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力院士领衔首期,产医融合访谈节目《多角荟》开播

金力院士领衔首期,产医融合访谈节目《多角荟》开播
2024年04月22日 21:03 陆家嘴金融网

为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之国家战略,助力上海高质量推进生物医药发展,创造大健康服务的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发展生态氛围,近日,由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大健康服务专委会和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共同发起,联合上海市医学会生物医药转化分会主办,第一医学频道和新源转化医学中心承办的产医融合访谈——《多角荟》在沪启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郑惠强,新华社上海分社党组书记、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姜微,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上海市医学会会长邬惊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总裁张凤明,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大健康服务专委会主任范金成等出席启动仪式,并对《多角荟》栏目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多角荟——“陆家嘴对话”之产医融合》启动

首期《多角荟》直播由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副院长李济宇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教授、上海沙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刘雅容博士、复旦科创母基金董事长孙彭军博士参与访谈,围绕新质生产力持续升级战略、产教融合育才先导产业升级、生物医药成果转化、跨越研究——临床之间“死亡之谷”的勇气和路径、高质量的专利等话题展开探讨。

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促合作育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表示,复旦大学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平台是国家发改委为了促进学校和企业合作做的安排,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创新,通过学校与多个企业形成很好的合作关系,打通从源头创新研发到产品化的环节。二是为企业培养人才,通过建立一系列课程体系,使更多的学生或企业研究人员能够通过产教融合平台得到培训、获取更多知识,为真正的产教融合打下基础。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教授补充,复旦大学作为一个国家级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已经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全链条地转化政策,帮助科学家能够心无旁骛、没有负担地进行专利转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科学家不知道政策、或科学家不知道如何转化,还有克服指标考核障碍、说服资本获取早期投资等。

复旦科创母基金董事长孙彭军说,生物医药原创性重大成果发现后如何从1到3极具挑战(编注:0到1是原始创新,1到3是成果转化的第一步),其中最缺的是早期的资本。复旦科创母基金有责任引导更多资本去投资生物医药的早期阶段,培养更多的耐心资本、早期资本,这也是目前上海市特别鼓励支持的。除了提供资本供给外,复旦科创母基金还进行赋能,依托复旦大学在各个领域的创新资源优势、人才资源和临床研究资源以及庞大的优秀校友群体,将引进更多的合作伙伴,打造共同的生态圈、资源圈。

基础研究打通应用,实现产学研结合

基础研究的目标不是很明确,结果有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但可以帮助对自然界某些现象、背后机制有深入了解,从而可以影响到应用。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要不断发挥想象力,寻找可能的发展,使研究对象有很好的开拓性。

金力表示,真正的产学研结合,首先要各方“见到”:有平台;其次要“想到”:需要平台;第三要“做到”:具有能力,这种能力也是高度多元。所以,需要一个好的生态及机制。

临床医生如何向企业家转变?

金力院士表示,目前所遇到的两大瓶颈问题,一是发现新的靶向药,二是缺少优质的临床研究。

朱同玉教授补充道,目前临床研究做法主要是三方面:一是药物申报,二是临床加入基础研究,三是整合(复旦)不同附属医院力量,形成合力。从研究到应用有比较大的距离,虽然中国专利全世界第一位,论文全世界第二位,但我们依然被别人卡脖子。复旦已有疫苗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通过平台希望打通研究到产品之间的鸿沟,其他领域仍需加强。大学要做向上捅破天的研究,也要做向下落于地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当前要突破一些难点、堵点和痛点。从理论到原型产品、最终应用到患者,这才是研究的核心目的。

在这方面,刘博士所在的企业是个很好的参考案例:其团队花了2年时间搭建高通量基因组筛选平台,构建动物模型、体外筛选模型,模拟细胞治疗产品遇到的肿瘤微环境中的抑制因素,去发现新的靶点。虽然用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确实为后续产品的研发成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

关键词——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难在哪?

金力院士——把“不完美”变成“完美”

从实验室出来的东西不完美,在推动产业化过程中团队不完美,从资本方设计的商业模式不完美。要让三个“不完美”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产生一个“完美”的结果,就要让既具备研发能力,又具备投资能力的资本力量早期介入,拼成有利于转化的“完美版图”。

朱同玉教授——“信息不对称”

由于信息不对称,成果鉴定会后大量专利“锁在深闺无人知”。孵化器不是“二房东”,要是“股东”,需要功能升级,做成能够让创业者“拎包入住”的环境,还要帮助创业者树立正确的企业经营理念,让更多的企业走出“死亡谷”。

刘雅容博士——“全才+专才”

转化的难点在于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观念转变,科学家要成为“全才+专长”,还要去组建一个高度互补的团队。

孙彭军博士——“合伙人”

