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三传与廖瑀廖金精谁为杨公杨筠松弟子之考——唐清元

廖三传与廖瑀廖金精谁为杨公杨筠松弟子之考——唐清元
2024年05月08日 16:24 唐清元_青丝非尤物

黄巢起义大乱之时唐僖宗出逃,杨筠松与仆则巍也随即离开皇宫。仆则巍也叫仆应天,著有《雪心赋》,担任都监一职,与杨公是挚友。两人来到鄂州,当时鄂州刺史是廖鸾,为虔州人,虔州即现在的宁都县。

武昌刺史廖銮弃官返乡后经杨筠松选址,举家于宁都迁往黄陂中坝,成了清河郡廖氏在黄陂的开山始祖。杨筠松在赣州期间主要是沿着贡江往返于赣州和于都、宁都之间,晚年更多的时间在赣州为卢王扩城布局。

(卢王故里 唐清元摄)

仆应天与廖鸾为旧识,廖鸾的儿子廖三传是仆应天的徒弟,跟随系统学习建筑堪舆知识。

廖鸾的父亲是廖昌岐,是宁都廖家的六代祖,官拜礼部尚书,他有三个夫人,大夫人万氏,育有两子;二夫人朱氏,育有四子;三夫人杨氏,育有四子,廖鸾就是最小的儿子。

廖昌岐的这十个儿子都是当朝为官,但除了廖鸾,其他九个人都不在宁都,廖鸾有三子,分别是三郎、四郎、五郎。

其中廖三郎就是廖三传,为什么叫廖三传?因为他饱读诗书,尤其精通《公羊传》、《左传》、《谷梁传》。

杨筠松:生于834年,卒于900年(也有说是903年)

廖三传:生于850年,卒于921年

廖瑀:生于943年,卒于1018年

(县级文物保护 卢宗泰墓 唐清元摄)

根据时间,廖瑀的出生与杨公去世的时间隔着四十多年,不可能是如网上说的拜杨公为师。

廖三传的儿子是廖通,官职与仆应天一样,是后唐的都监,廖通娶妻陈氏,育有三子,分别是克敬、克纯、克谦。

二子克纯是廖瑀,廖金精的名字来源是廖瑀在宁都金精山洞修习,故自号“金精山人”,而三僚廖氏的开基祖是廖邦,既是廖瑀的徒弟,又是他的亲侄子。廖瑀又被称廖伯瑀,是后代对他的尊称。

《廖氏清河璜溪族志》记载:廖瑀先祖廖崇德世居河南,于唐贞观庚子(640年)任虔化(今宁都)县令,遂落籍虔化县城为廖氏始祖。廖銮(830——902年),为清河廖氏宁都黄陂肇基始祖。唐乾符二年(875年)进士,曾为武昌郡守,鄂州刺史,因避黄巢乱归隐后,从虔化县城(今宁都梅江镇)西门鹅鸭塘迁黄荆蔸(即怀德乡),成为怀德乡开基祖。廖氏族谱的吊线谱上,十分清楚地反映了廖瑀与廖銮的传承顺序:廖銮之子——廖三传,廖三传之子廖通——廖通之子廖瑀。廖瑀系河南迁宁都先祖廖崇德之十世孙,廖銮之四世孙。

《清河郡廖氏族志》载:“廖瑀,名克纯,字伯禹,号平庵居士,又号金精山人,虔化县怀德中坝人。”《宁都府志》载:“廖瑀,字伯禹,年十五,通五经,乡人称廖五经。宋初,以茂异荐,不第,精究父三传堪舆术,卜居金精山,自称金精山人,著有《怀玉经》。”

廖瑀是赣州最为著名的堪舆学家之一,足迹远至赣、闽、粤等地。曾为饶州许氏选宅并预言:“日后,贵府子孙当有为吾州守者”。在廖瑀故后的宋建炎四年(1130年),许氏后裔孙果然考中进士,任赣州知府。这位许氏后裔没有忘记廖瑀的预言,曾经专程到廖瑀墓前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并为廖瑀立碑记下了此事。清同治《赣州府志》上也记载了此事。

