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啤酒经销商被查到三十多起窜货之后

一个啤酒经销商被查到三十多起窜货之后
2023年06月10日 13:25 新经销官方号

导语:在品牌商的工作模式里,写得好往往比说得好更重要。

作者丨陈思廷

“唉……”聊天聊到一半,老刘长叹一声,愁眉不展。

老刘是国内啤酒市场领先品牌A在西南某地级市的经销商,据说最近几年经营得不错,市场持续增长,还获得了几次表彰。

当4月份见到他时,他正为3月份被查到了三十多起跨省窜货而苦恼不已。

对窜货零容忍的A啤酒

窜货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一直以来品牌商都视其为破坏市场秩序和价格体系的罪魁祸首,制定了各种“严刑峻法”,却一直没办法根除,估计也不大可能根除。

为什么会有窜货?只要各个市场有政策差异,就一定会有窜货的可能;只要区域内有阶促(渠道促销),就会产生渠道冲突。营销活动和窜货,几乎是一体两面的事情。

窜货的害处不言而喻,对于A品牌这样的头部啤酒企业,更是无比重视窜货防治。因此,在2021年,A品牌便将窜货的投诉、查实、处理等工作成立专门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其运营和管理完全独立于企业的营销体系之外。同时,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处罚措施,有窜必罚,一件起罚。

在今年3月,刚刚A品牌总部三令五申对窜货的零容忍态度,老刘的货就出现在邻省多个终端。仅仅一个月,就被查到了30多起窜货,如果按照制度罚下来,他的公司就得关门大吉了。

老刘真正感到郁闷和委屈的是,自己根本就没有窜货,也根本搞不清楚为什么窜货那么远,那么多次。

但货的确是老刘的货,面对即将可能到来的处罚,他既憋屈,又百口莫辩,无法自证清白。

像老刘这样的情况,在一线品牌的经销商中并不少见。有的确实窜货了,被罚也只能认了;但也有老刘这样自己并没有窜货,但无法自证清白,最后只能忍气吞声认账了事。

我决定和老刘好好聊聊,看看能不能捋出一点思路。

抽丝剥茧

老刘的货是怎么窜出去的?

“你之前有窜货被处罚过的记录吗?”我先问了一下老刘,看看他是不是个“累犯”。

“没有。我做A品牌六年了,一次窜货记录都没有,都是按照厂家要求和指导做好市场基础才有的增长。如果有恶性窜货记录,一般是没法评选优秀经销商的。”老刘回答得很笃定。

“啤酒的物流费不低,为什么同样的产品会跨省窜那么远?政策差异很大吗?”我想比较一下两地市场的政策差异。

“政策差异大是肯定的。我们这个市场,A品牌市场份额只有百分之十几,是市场进攻方,隔壁省是基地市场,是防守方。我们市场投入力度肯定大很多。”老刘直言道。

“能说说你这几十起窜货都是怎么发现的吗?这些窜货有啥特点?”我继续问道。

“这些窜货都是投诉平台[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接到的投诉。要说特点嘛,就是货很散,每单窜货都很少,三五件,有的甚至只有一件。这个我也搞不清为什么。”老刘也一脸纳闷。

“你3月份的销量正常吗,有没有大幅增长?”有计划的窜货,要么是去库存,要么是提销量。

“没有大幅增长,比较正常。”老刘答道。

“销量没有异常,你为什么不申诉呢,或者为什么申诉不成功呢?”我进一步追问。

“申诉了,但防窜部门要查库存。我的系统库存和实际库存对不上,所以没法证明没有窜货。”说到这里,老刘也郁闷不已。

“那就奇怪了。几十起窜货,都是几件货,还窜那么远,图个啥呢?你们有过什么分析或猜想吗?”我感觉有某种可能,但需要老刘来确证。

“我们猜想有两种可能,一个可能是当地的一个B2b平台,春节前我们举报它窜货来的A啤酒商品破坏了编码,监管部门罚了它五万,可能故意报复我们。另一个可能是当地领导品牌C啤酒,我们这两年市场进步较快,份额不断增长,他们多次反击都效果不大,有可能用这种方式折腾我们。但这些都没有证据,只是猜想,销售部也比较认同我们的分析,但公司防窜部门是独立运营的,是不会认可的。”老刘说出了自己的猜想,但对结果也是无可奈何。

解决复杂问题

经销商要善于写“报告”

“大概搞清楚情况了。”我决定和老刘好好盘一下,到底怎样才能不背上窜货这口锅。

事实上,在一线品牌面前,绝大多数经销商都很难做到完全平等对话。遇见和老刘类似问题的经销商不在少数,比如窜货、市场费用报销、市场目标设定等,却因为没有正确沟通,或者不知道怎样沟通,经销商被迫吃了“冤枉”。

