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元化”是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去美元化”是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2023年05月31日 11:49 人大重阳

5月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于线上举行。本期论坛聚焦“‘去美元化’与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王晋斌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报告显示,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是“去美元化”出现加速的势头;二是黄金成为追捧的对象;三是亚洲在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中寻求更大的自主权。

报告显示,美国聚焦国内的货币政策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外溢性,并且这些外溢性大部分不需要由其自身承担,这是国际货币体系饱受诟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导致美元流动性收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美联储和欧央行的激进加息导致资金回流。

报告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侧重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化。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但是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在全球占比依然较低。在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坚持金融账户的审慎管理和推进,同时加大贸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扩大对外开放,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未来,要逐步将我国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影响力与货币影响力匹配起来,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报告表示,要把握好地缘政治关系的变化,从而推动货币国际化。从供给侧的角度来说,创造全球需要的商品,有独特的资源禀赋,或者在全球产业链中有独特的地位,都可以成为定价的基础。从需求侧的角度来说,贸易逆差是需求侧定价权利的基础。

报告指出,“去美元化”不是不要美元,而是要降低过度依赖美元可能导致的风险,包括地缘政治的制裁、美国金融周期的外溢性等。在美元还是主导货币的条件下,其他国家的货币要和美元币值保持相对稳定,也需要美元为其货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背书和定价。长期来看,如果一国的物价和购买力稳定、金融市场发展得更好,能为全球提供更好的安全资产,供给侧很有竞争力,市场也很大,其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只是时间问题。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是一个长期过程,但“去美元化”是大势所趋,它有助于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相对平衡的货币体系,从而适应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货币多极化是大势所趋,最终需要经过国际市场的选择决定。

中国国际期货公司总经理王永利指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在于,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与其所需要的全球一体化治理已经严重脱节。在全球一体化治理实现之前,难以形成超主权世界货币。随着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地缘政治影响等,利益集团要形成不同的、实力较均衡的货币区域,有可能催生出美元、欧元、人民币三足鼎立的格局。

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最主要的是要致力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国际沟通合作,保持经济社会相对美国较快发展。一是要积极压缩美元储备,增加对美元有竞争力的欧元储备;二是要积极推动双边或多边的贸易协定以及央行的货币互换;三是要全面深化金融交易市场的改革开放,加大人民币在金融交易中的使用。

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认为,“去美元化”的产生有三个原因:一是经济逆全球化和美国主权货币、美国本位论之间的矛盾;二是美国货币政策的外溢和美国主权货币之间的矛盾;三是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美元成为美国政治斗争的工具。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礼卿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建议:一是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确保经济稳定增长,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二是积极推进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加快金融市场的深度发展和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国债市场的对外开放,加快人民币对外币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三是适度加快资本账户的双向开放;四是加快汇率制度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五是进一步完善法治营商环境;六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

中国银行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认为,人民币作为来自新兴市场的货币,经过过去十几年国际化发展,一方面,有国之大者的宏观政策的牵引,另一方面,有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商品贸易国市场规模的驱动,将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本次变革不同于过去美元地位的波动,甚至可能与美元-黄金脱钩事件的影响等价齐观。他认为,美元国际地位的下降并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充要条件。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一定要看住自己的基本盘,尤其是在交易、支付、投资、储备等方面要有扎实的支撑力,稳步推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填补美元地位下降带来的缺口实现国际化。

(本文转自5月30日中国经济新闻网。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