司在职员工1300人左右,并在全国开设了24家分公司。陈卫军坦言,如此巨大的变化,除了公司自身的努力和市场机遇外,更离不开园区与企业的共同成长。“创业初期,我们公司还在鼓楼区一个普通的写字楼里,到了园区后,不仅在政策和税费等方面享受到了很大的优惠,园区还积极为我们量身定制文化推广宣传方案,帮助我们打响了品牌。”陈卫军表示。园区还和公司共同策划“南京1865钱币文化嘉年华”,更好地推进园区创意产业生态和讲好钱币文化。
“帮助企业入驻后,我们会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做定制化的增值服务,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副总经理赵莉萍告诉记者。如伯索科技入驻之初,全公司只有四五个人,园区为其提供贴心服务,定期走访交流,了解公司扩张期间的需求,提前为其规划办公面积。主动帮助公司与政府对接,寻找国际参展机会,打响自身品牌。除了为每家企业定制服务,晨光1865园区还积极为企业搭建交流平台,每月组织一次“串门”,围绕一个中心主题,让相关企业互动交流、对接需求,让各企业得到互相赋能的机会,实现抱团取暖与合作共赢。
从千年传承到城市发展新韵律
自2021年9月首演以来,江苏大剧院的原创舞剧《红楼梦》已经过完了三岁生日。这部已完成全国200余场演出、走过30余座城市的爆款舞剧,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江苏大剧院自建院伊始就坚持的“吸”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呼”出创新,探索出一条生产型表演艺术中心的文艺通路。正如江苏大剧院总经理廖屹所说,剧院要满怀使命感和责任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制作出有筋骨、有温度、有品质的原创文艺作品,将经典呈现于舞台上。《红楼梦》舞剧的服装设计参考了孙温的画本与京昆戏曲的元素,结合主创自己的理解和设计,另外还在中国舞的基础上,加入了云步、水袖等戏曲元素。在舞剧的高潮段落,年轻的主创们还加入了现代舞的表达。
和《红楼梦》舞剧一样,南京的人文经济学正是一曲老城奏出的新韵。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院长李扬指出:“在高质量发展目标下,江苏将人文元素融入产业经济,使得产业经济在传统文化滋养下呈现多元共生、各具特色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模式。南京、苏州、无锡、扬州、南通、镇江等诸多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旅游、融入生活、融入产业,成为城市新文化空间、城市新名片。”
江苏经济报记者 孙炜杰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