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6—27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4上海苏河湾大会在上海市静安区顺利召开。本次大会聚焦“以金融合作促全球共同发展”主题,来自政府和监管部门、国际组织、中外金融机构负责人、专家学者和行业组织代表聚焦当前经济金融热点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分享真知灼见,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高水平开放凝聚全球智慧,贡献金融力量。本次大会由中共上海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指导,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组委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上海苏河湾(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上海国研财富管理研究院、中关村国研财富管理研究院提供战略支持。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理事长、中国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原中国银监会主席、中国证监会原主席尚福林,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解冬,第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胡晓炼,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总干事、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副理事长、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文灵,中国财政部金融司负责人、国有金融资本运营评价中心主任于红,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正局长级)纪敏,上海市静安区委书记于勇,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执委会主席、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白重恩,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等政府领导与专家参会并作主旨演讲。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兼董事会主席金立群,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兼首席行政官张文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亚洲协会联席理事长、布鲁金斯学会名誉主席John L.THORNTON,斯坦福大学菲利普•奈特荣休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 Michael SPENCE等国际组织代表和国际知名学者参会并作主题演讲。交通银行行长张宝江,中投公司副总经理郭向军,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杨东宁,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守川,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首席风险官李建江,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董事长张为忠,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王红,申万宏源董事长刘健,国泰君安董事长朱健,工银理财总裁高向阳,易方达基金董事长詹余引等金融机构代表参会并作主题演讲。来自淡马锡、威灵顿、普徕仕、瑞银资管、安本集团、摩根士丹利、霸菱、瑞士百达、DWS集团、三井住友德思资管、柏瑞投资等外资金融机构负责人及高管,交行私人银行部、光大理财、信银理财、兴银理财、申万宏源、华泰资产、上海信托、基煜基金、中欧基金、恒生电子等中资机构代表,以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国际金融建模协会、CFA协会等学界业界专家也出席大会并作主题发言。
会议致辞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副理事长、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表示,股权投资基金既是对外开放的成果,也是对外开放的助推器,将全方位助力我国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股权投资资金从过去“引进来”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包括充裕的海外资金、前沿的产业发展和管理经验等。要进一步发挥股权投资基金在“走出去”中的突出作用,助推我国企业完成海外并购、获得海外知名品牌的经营权、赋能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等。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表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是企业和投资者重要的投融资平台。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需要担当起推进企业和资金引进来、连通金融市场资金用起来、推展财富影响力传下去的三个重要角色。金融行业必须积极适应当前科技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巨大变化,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能力,对此要积极优化香港的上市制度。未来,香港将持续优化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推进跨境理财通的发展,打造高质量的财富管理领域跨业态、跨地域的平台。
申万宏源董事长刘健表示,当前对投资中国资产可以更有信心。首先,要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有信心。从长期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中国资产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从宏观政策看,货币、财政、金融等一揽子政策将产生政策合力。其次,导致A股市场相对低迷的周期性因素正呈现边际改善态势,体现在:房地产市场在新一轮房地产政策的支持下将进入平稳调整期;美联储开启降息通道后中美货币周期性错位将有所缓解;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有望触底回升等方面。三是随着积极因素的积累,长期机构投资者有望加大人民币资产配置比例。
主题论坛 踏浪而行:全球市场波动下的金融业发展趋势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应警惕全球金融市场表面“水波不兴”下的“暗流潜藏”,并分享了对当下全球金融风险几点看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第一,地缘政治风险与低市场波动之间脱节可能孕育着潜在风险,单纯依赖传统参数感知和分析市场可能出现系统性偏差。第二,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宽松已基本完成,在上一轮风险尚未充分释放的基础上,高频率货币宽松可能隐含新的风险叠加。第三,在增长中枢回落的趋势下对应调整基础定价,尤其第四次产业技术革命可能加剧而非衰减经济的逆风向因素,应当关注科技股和房地产市场的估值判断。第四,今年以来全球债务率再次攀升,债务堆积的本质是投资收益率下滑不足以弥补投资成本,针对中国当下面临的政府债务冲击,应当抓住特殊时期积极进行财政改革。
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守川结合工商银行实践,分享了工商银行在踏浪前行中发挥国有大行的力量的经验:一是适应变化,发挥跨周期、调控政策传导主渠道的功能,平抑市场波动,支持经济整体稳定,助力居民财富稳健增长。二是拥抱变革,重视技术创新对于金融供给质效的重塑。三是注重安全,把握风险。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推动金融科技与风险管理深度融合,精准识别、评估和应对潜在风险。
