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刚:日本在华学校再引热议!不妨从教育“出口”看中国走向世界

丁刚:日本在华学校再引热议!不妨从教育“出口”看中国走向世界
2024年06月28日 17:31 用户3262984432

编者按:6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丁刚在《环球时报》评论版发表文章《中国出口基础教育,西方没必要焦虑》指出,中国教育“出口”,并非要与西方的国际学校“竞争”,而是以新的学习方式、公平竞争模式和勤奋学习精神的培养,为更多国家的学龄儿童提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另一种选择。现发布如下:

作者自述:

我写这篇评论的时候,苏州发生了日本人遇袭事件,日本在华学校再次引发热议。

虽然我这篇评论是针对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文章,但两个事撞到一起,或许可给我们思考中国走向世界这个大问题,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建议那些质问为什么日本人在中国开了那么多学校的人,上网查查,在阿联酋、马来西亚、日本等国有多少中文学校。

以下为文章正文

近日,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教育“出口”的文章,题为“中国也想出口教育”。这个“也”(too)字相当引人注目,值得玩味。

该文提到,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中国经营私立学校的教育集团正日益增加海外,特别是在亚洲地区其他国家的投资。虽然许多中国学校的目标客群主要是在当地工作和生活的中国家庭,但也吸引了很多当地学生就读。

作者称,中国政府推动国际学校建设有两个目的:一是为海外华人提供服务,二是打造增强中国全球影响力的软实力,并暗示中国教育集团可能开展不公平竞争。文章标题用这个“也”字,暗示以往国际学校大多由西方主办,现在轮到中国人上场了。

在一些原来被西方列强殖民的国家,宗主国创办的学校至今仍有不少。这些学校大部分挂着教会的“牌子”。近几十年来,由美、法、英等西方国家教育企业在全球各地开设的国际学校,更是数不胜数,在中国也有类似的分支机构。而当中国教育集团加入建设国际学校的行列时,情况似乎变了,有人焦虑起来。按照西方的思维和逻辑,中国的举动是与意识形态相关的软实力输出,这让他们睁大了眼睛盯着看。

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中国有着广受全球认同、卓越的基础教育体系,为什么不能在国际教育领域,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水平提升发挥作用呢?

中国的基础教育能给年轻人带来什么改变,张桂梅校长和她的学生们就是最有力的例证。前段时间,2024年全国高考圆满结束,云南丽江市华坪女子高中校长、75岁的张桂梅第14次为她的学生送考,再次成为中国高考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多年来,这所学校一直为贫困山区的女孩提供免费教育,帮助她们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今年,华坪女高有159名学生参加了高考,其中大多数来自贫困家庭。

张桂梅和华坪女高的故事实实在在地诠释了中国基础教育体系的优势,包括以更灵活高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成绩,打牢基础,以及培养孩子们刻苦学习、努力进步的精神等。

在中国,类似的通过勤奋学习改变命运的故事数不胜数。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能建立起庞大的优质劳动力和人才储备,从曾经的一穷二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教育体系,特别是高考体系,是中国发展模式中的重要部分。改革开放以来,这一体系更为中国年轻人践行“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观提供了丰富机遇。尽管这一体系仍需改善,但在现有国情下,它仍是最公平、最有吸引力的选拔制度,在全球享有盛誉。

中国的基础教育扎实稳健、与时俱进,积蓄了出口的实力。中国教育“出口”,并非要与西方的国际学校“竞争”,而是以新的学习方式、公平竞争模式和勤奋学习精神的培养,为更多国家的学龄儿童提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另一种选择。

一些西方人担心中国借机输出软实力,其实质还是难以放下西方文明的优越感与对华隔阂。然而,今天的世界与500年前开始的西方扩张,包括在思想、宗教和教育等领域的扩张,已经截然不同。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中,为全球学生提供更多元的教育选择,有益于丰富全球教育格局,使世界更加充满活力和色彩。

嫩苗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当那一天到来时,当年的学生将站上三尺讲台。他是否会问:不同文明间相互学习、教育互鉴,有何不可?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