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博物馆已经超过6800座,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过14亿人次。有些热门博物馆和展览,观众甚至会去“二刷三刷”。面对“文博热”带来的发展机遇,文博工作者应如何做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不断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在过去的一年里,从事文博工作35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去年6月开始,我和南京市文联的同事们在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的支持下,与媒体一起对南京的高校博物馆做了调研并进行宣传,促成了‘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成立。9月1日,首届南京高校博物馆联展暨大学新生第一课活动在六朝博物馆启动,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宋燕说,2024年,她所在的南京市博物总馆旗下的7家博物馆、纪念馆推出了40个展览,开展社教活动1200余场,观众量超过430万人次。为充分发挥好博物馆作为学校教育“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她和同事们与20多家中小学结对开展活动,送流动展览进校园,运用教育系统线上平台,扩大传播范围。
谈及去年的博物馆活动,最让宋燕记忆深刻的是第二十二届南京“文博之夏”活动。该活动以“在博物馆长大”为主题,邀请全市文博单位精心策划了108项丰富多彩的展览、社教活动及研学、夏令营等,引导青少年在博物馆中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快乐成长。比如,“璀璨文明·有看头”板块通过开发原创展览及活动体验项目,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中东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趣味研学·有收获”板块则利用暑期这一黄金时期,推出多项文博研学、夏令营活动,让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有所收获。
今年两会期间,她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发挥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建议。“我们国家的博物馆里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藏’在高校里的博物馆。我一直觉得高校博物馆既要在高校内的教学科研、教书育人上发挥作用,还要发挥对公众的社会教育作用,更好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宋燕说,期望更多的高校博物馆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更好地赋能城市生活。
她表示,南京市博物总馆将继续构建总分馆展览体系,做到文物管理权与展示权分开,充分利用各馆的优势,在“小而美”“小而专”“小而活”方面深耕细作;将继续深入挖掘、解读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解读地域文明,策划精品展览,研发内容丰富的社教研学活动。用新的传播手段讲好历史故事,利用数智技术阐释文物价值,把隐藏的信息通过先进的技术展示出来,让大众能多维度感知文物,让博物馆更有看头。
江苏经济报记者 孙炜杰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