“刘总,A公司你合作了这么多年,也比较了解它,没有任何一个品牌商管理的出发点是故意要整经销商。首先我们得坚信一点,A品牌的防窜货制度,出发点是维护市场,并不是要‘收拾’经销商,更不是油盐不进,一定是可以沟通的...”看着老刘的眼睛,我给他分析道。

“第二,你的申诉一定要写成报告。很多老板都喜欢嘴上抱怨,或者发微信语音,没有把反映情况写成报告的习惯和能力。”说到这里,我又强调了一句,“在品牌商的工作模式里,写得好往往比说得好更重要。”

“就拿你这件事情打个比方。刚才你讲了这么多情况和细节,你觉得如果不用写报告的方式,高层领导会听你讲多长时间?你能讲清楚吗?你的话能比书面文字和佐证材料更有可信度吗?就算领导认同了你的说法,他应该怎么做呢?直接跟下面的团队打招呼吗?这肯定不是A品牌这种头部品牌企业的工作模式。”一下子反问了老刘这么多,他听得有点愣了神。

“所以,凡事都要以报告形式反馈,越重要的事情越要如此。只有书面报告才能系统地把你的问题阐述清楚,并且附上你的证明材料;只有报告才能进入品牌商的工作系统,才能在系统里层层上报,各级管理者才能批注意见并转发,才能有效地解决复杂的跨部门问题。靠嘴说,既无法取信于公司,也根本没办法有效处理。但恰恰很多经销商在这上面吃了哑巴亏。”听到这里,老刘若有所思,情不自禁频频点头。

“第三,你窜货被查这件事,要怎么写申诉报告呢?”听我扯了一大圈,终于说到了关键点,老刘不由直了直身体。

“报告里要说清楚这件事,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说清基本事实。货是你的,但真不是你窜的,不要承认你根本没做过的事,但要讲清楚为什么。你有过去优良的记录,还有优秀奖的材料佐证,你没有窜货的动机。你3月的销量也没有异常,所以也没有窜货收益。这个基本事实要说清。库存和系统对不上没关系,这是A品牌90%经销商都存在的管理不善,你要改进管理,但这不能证明你窜货了。”

第二部分,要说出你以及片区销售团队对这次窜货事件的猜想和分析。不管这件事情是不是对手做的,但如此反常的窜货行为,你都必须在报告里把它刻画成对手的行为!那要怎么分析呢?正因为你们近几年来在市场的优秀表现,打退了对手组织的多次围剿,对手找不到别的办法了,才利用A品牌严格而垂直管理的防窜货制度特点,故意用‘小量多次’的倒货让厂家重罚经销商,扰乱军心,在旺季来临之前破坏厂商关系。”

第三部分,要列举近年来你的市场成绩,并一定要得到片区经理的认同和评价。整个阐述的逻辑是这样的:市场这几年成长太快,对手无计可施,对手终于使出了低劣竞争手段,我们绝不能中了对手的离间之计,最后再表达拿下市场的坚定决心!”

“为什么这个报告最有可能得到认可和支持?首先,它是最有可能的事实,你不想被处罚,就要让对手背上这口锅;其次,被对手设计不丢人,反而说明你们做得好,片区经理和分公司也有光彩,所以层层审批不成问题;最后,既然这次窜货事件是对手设计的,那厂家就绝不能中了计,所以,就一定不能罚你。”

听到这里,老刘终于恍然大悟,想了一想,感觉事实就是如此,忍不住一下子嘿嘿乐出了声来。

4月26日,老刘给我打来电话说,3月的窜货事件经公司调查,认定最大可能是对手所为,所以不做罚款处理。他大受鼓舞,也憋了一肚子劲儿,准备这个旺季里好好给对手一点颜色看看。

写在后面

越来越多的品牌商正在把市场一线组织功能逐渐转型为监督和管理,而市场运营的主要工作则交还给经销商,厂商之间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厂商关系。

但在这种新型关系里,很多经销商因为与厂家的沟通语言和方式不对,吃了大亏。过去靠吃吃喝喝维系的厂商关系,已经是一种最初级,也是最脆弱的关系。

经销商只有掌握与品牌商专业的沟通语言和方式,才能适应新关系,才能破除不该有的误会,才能获得想要的市场支持,才能让良好的厂商一体化关系持久。

2003年6月,「新经销」在快消行业率先发起了「经销商会员俱乐部」,我们组织了全国上百名优秀的快消品经销商,一起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智慧,一起研判未来发展形势,一起学习和成长!

其中,“如何在新的厂商关系时代,学会用全新的语言和方法和厂家沟通?”这一课题,也将在随后的「经销商会员俱乐部」成员专属分享中解读,欢迎经销商朋友们私信踊跃参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