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 他们在雨中送别“诗词的女儿”

今天 | 他们在雨中送别“诗词的女儿”
2024年11月25日 23:40 天津广播

“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

2024年11月24日15时23分

南开大学讲席教授

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

南开师生心中的那盏明灯

叶嘉莹先生与世长辞

25日清晨

天津入冬以来第一场寒雨悄然洒落

似乎也在哀恸这位大师的离去

位于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逸夫图书馆的灵堂

肃穆庄严

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

“沉痛悼念叶嘉莹先生”

横幅下方的遗像中

叶嘉莹先生面带笑容凝望远方

遗像两侧摆放着各界敬送的花圈和挽联

广大师生、校友、社会各界代表

冒雨赶来

送别诗词的女儿

王宇建是南开大学1977级文学院学生。今天一早就赶来送别自己的恩师。

叶嘉莹先生第一次在南开园讲学是1979年,我上大三。开课之前我们还奇怪,为什么一个加拿大人要来讲中国古典文学?结果叶先生一开课,立即轰动全校。

王宇建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当时来听课的除了文科的还有理科的,还有外校的!教室里、走廊上、窗台上全都是人,以至于叶先生进来都需要大家闪出一条道。”

不得已,校方不得不发放听课证,控制听课人数。从4月到6月,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每堂课,学生们都听得如痴如醉,不肯下课,直到熄灯号响起。

叶先生还作了诗,形象地记录了当时上课的场景:“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临歧一课浑难罢,直到深宵夜角吹。”

当时我们听课,习惯了黄钟大吕的审美,叶先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门,让我们领略了唐诗宋词中的另一种审美意境。我们班上很多人,不仅因为叶先生走上了文学的道路,而且还有不少人因为叶先生转向了古典文学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前所长刘跃进先生当年也在现场听课,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两个月来,叶先生渊博的知识,诗人的气质,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都给自己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叶先生不仅仅向我们传授中国古典诗词的知识,更是向我们传递一种人生哲理和向上的力量。她说,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真诚则是追求真理的重要途径。做人做事要真诚,学习钻研要真诚。真诚是做人的重要标准,古代这样,今天也是如此。

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静20多年来一直陪伴在叶先生身边,她说,即使到最后一刻,叶先生的内心仍然为她所钟爱的事业所牵挂。

“我没有想到在我的有生之年还能够看到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这样的复兴。”这是先生生前亲口说的。我想叶先生是用他自己的百岁人生,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在诗词里浸润的久了,会带有怎样的光,会赋予自己的生命,怎样的色彩。

天空阴雨绵绵,而前来追悼的人始终不断,除了叶嘉莹先生生前友好、学生、同事,更多的是素昧平生的文学爱好者和年轻的学生。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曾被叶嘉莹先生的诗词启蒙,享受着中华古典文化带给他们的美。

从高中以来我就非常喜欢读他的诗词,他也是一个相当于带我去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导师。今天我自发的来去纪念叶嘉莹先生,这是我们身为南开学生,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我虽然学的是化学学科,但是我们高中的时候,在读叶先生的诗词的时候,感觉他写的诗词很美,能给我们积淀,支撑着我去在这个领域深深挖掘。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许多南开后辈学子都表示,将追随先生的心愿,为弘扬传统文化和文化交流互鉴贡献力量。

叶先生传达给我们年轻人最重要的应该是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我们要向叶先生去学习,并且以叶先生那种对中华文化崇敬的态度去做我们的中国史研究。

我也是受叶先生的影响来到南开大学文学院,今后我也将努力继续讲诗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

是为诗词的一生

她以烛火之力

传播诗词之美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来识字。旧学修养很深的伯父叶廷乂,常与侄女谈诗吟词。

初中毕业时的叶嘉莹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本来正是踌躇满志之时,却遭受到命运无情的摧击。父亲因“七七事变”随当时的国民政府南迁后,断绝音讯。母亲因病住院,在从天津返回北平的途中去世。灰色的日子里,苦痛无处宣泄,17岁的叶嘉莹便尝试用诗词抚平伤痛。

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

20世纪40年代末,叶嘉莹成婚南下,开始了“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的生活。从北京到上海,从台北到波士顿,从密歇根到温哥华,都留下了叶嘉莹生命的印迹。一系列的荣誉不及乡愁中的一缕。时空变换,唯有诗词是她不变的追求。诗,是她与故乡最亲密的联系。

20世纪70年代,叶嘉莹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

1974年,叶嘉莹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北京,激动的她写下了一首1800余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结缘卅载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

南开大学杨石先校长等欢迎叶嘉莹先生回国讲学

1979年,一直渴望“回家”的叶嘉莹终于实现了回国教书的愿望。应李霁野先生之邀请,到南开讲学,为南开园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荷香”。

叶嘉莹出生于荷花盛开的季节,也因此小名为“小荷”。南开吸引她的除了李霁野先生的邀约外,还有南开大学校园内马蹄湖的一片荷塘,以及由这片荷塘衍生出来的一种精神和风骨。

