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刚:走出疫情,中国制造靠什么巩固并重铸供应链?

丁刚:走出疫情,中国制造靠什么巩固并重铸供应链?
2022年12月08日 15:32 人大重阳

作者丁刚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本文转自12月7日“丁刚看世界”公众号。

  • 今天看到一则消息:

    昨天(6日),一支由浙江省商务厅等省级部门相关负责人组成的队伍正驱车前往机场,开始为期6天的欧洲行,后续浙江将通过包机、拼机、航班等模式,组织超1万家企业赴境外参加经贸活动。

    浙江人出发了!

    走出疫情,中国制造要夺回三年的损失。这让我想起这么多年来我在世界各地采访过的浙江人。正是他们的努力拼搏,让一件件中国制造跨洋过海,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在当下全球供应链重组的激烈竞争中,浙江人迎难而上,拼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最近有两大产业新闻引发全球关注,一是台积电在美投资400亿美元,拟建生产高端芯片的工厂,美国总统拜登出席奠基仪式;二是美欧借碳排放问题拟对中国的钢与铝加征关税。

显然,美欧对供应链的重构正在加速。

有人会问,供应链重构会对美欧和全球经济会带来强烈的副作用,有可能会引发长期通胀、汇率激烈动荡等问题。但这些副作用,恰恰也会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此次供应链重构。

从决策层面看,美欧对此次供应链的重组是有决心、有远见的。华盛顿铁了心要重构,并将其视为未来美国能否继续维持其全球主导力的“生死之战”,并且做好了承受副作用的准备,这包括一系列辅助政策,以及应对对华遏制带来的反噬效应。

当我们在争论美国是否能度过几十年未遇的通胀,会不会坠入经济衰退时,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重新工业化的进程已经全速展开。

当下的中国,正从疫情中走出,开足马力恢复经济,但我们面临的全球化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中国制造不断壮大并进入全球产业链,逐步成为全球供应链中最重要的链条。中国的崛起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升级是同步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具有奋斗精神的制造业队伍。

当然,本轮重构并非意味着反全球化会成为主流。但重构使得中国崛起所依赖的全球化的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几乎可以说是全产业链的。既有高端的,芯片、电池、生物技术等,也有中高端的,纺织品、光伏、钢和铝等等。

这不只对中国的进出口产生冲击,也会对中国国内的产业和整个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有外媒预测这一进程将会延续到2030年,对主要工业国来说都不会是一帆风顺,也就是说,要经历十分痛苦的过程,同样也是各工业国之间十分激烈的竞争过程。这不只是对一国提升经济能力的考验,更是对经济下降时的承受力的考验。

目前各主要工业国重构供应链的路数大体相同,比如,提升龙头产业竞争力,对重点产业尽可能实现全供应链自给,提高对重点领域的投入和创新,以及近岸和友岸外包等等。

但是,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人,离不开愿意并且能够承负起制造业提升的劳动力队伍。

重构供应链的竞争首先是人的竞争,是劳动力水平的竞争。

我们周边的人口大国印度,为什么难以在制造业领域取代中国?因为缺乏基础设施,缺乏物流,缺乏相应的法律环境……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他们没有一支与中国具有同等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印度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很难培育出制造业发展所必需的精神与价值观。

美国欧洲重构供应链面对的主要挑战也在这里。他们能拾回多少原有的制造业发展的精神,决定着它们的重新工业化能走多远。

现在的关键是,在走出疫情之时,要全力以赴地恢复原有的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要想方设法巩固并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水平,尤其是要保住中小微企业的人力资源。

稳住制造业,是实现稳中求进的关键所在。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