科技成果转化不等于科学家创业,科学家不创业不代表科技成果不可以转化。提出要做科学家的合伙人,有效解决资源错配问题,高效率高质量的实现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

科学家嘉宾: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

高校要加快培育生物医药的新质生产力

金力表示,新质生产力的特征是创新、先进的生产力。作为高校,要把教育、人才和科技一体化推进。科技、人才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连接的,一体化推进的目标是为了创新,而创新的落脚点就是为了产生和培育新质生产力,通过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校在推动新质生产力、推动创新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老师和学生的创新、研究构成了生产力的一个基本力量。高校就要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改善支持创新的生产关系,使师生能够全身心地聚焦于创新过程,从而更好地发挥潜力。

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研究,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另一方面在选题和研究方向上,要更多地考虑国家需求、人民需求、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把创新策源与需求很好地对接起来,从而更好地体现高校的价值。

金力指出,通过校园内部打造培育创新能力尚远远不够,还需要建立平台,把社会各种能力对接进来,建立新工科、新医科,从而解决信息不对称和资源错配等问题,让“科学家的合伙人”与科学家一路同行。复旦大学的基础研究要面向人民健康需求,努力推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从创新策源上保持领先地位,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医学家嘉宾: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 朱同玉

培养科学型的企业家和企业型的科学家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教授介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设计生物医药领域人才班,打造一批科学型的企业家,培养科学家对企业经营、人才使用、财务管理等诸方面技能,让科学家做好自我评估。复旦大学既要培养科学型的企业家,也要培养企业型的科学家。无论是做一个研究型专家、还是一个产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都是合适的。

朱同玉表示,基础研究和临床相辅相成。临床研究的能力可以赋能很多制药企业,通过临床研究提升临床水平。临床研究中心,在医管处、药学院、附属医院的支撑、协同下,在临床研究上加入基础研究的元素,通过整合提升各学科水平,进而形成高水平的复旦规范。

企业家嘉宾:上海沙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 刘雅容

抓住赛道踏实攻关,高效规划获资本支持

上海沙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刘雅容博士表示,产品的转化需要多学科的组合。企业有多学科的人才,早研团队尝试理解产品作用机制,还有工艺开发团队、质量团队、临床团队等。新药上市是一个长周期、高投入、以及高风险的过程,企业只是这个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环。临床医生通过做临床试验,会有很多很好的想法、甚至能观察到企业对产品不太重视或忽视的方面,通过沟通迸发出很好的火花,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工艺改良,从而推出更好产品。

金融家嘉宾:复旦科创母基金董事长 孙彭军

培养耐心资本、早期资本,利用创新资源优势主动赋能

“投早、投小、主动、赋能”是复旦科创母基金的四个关键词。复旦科创母基金董事长、上海复容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彭军表示,复旦大学早年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2013年在浙江省宁波市试水建立了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通过11年的发展,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主要做两件事:一是获取一系列的成功案例及发展模式,找到基础研究型大学做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二是培养了一支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市场化队伍。

科技成果转化总体来说是一个需要多方协同的工作,其中重要资源是资本,通过资本去链接更多资源、更多机构、更多人、更多钱,从而做好高质量转化。复旦科创母基金工作从2022年开始酝酿,2023年正式启动,承载了新时期复旦大学做好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的重要角色。生物医药行业是创新密度、资本密度和人才密度最强的一个行业,需要各种资源充分融合。这个特性决定了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成果转化,注定是一个需要高投入、长周期的工作。

主持人: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副院长 李济宇

本期访谈由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副院长,上海市医学会科研管理分会主任委员李济宇教授担任主持。因其扎实的医疗专业功底和多年的成果转化管理工作经验,深知从医疗到产业的痛点及难点,能更好地引导嘉宾参与讨论。后续,他将与上海健康医学院产学合作处处长张苏华一起,轮流主持栏目对话。

据悉,《多角荟——“陆家嘴对话”之产医融合》以人民卫生健康的问题引领研究和产业投资方向,采取主持人+嘉宾采访(医学家、企业家、金融家)的形式,将产、学、研、应用的各方力量集聚,形成产业融合的闭环,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体现更多的制度机制和模式创新,旨在成为包涵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源头高校、服务于广大人民人群的医院、推动产品化市场化的产业、以及投资金融界的深入交流高端平台。栏目总策划范金成表示,《多角荟》将顺应国家科技创新转化需求,计划举办30期来促进上海的生物医药创新发展。

“多”——多领域、多业态,涉及多个领域、产业、新业态的交叉融合

“角”——新视角、新角色。政产学研金服用、医康养护文旅体等多个主体参与

“荟”——荟真知、荟健康。为生命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真知灼见和智慧力量

注:部分嘉宾发言内容未经本人审阅

本文来源: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陆家嘴金融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