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张琼斯)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9月16日在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第十五届)会议上表示,决定货币体系的维度有多个方面,包括:货币及相关经济体的交易涉及范围、创新引领性、文化引领性、对世界公共品的提供、货币相关经济体的安全性、金融基础交易设施和体系、货币数字化发展趋势等。
刘元春表示,衡量创新引领性有多个指标,包括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等。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已快速上升至第11位。目前看,创新中心依然在美国。在未来,如果创新中心发生了漂移,就需要研究货币风险控制、定价权等是否也会发生变化。
“未来的货币体系变化,不仅取决于GDP、创新中心等,还取决于货币数字化发展趋势。”刘元春表示,数字货币的出现使世界货币的公共品属性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依赖于传统经济交易、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部分宏观基础发生变异。数字货币技术具有去中心化特点,其主权特性有所淡化。
刘元春认为,从历史经验看,货币强国与经济强国之间具有强烈的滞后性和系统性的偶然性。比如,美国在1888年左右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但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货币是在二战之后,催化经济强国向货币强国转化,存在大量偶然因素和其他风险控制的范式变化。因此,尽管货币体系的确处于一个变异长周期的开始,但是否在短期内就会发生质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作者刘元春系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本文转自9月17日上海证券报,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