廖瑀把技术传授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长子千五郎,次子千八郎),两个儿子均迁福建其堪舆术也传往福建,廖瑀这一房在宁都已无后裔。廖瑀堪舆还传其三弟克谦之子十九郎廖邦,廖瑀传给侄子廖邦以后,廖邦就迁往了三僚定居,廖邦与先到三僚的曾文辿仅隔一山开基立业,廖邦是三僚廖姓真正的开基始祖。廖瑀没有去过三僚,但是廖姓人十分崇敬廖瑀,所以廖氏宗族把廖瑀和杨公一道尊为廖氏宗族的祖师爷。

廖瑀著有《怀玉经》《扒沙经》《八分歌》《金精鳌极》《地理总论》《地理秘传》《地理问答》《地理泄天机》《葬法新印》等书,但多已失传,仅《怀玉经》流传于世。

廖瑀和他的族人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有文字记载的是地理先生当驸马的故事。谢世南,宁都黄陂杨依人,廖瑀女婿,是杨公的第六传人。《珍溪东山谢氏族谱》载:谢世南,名仪,是个有名的堪舆家。其岳父廖瑀著有《怀玉经》,一直藏在衣裳里层,从不轻易泄露。但是,有一日廖瑀去女儿家做客喝醉了酒,女儿为他洗衣时将书偷出来抄录。谢世南按照《怀玉经》的方法悄悄给自己寻了一块好地。也许是效应,谢世南之子竟当上了宋代的驸马爷。

谢世南之子谢永锡(廖瑀外孙),名乐,字武佾,精通周易,兼习父术,以堪舆地理之术交游诸公卿。宋真宗祥符年间,得了真传的谢永锡奏请,只要更改城门,就将诞生太子,后来果真应验。皇帝非常高兴,就以第六个女儿南阳公主配嫁谢永锡。谢永锡后来官至武功大夫。赣州地理师娶了当朝皇帝宋真宗的女儿,这可是轰动朝野的事,当朝书法家米芾用朱砂书写石刻于碑上记录了此事。清同治《赣州府志》上也载:“谢世南,廖瑀子婿,亲授廖瑀书。传子永锡,游公卿间,官至武功大夫。世南赠武功郎。及卒,侍郎廖彦铭其墓,博士米芾书丹,人以为二绝”。

廖銮和廖三传的墓也有一定考古意义,据《廖氏清河璜溪族志》和《黄陂镇志》载:廖銮的墓始建于唐天复二年(902年)七月,廖三传的墓建于后梁龙德元年(921年)。当年这两座墓都是建在黄陂镇鸭子湖,两座墓同时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秋迁到黄陂镇大桥坝塘下龟形。

北宋时期,石城县客家私人办学第一人的温革,他创办的柏林讲学堂,地址就是选择在一个天然的大石龟前面。在开基之日,穷乡僻壤的柏林堂下村竟意外地挖出了一大堆铜钱,就是这天赐瑞祥的好兆头,温革把他的讲学堂取名为“青钱馆”。有力地推动了客家教育发展的温革曾闻名于朝野,被当朝皇上宋仁宗恩赐为“乡贤”,敕封为“大儒”。其业绩被载入了《宋史》《大明一统志》《江西通志》《宁都直隶州》《石城县志》之中。

其长子廖三传的墓则建在龟之尾,廖三传和廖銮的墓相比较就小的多了。两座古墓都是清代迁葬、1989年重新修过的,经测,和杨公的布局还是有出入。

被廖氏供为祖师爷的廖瑀,是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葬于黄陂大桥坝雷坑金钗形。廖瑀的墓穴是一开始就建在大桥坝的,其曾祖父廖銮和祖父廖三传的墓倒是清代从鸭子湖迁入到这里的。曾经这三座古墓相距不过一里,廖瑀的墓穴在溪水的下方。当年和廖瑀并排在一起的墓一共有五座,大跃进时这几座墓的墓碑都被取去做水库了。廖瑀墓的毁灭和他这一族在宁都无直系后裔有很大的关系。

所幸的是,今日黄陂大桥坝虽然已没有廖瑀的墓了,但在黄陂大桥坝的村口上,至今还保存了由廖瑀选址立向的一座叫“地母庵”的古庙。这座陈旧苍老的象一座民宅的古庙,却是一件蜚声海外的杨公风水作品。地处僻壤的宁都黄陂,因为是廖氏风水祖师爷廖瑀的家乡,再加之廖三传是杨筠松同时代的风水人,所以对于廖三传和廖瑀文化的探索依旧不会停止。

注:根据现有的志和廖姓家族的文献资料,作出分享补充。

(整理:唐清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