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学习教育通讯》刊发中国文化报记者“新春走基层”采访手记

《三项学习教育通讯》刊发中国文化报记者“新春走基层”采访手记
2025年03月25日 16:51 国智网

2月20日,《三项学习教育通讯》2025年第2期(总第188期)刊发中国文化报记者宾阳的署名文章《走在淬炼“四力”的新春路上》,分享记者在新春走基层中的所见所闻和践行“四力”的切身感受。用“脚力”在国境线上丈量边疆大地,用“眼里”洞悉事件背后的时代切片,用“脑力”从现象深处寻找答案,用“笔力”让文字带上泥土的芬芳,2025年“新春走基层”期间,宾阳深入南国边疆调研采访,与各族群众一起欢喜过年,记录边疆人民美好生活的点点滴滴,先后在中国文化报全媒体刊发《长寿乡里年货多》《文化年货到边境》《边境线上春意浓》《“美食小村”的新年梦想》等一系列新春走基层稿件,生动展现中国乡村的崭新气象和欢度春节的生动景象。

《三项学习教育通讯》是由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期刊,领导小组由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中国记协组成。

手记原文如下:

走在淬炼“四力”的新春路上

宾阳

岁末年初,当城市霓虹与返乡人潮交织成节日的序曲,按照报社安排,我走上了一条“逆行”之路——深入广西中越边境、壮乡古寨、偏远山村和多民族社区,用脚步丈量边疆的大地,用笔触记录时代的脉搏。从平孟口岸的中越联欢到防城港的文艺轻骑兵巡演,从“美食小村”大鹏堂的米饼作坊到桂北城乡的彩调戏台,再到南宁蟠龙社区的民族团结画卷,“新春走基层”的旅程,是一场对“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深刻实践,也是一次对新闻初心的自我叩问。

用“脚力”在国境线上丈量边疆大地。沾着“泥土”的采访才能接地气,冒着“热气”的新闻才能有温度。在广西中越边境的百色市那坡县平孟镇,我亲历了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盛宴——中越边关民俗联谊活动。中越边民同台写春联、唱山歌、看演出、卖年货,欢声笑语,热热闹闹。平孟镇平孟村是2025年全国89个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之一。为了探寻这场“村晚”背后的故事,我采访了当地的文化工作者、地方学者和两国边民,查阅了各种资料,发现2003年首届中越联欢会只有竹竿搭台、观众不足百人,而如今已吸引3万余人参与。这里的“村晚”是一面镜子,照见广西中越边境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和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采写《广西那坡:边境线上春意浓》让我认识到,当中国的舞龙与越南的竹竿舞同频共振,文化的根系早已穿透国界。来到平孟口岸的“文化年货”发放现场,我避开人群的喧嚣,镜头对准了一对越南母女。曾经在中国留学的妈妈与中国书法家一起泼墨挥毫,不一会,一副墨香四溢的春联“中越情谊深如海 山水相连共命运”呈现在观众眼前,横批是“中越友好”。在旁边,她六岁的女儿用稚嫩笔触描画“春”字,墨迹晕染成心形。这个温暖的瞬间被我写进《文化年货到边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推动中越命运共同体构建,需要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中越边境发放“文化年货”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用“眼力”洞悉事件背后的时代切片。记者的眼睛要像显微镜,在桂东南“美食小村”大鹏堂,我凌晨三点蹲守米饼作坊,记录了这项传统手艺的各个工序,对手工艺人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心生敬佩,对“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灶台上跳动的火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蒸汽氤氲中,饼模上的“福禄寿”纹样与新增的“乡村振兴”激光雕刻相映成趣,令人动容。“非遗技艺与电商思维的碰撞,让老饼模压出新故事。”这成为《“美食小村”的新年梦想》中鲜活的注脚。桌上一盘看似平常的扣肉,背后也有让我豁然开朗的的“变迁史”。传承人十五兄说,扣肉传承走过了三个阶段,从“宴席奢侈品”到“百姓家常菜”,再到现在的低脂健康版。这不正是中国乡村从脱贫到共富再到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吗?

用“脑力”从现象深处寻找答案。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一个居住着15个民族的社区怎么过新年?我来到南宁的蟠龙社区,体验这里多姿多彩的年味。在蟠龙社区的春节集市上,我目睹了许许多多动人的细节:壮族大姐郭丽霞握着回族邻居马阿姨的手朗诵《写中国》,仫佬族老人覃谟嵩义务给群众写春联,身穿少数民族服装的合唱队唱起《幸福嘹嘹啰》,社区志愿者正在为“村晚”奔走忙碌……当我问及“民族团结何以可能”时,剪纸艺人钟昀睿剪出一幅石榴图案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各族人民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才能共同过上好日子。”显然,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基层组织是关键的一环。

用“笔力”让文字带上泥土的芬芳。新闻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对普通人生活的庄严致敬,这是我对自己笔力的要求。这次新春走基层,我注重用简洁、平实而生动的文字,讲鲜活的故事、让群众说话、提炼好标题,力求报道更具张力。防城港是一座边境海疆城市,与越南山海相连。隆冬时节,在防城区偏远山区低于10℃的气温中,我跟随“国门文艺轻骑兵”辗转于各个边境乡村,有时一天转场好几次。那梭镇那夏村的寒夜让我难忘,乡亲们在舞台周围燃起篝火为演职人员御寒,熊熊的篝火映红了所有人的脸。这些火爆场景让我陷入深思:为何短视频充斥乡村的今天,这些“土味”演出仍能让村民冒寒守候?撰写《广西“国门文艺轻骑兵”:“村民们还是很喜欢我们的演出”》中,我追求准确、简洁、吸引人,将现场画面与村民的朴素话语巧妙结合,基层群众在在物质相对富裕之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跃然纸上。参与演出的珍珠湾艺术团团长张丽丽告诉我:“20年前进村要徒步4小时,现在汽车能开到戏台边,交通方便了,但不变的是,村民们还是很喜欢我们的演出。”是啊,乡亲们对文化的渴望从未改变,这就是《村民们还是很喜欢我们的演出》的标题来由,这就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意义所在。

20多天的基层行走,我采访了数十位普通群众,拍摄了上千张照片,刊发了一系列全媒体稿件。但比这些更珍贵的,是心灵深处的震撼。

当我在办公室整理素材时,防城港那夜篝火的温度、平孟口岸中越边民的歌声、大鹏堂屯凌晨的米饼香气,依然鲜活如初。我写下这样的感悟:“曾经以为‘边境’是地图上的线条,‘乡村振兴’是文件中的数字,‘文化传承’是博物馆里的标本。直到看见界碑旁新挂的红灯笼、直播支架旁的祖传饼模、戏台下乡亲们颤动的泪光,才懂得:新闻的富矿永远在泥土深处,在火热的生活现场。”

此刻,北部湾的朝阳正跃出海面,边境线上的木棉花含苞待放。我知道,这次走基层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我的鞋底总是沾着泥土,笔尖始终浸润汗水,时代的答卷自会在平凡处绽放光芒。

(作者系中国文化报社记者)

文章刊登在《三项学习教育通讯》

(图片均由文章作者供图)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