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进首先回顾了文艺作品《繁花》,通过剧中的“宝总”这一人物形象,生动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以及海派文化的发展脉络。他指出,《繁花》不仅是一部文艺作品,更是对上海海派文化的一次极好宣传,其剧情围绕外贸、餐饮、感情和股市大战四线展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大限度还原了时代背景下的各种经济社会现象和建筑、手艺、服饰等时代印记,反映了90年代初上海的巨大变化,绘就了一幅沪上弄潮儿女的人生图景。
上海经济腾飞的历史脉络与创新转型
范永进指出,上海的快速发展历经“三跨”,从跨越苏州河发展,到1990年开发开放浦东跨越黄浦江,再到跨越太平洋迈向世界。上海如“魔都”般,虽然发展历程坎坷艰难却总能在转型中绽放光彩。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迎来重大发展机遇,邓小平同志多次亲临,诸多时间节点意义非凡。从90年代起,上海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实现“从停滞到腾飞、封闭到开放、后卫到前锋的转变”。
与之相对应,上海在1990年前后的三大举措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1988年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成立,极大简化了外商投资流程;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打通黄浦江两岸;同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为上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由于资金引入和机制创新,上海经济迅速发展,连续多年GDP保持高速增长。
范永进还详细讲解了上海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1979年爱建公司成立,是改革开放后首家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1981年上国投(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1986年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营业部正式开业,在上海市范围内率先开办股票买卖业务;1987年交通银行重建;1988年成立万国、申银、海通证券公司等等”,范永进如数家珍般地介绍。
1987年,上海积极推进股份制试点,经反复研究,选中了豫园商场。同年12月,豫园商场正式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开创了上海商业系统股份制改革的先河。在保持小商品王国的同时,发展了黄金饰品等经营业务。1988年3月8日,上海豫园商场股票正式发行,它也是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后,首批挂牌交易的八只股票之一,也就是人们熟知的“老八股”,成为中国最早上市的商业股份制公司。
范永进提到,豫园商城作为老八股之一,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股票发行筹集资金实现改造与升级,如今大股东虽有变更,但名称始终未改,成功走出一条企业改革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新路,成为上海城市地标以及企业改革、文化传承的样板。
豫园作为上海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以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引来了越来越多的中外宾客。豫园、豫园商城、九曲桥、绿波廊的特色点心等,吸引不少外国政要前来游览、驻足。
海派文化是上海发展的精神内核
范永进提到,与上海的实际发展相结合,《繁花》展现了上海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保持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金融活力。可以说,《繁花》展现了充沛的上海气质,传递着“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他强调,上海的发展和转型,不仅仅是经济和建筑的变化,更是人心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变化。
海派文化具有“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特质,也融合了江南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内核,它不仅包含了江南文化的精耕细作、精益求精,还融入了红色文化的革命信念和牺牲精神。其“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品格吸引着人们汇聚于此,共同推动城市发展,即便上海在历史进程中经历断裂与变迁,文化传承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范永进认为,此次“海上文化讲坛”是强强联合的良好开端,应善用全媒体传播优势,增强参与者粘性,并在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同时,打造新亮点,从而为上海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深刻思考与有益借鉴,助力上海城市发展迈向新高度。
据悉,“2024海上文化讲坛”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新华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主办,豫园股份支持。讲坛聚焦“海派文化与城市之美”,邀请文化学者、艺术家、企业家等各领域代表深度对话,回眸上海记忆,演绎新时代背景下的海派文化精神气质,共同赓续城市文脉,描绘城市之美。
文字:宋歌
统筹:吴天宇、顾至冉
来源: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陆家嘴金融网
编辑:胡闻哲
责编:顾舒徐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