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亚洲区负责人Mike LEVIN表示,第一,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增加,两者相辅相成。近年来被动管理型资产的规模增速高于主动管理型资产,导致公募市场整体利润率持续下降,私募市场成为行业的主要竞争方向之一,但大部分投资者对流动性风险及其相关成本的认识仍然不足。第二,人口变化是支撑资产管理行业规模增长和重要性提升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促使个人投资者更多依靠资本投资来保障退休生活,中国的个人养老金计划因此展现出巨大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第三,尽管全球市场的波动性在短期内集中显现,但从长期来看全球市场的整体波动性仍然相对较低。因此,“顺势而为、多元投资”依然是行业的主要趋势和机会所在。
霸菱分销业务全球负责人Neil GODFREY指出,全球市场波动加剧、美联储降息周期带来流动性改善、高收益证券的发行人财务状况良好,导致投资者对高风险资产和多元化投资组合的兴趣增加,这是全球金融波动中呈现的明显趋势。市场波动难以避免,管理波动的关键在于建立相关性较低的多元化资产投资组合。过去30年来,多元化一直是全球投资者的主要趋势,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逐渐从40/60组合逐步扩展到更多细分的资产类别,美国,欧洲和日本均有先例。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市场,多元化需求也将持续不断增长。
主题论坛 向新而生:金融赋能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
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首席风险官李建江表示,当下绿色化、数字化是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金融机构需发挥支持创新科技、满足传统产业转型资金需求等多方面作用。建设银行在做好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大文章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推进资产结构绿色转型,创新绿色产品,搭建绿色指标体系;二是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与支撑体系,加快“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三是加快重点战略协同增效,强化绿色科技创新领域的高质量金融供给。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董事长张为忠表示,在全球科技变革、科技竞争成大国博弈核心变量的背景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至关重要,浦发银行将从多层次持续发力推动金融强国建设。一是“怎么看”,从历史及中央部署可知,科技与金融互促共荣,银行做好科技金融是必然选择,浦发银行将其作为第一战略主赛道,贯彻相关战略,助力发展;二是“怎么干”,要建可持续体系,通过专业化产品如“浦科”体系满足企业多样需求,数智化再造服务流程,伙伴化打造新生态,全方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三是“怎么控”,鉴于科技企业特性,浦发银行借助数字科技,从精准触客及打造数智风控体系两方面,把控风险,确保稳健发展。
国泰君安董事长朱健表示,当前我国资本市场、金融行业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效果已持续显现,但与境外成熟科技金融市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正通过一系列政策构建适配的科技金融体制。证券行业具有综合金融服务的独特优势,有利于推动“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一是做好科技金融综合服务的提供者,形成全业务链服务;二是做好优质科创企业的价值发现者,发掘企业价值;三是做好开放金融生态的构建者,联合各方共建生态;四是做好科创企业产品服务的应用者,拓展应用场景。
瑞士百达集团股权合伙人Niall QUINN表示,中国在减碳等诸多方面成效卓越,已成为全球备受瞩目的绿色技术大国,其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有力降低了高排放制造业的占比。瑞士百达于2023年初推出了一项专门策略,旨在将国际投资者的资金引导至A股市场中那些处于领先地位的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时,瑞士百达还高度重视采取诸多举措,如将资金引导至设有科学目标的公司,积极与尚未设定相关目标的公司展开沟通交流,助力其确立目标,推动这些公司提升可持续性评级等。此外,瑞士百达还通过积极参与诸如“气候行动100+”等各类合作项目,全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进程。
国际金融建模协会理事长Paul SMITH表示,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转型发展极具挑战性,金融领域在塑造转型的环境中可发挥重要作用,而金融建模是金融行业专业人士开展绿色转型业务的一项关键技能。在转向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或实施碳减排等实践方面,尤其在当今世界地缘政治方面、市场方面、绿色转型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需要进行仔细的财务规划。而金融建模在应对绿色投资领域的不确定性、评估绿色投资的成本和收益、影响ESG评级及洞察公司未来表现等多方面可发挥关键作用。
国际对话 AI在金融业的应用前景与挑战
汉德资本主席、创始合伙人,德意志银行投资银行亚太区前执行主席蔡洪平,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Raphael BICK,恒生电子董事长刘曙峰就“AI在金融业的应用前景与挑战”展开对话。
蔡洪平表示,AI这场大革命的影响几乎可与工业革命媲美,甚至可能是影响最大的一次变革。在金融领域,AI将重塑商业银行的零售、对公、理财投资、模型建立等业务,也会对IT系统能力、监管效能、员工能力等带来极大挑战,这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对企业的实际管理和发展而言,要立足于自身目前的现有业务,先从小模型建起,再建大模型,但同时也要关注隐私风险。此外,AI还可能让虚拟银行成为现实,这将在金融业产生颠覆性影响。他建议传统银行在迅速升级的同时发展虚拟银行,以两者的混合发展来迎接智能时代的到来。
Raphael BICK指出,人工智能现在仍是应用早期,但全球领先的金融机构正在积极推动利用生成式AI技术产生业务价值,提升员工效率,优化客户互动体验和推动产品创新。除了数据基础、信息保密、模型风险管理等挑战以外,如何调动整个组织规模化地推动AI转型是组织面临的最大挑战。
刘曙峰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在应用早期,预计在未来2-3年内会有较快发展。首先,在效率提升方面,AI包括大模型技术在流程自动化层面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次,在价值创造方面,生成式AI在内容生成及用户互动上展现出极大的潜力。在ToB领域,大模型在券商、银行、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应用已进入实质部署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大模型内容生成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数据的质量而非模型本身,这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与机构的运营能力息息相关。再次,在深度决策方面,当前行业已经在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领域建构小模型和关键数据进行辅助建模。
(本文转自10月28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