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广告为啥会跑偏?因为它们总把自嗨当共鸣

素人广告为啥会跑偏?因为它们总把自嗨当共鸣
2016年10月19日 22:20 阿尔特·法兰

方文甲|文

有朋友问我最近是不是特别流行拍素人广告片,像什么蚂蚁金服、京东、华为、天弘基金、滴滴之类的,随手一抓一大把,感觉拍起来也不难,是不是要跟一下潮流?

听完我就忍不住要纠正两点:一,拍摄素人广告片这件事并不新鲜多芬等品牌早在2005年就这么干了。二,拍摄难度一点都不低不是随便拉个路人教他说两句台词,就能把这事给办了。

然而,却一点都不影响大家的热情,究其原因——“真感人,这才是好广告”“知名品牌都在拍,错不了”“容易形成现象级事件刷爆微博朋友圈”“老板说这个广告不错,咱们也来整一个”

可往往实际情况是:你他妈不仅没感动我,还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为什么?

无它,怒把自嗨当共鸣,强将造作当真实。

就我看来,好的素人广告必然是场成功的情感营销,为的就是拉近用户和品牌的距离,在情感交流中使得用户产生共情,达到让人参与和分享的最终目的。

不过想法很美丽,现实很残酷。大量的素人广告不仅令人审美疲劳,千篇一律的表达方式也让人摸不清背后的诉求和差异在哪里。更尴尬的是,你只要把片尾的Logo换成别家公司的,别人立马就能用,修都不用修,一点都不耽误。

还记得当时蚂蚁金服的“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刚播出时,饱受赞誉,八方来贺,而唯一的诟病就是所谓的“换个Logo谁都能用”。尽管我认为其在共情方面只能算得上B+,可却不影响这只广告片的实际效果。

但如果换作是另外一家不那么知名的公司,这笔广告费就可能打了水漂。这也是我特别想表达的观点——这种类型的广告片正在沦为大品牌的锦上添花之作,而成为小品牌的突围绊脚石。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素人广告,恰恰相反,我从始至终都认为优秀的素人广告是非常漂亮的一张牌,打出来掷地有声,引人泪目。缺陷就是限制太多,容错率太低,离“东施效颦”这个词太近。

讲真,在这件事上真的不要太自信,纵使老司机如多芬也照样栽跟头。不管是在2013年的“FBI肖像素描社会实验”以及2014年那扇让你选择自己是“很美”还是“一般”的门,还是最近“我的美丽我来定义”的强硬底气,都深深的触达到了消费者的内心,属于A类的情感营销作品。

2013年巴西多芬创意,你口中的自己和别人口中的你

2014年英国多芬创意,你是“很美”还是“一般”?

2016年多芬广告:“我的美丽我来定义”

但最近在台湾播出的3段TVC,尽管在YouTube和Facebook上播放量均过百万,却备受诟病——牵强,无力的逻辑和疲软的洞察点。而这三个槽点,便是评判一部素人广告是否及格的关键所在。

台湾多芬广告:再强硬,也会变柔软

除此之外,你还要考虑素人的表现力,这个力度的拿捏,多一分则造作,少一分就平淡。看似素人却跟专业的演员要求相差无几,我就不说一个分镜可能就要NG上百次这种大实话了。

还有就是脚本的设计,为了说话而说话的台词对白随处可见。比如说一个远离家乡奋斗在一线城市的孩子刚回家,父母喜极而泣时,对白往往是这样设计的:

孩子:爸妈,我回来了!(行李从手中脱落)

爸妈:欸,回来就好!(开始摘下老花镜拭泪)

随后众人拥抱抽泣,告诉你这里是泪点,得赶紧哭了,幸亏只有罐头笑声没有罐头哭声,不然真的扛不住这场尴尬。

不说远了,就拿我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讲,我要是这样回到家,爸妈通常的第一句话便是:“把包放下,快去洗手吃饭”。然后该干嘛就干嘛,没有那么多热泪盈眶,有的是坐定之后看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心里一阵阵的暖。感情这件事,真的不需太用力。

回到正题,演员有了,脚本有了,还差一个好导演。作为帮助大众银行拍摄“梦想三部曲”的奥美ECD胡湘云,便找了泰国导演Thanonchai来合作,这位世界顶级的泰国导演曾囊括26项个人奖,其中包括两项享有广告界奥斯卡之称的戛纳金狮奖。

最终三项合一,熬出来的是鸡汤还是毒药,还得看看故事和品牌的融合是否契合不牵强。至此,你才能算是给用户带来了一道甜而不腻,温度刚刚好的情感营销佳品。

那是不是挑不到好素人,写不出好脚本,请不起好导演的公司就别再去尝试情感营销了?其实你得这么想,市面上讲述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电影电视那么多,却总有佳品脱颖而出,为什么?

因为有新的好导演,好演员和好剧本呀,来,干了这碗毒鸡汤,保证你一段时间不会把素人广告想得太简单了……

谢谢大家关注我的小屋:FIN品牌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