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2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机构数下降,大规模的学科类培训无序发展趋势已经基本得以遏制。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有所下降。
全国20多万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开展课后服务,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双减”前的49.1%提升到目前的9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有明显提升。
下一步,教育部将持续巩固“双减”成果,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01
扩资源,稳固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基本盘”。
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坚定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02
提质量,激活学校教育教学“内动力”。
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推动科技赋能等举措,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确保校内教师“教足教好”、学生“学足学好”。持续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03
重实践,构建全面育人体系“大格局”。
全面落实实践育人要求,深入落实科学教育提质计划,加强学科实践、跨学科实践和综合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
04
强监管,塑造校内外同步治理“好生态”。
健全校外培训治理长效常态机制,严控学科类培训,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治理,规范非学科类培训,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加强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
- 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在关键环节方面,让“健康第一”落细落地。
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全面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要让孩子们动起来,互动起来,多见阳光,多呼吸新鲜空气。
在机制保障方面,教育部将进一步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以“教联体”建设为抓手,调动部门资源,协同社会力量,在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等方面加强联合,共同担负起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
- 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深化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推动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综合 | 央视新闻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