初回南开大学的叶嘉莹一开课,一间可坐300人左右的大阶梯教室就“人满为患”。教室台阶、窗台上都坐着学生,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也挤在台下。一次,连叶嘉莹自己也挤不进教室门。

1987年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开设的唐宋词系列讲座

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学生们听到不肯下课。几百人的大教室犹如一扇穿越古今的大门,一句句诗词则是唤醒心扉的叩门声,响彻于校园。40多年间,叶嘉莹始终致力于诗词的传播与教研。诗,是她手中的石子,掷于人海,不断泛起沟通古今的涟漪。

1982年1月,叶嘉莹先生结束南开短期讲学时,南开大学外事部门干部及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部分教师送行

1999年,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大楼落成(右三为叶嘉莹)

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马蹄湖畔散步

1993年,叶嘉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出一半退休金(约十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晚年,她卖掉房产,又将自己的稿费和版税收入悉数捐出,累计捐赠3568万元,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用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培养。

2008年12月,叶嘉莹荣膺中华诗词学会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写道:“叶嘉莹是誉满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权威学者,是推动中华诗词在海内外传播的杰出代表。她是将西方文论引入古典文学从事比较研究的杰出学者,其诗论新意迭出,别开境界,在我国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3年12月,叶嘉莹获得由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获得如此之赞誉:“在世界文化之大座标下,定位中国传统诗学,她是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

2020年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寓所

在中华古典诗词的世界里,叶嘉莹是名副其实的殿堂级人物。但她最看重的还是“教师”的身份。她说“我一直在教书,这是情不自已”。

2009年叶嘉莹先生做客“南开名家讲坛”

近八十年的教书生涯里,叶嘉莹为无数人传道授业。从天真孩童到耄耋老者,无不从她的讲授中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2015年,叶嘉莹定居南开大学马蹄湖畔的迦陵学舍后,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已过鲐背之年的她坚持每周给学生上一次课,并逐字逐句帮学生批改论文。她的听力不如往昔了,上课时她就让学生坐得近一点儿,发言声音大一些。

2016年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演讲

她还不定期面向全校学生开办诗词讲座,每次讲座都引来不同专业的学生蜂拥而至,有时其他院校的学生也会慕名前来。不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能从她的讲述中收获心灵的悸动,唤起内心对古典诗词的倾慕之情。一次演讲中,有学生在台下高呼:“先生坐下讲!”满头白发的叶嘉莹笑着回应道:“我教书已经70年,70年我都是站着讲课。”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茕茕孤影,步入岁月的霜林,叶嘉莹身旁,唯诗如影随形。苦难如潮,漫过生命的堤岸,是诗之舟,载她穿越风雨苍茫。而她心中所系,是那海面上,飘渺难觅却又坚韧不屈的遗音。2020年,叶嘉莹先生生平唯一传记电影,中国第一部古典诗词主题电影《掬水月在手》上映。

影片中,叶嘉莹讲起“蓝鲸可以隔洋传语”。她说,“老去余年更几多”,还不知道能活几年,也许就是旦夕之间的事情。就教大家吟诗,她觉得要把它传下去,所以“剩将余世付吟哦”。

“海上的蓝鲸,隔着几千公里传递声音,其实也是传给来世人。这也是诗词美的地方,诗词的精神所在,它是跨时空的,它是超验性的。这也是中国为什么把诗的地位提到那么高,放在思想殿堂里面的原因。”《掬水月在手》导演陈传兴这样说。

2019年,叶嘉莹先生在“迦陵杯”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青年教师“吟诵”授课

叶嘉莹先生视频祝贺第五届“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全国总决赛举办

百岁叶嘉莹先生在“诗话人生”直播活动中视频寄语

2024年7月6日,叶嘉莹先生迎来公历百岁华诞,南开大学在迦陵学舍举办“诗话人生”线上直播活动。即使叶嘉莹先生的健康状况已大不如前,但她却依然坚持用直播寄语的方式,与广大中华古典诗词爱好者分享她对诗词的热爱与理解。画面中叶嘉莹先生的面容慈祥而坚定,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诗词的大爱。她缓缓开口,用那略显沙哑的声音,滋润着每一个诗词爱好者的心田。她用这首未完的诗,诠释了何为真正的“诗心不老”。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叶嘉莹先生曾有两个朴素愿望。90岁生日时她说:“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仍然要教古典诗词。”95岁时她又提起另一个愿望:“在有生之年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后学者。”

百岁之时,巨星陨落;斯人已逝,诗心不灭。

从南开的课堂到国际的讲坛,叶嘉莹先生创造出一片精神的桃花源,点燃代代学子的诗心。于困厄之中,我们得以窥见美的轮廓;于迷茫之际,我们寻得光的指引。叶嘉莹先生曾说:“愿以余年,护得中华诗脉长存。”她用生命书写下这句誓言的深沉注解,让诗意流淌,让精神永存,照亮后世学子的心灵之路。

再见了,叶先生

您的诗教之梦

一定会在更多心灵中

开花结果,生生不息

记者 | 郭曦然 何欢

编 辑 | 韩振

综合| 南开大学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