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舒琪
重庆有一条特殊的地铁线,人们亲切地称它为“背篓专线”,原因是每天清晨都会有许多菜农背着背篓搭乘这条地铁去市区卖菜。对此,部分网民希望在早晚高峰时段禁止携带菜筐等大型物品,以免占用过多空间,给其他乘客的出行带来困扰。但重庆轨道交通方面明确回应——只要行为和物品合规就不会干涉。
为提升城市文明形象,许多地方往往出台相应的规定用于维持公共交通的整洁和秩序,比如禁止饮食、限制携带大件物品等。重庆地铁看似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却是城市管理温度和人情味的体现,也是创建文明城市的生动实践。
“背篓专线”本质是一条“惠民专线”,因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是从高处向低处的俯视,而应是从低处向高处的延伸。“一座城市的包容,就是既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背篓扁担。”城市公共交通应该立足于民、为所有市民服务,不管是上班族还是菜农,在身份上并不存在冲突。背篓虽小,承载的却是一个个家庭的生计,在高质量发展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快节奏的城市也需要等一等走得慢的人。
当然,城市治理是一场持久的“马拉松”,菜农带着大背篓、菜筐坐地铁,的确可能会产生影响早高峰通行速度、带来异味、汁水等问题。但值得借鉴的是,重庆地铁既没有对这些负面问题视若无睹,也没有“一刀切”地禁止背篓进地铁,而是通过柔性方法进行解决,比如提前5分钟打开闸门,在菜农通行时提供帮助与引导,对异味、汁水等潜在问题提供反映电话并安排工作人员进行及时处理等。这样既保障菜农应有的通行权利,又保障地铁的整洁和秩序,充分体现了管理的精细化与人性化。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菜筐+地铁”的模式,不仅完全符合重庆的法律法规,更彰显了新时代公共服务发乎情理的态度。
“背篓专线”也是一条“富农专线”,它缩短了菜农进城通勤时间和成本,以市区菜价提高了菜农的个体收入,同时又让市区内的居民用最便利的方式买到最新鲜的菜,拉动消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而菜农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对打通农村与城市多年来的情感隔阂,实现城乡之间经济互通、助力乡村振兴有着水滴石穿的作用。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背篓专线”跑出了共同富裕的“速度”,也跑出了便民惠民的“温度”。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不应只是简单空间意义上的城乡融合,还应包括公民权利的公平化与普惠化,我们既要以规范制度来保障权利,更要把更多的包容与开放刻进城市肌理,努力攀登文明“新高度”。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