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当下,新质生产力给技能工人带来了知识更新、工作方式转变等方面的诸多挑战,特别是在‘智改数转网联’浪潮之下,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与技术进步对产业工人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作为一名来自产业一线的工人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车体分厂电焊工、中国中车首席技师孙景南一直期盼能推动更多关注,谋更多实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技能人才支撑。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她带来了《关于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建议》。
据有关统计,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超2亿人,但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从整个就业和经济发展需求来看,与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需求存在显著差距;车工、焊工等传统工种培训占比超60%,但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复合型技能培训覆盖率不足20%;企业培训投入占营收比平均仅为0.3%,培训内容与产线技术迭代脱节。过去的一年,孙景南在调研中发现,当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技能供给与需求结构性失衡外,产业工人的职业发展通道受阻也同样需要被关注。比如,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称互认还不通,技能等级证书在积分落户等政策中权重过低,等等。”
为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孙景南提出,构建“需求导向型”技能培养体系,建立“国家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预警平台”,定期发布紧缺工种目录,对职业院校新设专业给予重点补贴;实施“技能升级紧急计划”,对35岁以上转岗工人提供全脱产培训,并向企业提供培训补贴;健全推广“双元制”,企业承担70%实训课程,院校提供30%理论教学,学生毕业即获企业入职承诺。孙景南说,“在产教融合方面,对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还可按实际投入的相应比例抵扣企业所得税。”
“重构产业工人职业发展‘立交桥’格外重要。”孙景南认为,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高级工、技师与大专、本科学历在多个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在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中单列20%岗位面向高技能人才。在破除制度壁垒的同时,还要推行“新八级工”制度,将首席技师薪酬对标企业高管,并强化长期激励,对攻克“卡脖子”技术的技能人才给予成果转化收益相应比例分成,在科创板、北交所设立技能创新板,允许技能人才以技术入股方式参与创业。
在织密权益保障网络方面,孙景南建议从立法突破和服务升级两方面入手。修订完善公司法,加快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立法进程,强制平台企业按订单量5%计提职业伤害保障基金;建设集社保查询、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工人服务一码通”,逐步覆盖全体在岗工人。“当然,还要大力实施‘技能尊严’社会工程。”她从推动荣誉体系重构、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角度列出一系列举措。比如,设立“共和国工匠”勋章,将“大国工匠”纳入国家级人才计划;在中小学开设职业启蒙课程,组织学生每学期进入企业开展8小时实践体验;等等。
加强政策协同,召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部际联席会议,整合人社、教育等部门资源,督办改革进展;发挥市场驱动效能,发行“技能强国”专项国债,募集资金用于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关于持续深化“产改”,孙景南有着很多“金点子”。她希望能以制度创新打破身份桎梏、以真金白银重塑职业价值、以文化重构赢得社会尊重,让技能报国成为时代强音,为中国式现代化锻造坚实人才支柱。
江苏经济报记者 张韩虹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