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年货,坚果、糖果等零食成了茶几上的常客。然而,这些看似平常的小零食,却可能成为威胁儿童安全的“隐形杀手”。6岁的小明(化名)因为好奇将图钉含在嘴里,结果在奔跑时不慎将图钉误吸入气管;3岁的小丰(化名)一边吃果冻一边看动画片,看到哈哈大笑时不小心将果冻吸入气管;5岁的小华(化名)一边吃着开心果,一边拿着玩具枪在家里奔跑,在奔跑的过程中将开心果吸入气管……医生提醒,每年春节前后,医院急诊科接诊的儿童支气管异物病例都会明显增加,家长应引起重视。
通过支气管镜取出的图钉、开心果
一、哪些危险的“小东西”容易引起气管异物?
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张小佛介绍,儿童支气管异物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1-3岁的幼儿最为常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强,喜欢将各种物品放入口中探索,加之咀嚼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咽喉保护机制不完善,极易发生误吸。
常见的异物可分为两大类
1. 有机类:坚果(花生、瓜子、开心果、核桃等)、果核、果冻、糖果等;
2. 无机类:硬币、纽扣电池、玩具小零件、笔帽等。其中,坚果类异物最为常见,约占总数的70%。这些“小东西”一旦进入气道,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二、不容忽视的警示信号
支气管异物有哪些临床表现?
当孩子出现以下症状时,家长要高度警惕支气管异物的可能:1. 突发性剧烈咳嗽;2. 呼吸困难、喘息;3. 声音嘶哑或失声;4. 面色发绀;5. 反复发作的肺炎。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异物进入后会出现一个“无症状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危险已经解除,反而可能延误诊治。
三、发生支气管异物如何急救?
当怀疑孩子发生支气管异物时,家长要保持冷静,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 1岁以下婴儿:
- 采用背部拍击法:将婴儿面朝下放在前臂上,头部低于胸部,用手掌根部快速拍击肩胛骨之间的区域5次。
- 如果无效,改用胸部冲击法:将婴儿翻转,面朝上,用两指快速按压胸骨下半段5次。
2. 1岁以上儿童
- 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站在孩子身后,双手环抱其腰部,一手握拳,拇指侧放在肚脐上方,另一手抓住拳头,快速向内上方冲击。
在进行急救的同时,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即使异物排出,也要送医检查,因为可能仍有残留或损伤。
四、防患于未然:预防胜于治疗
预防儿童支气管异物,关键在于家长的细心防护
1. 避免给5岁以下儿童食用坚果、果冻等高风险食物;
2. 将小物件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
3. 教育孩子不要将非食物物品放入口中;
4. 孩子进食时要保持安静,避免哭闹、大笑或奔跑;
5. 选择适龄玩具,定期检查是否有小零件松动。
其中第3点、第4点对孩子的教育和提醒非常重要。
五、特别提醒:平安过年,从细节做起
春节将至,在此特别提醒各位家长:
1. 茶几上的坚果、糖果要放在带盖的容器中。
2. 招待客人时,注意照看好孩子。
3. 教育孩子不要随意接受他人给的食物。
4. 家中聚会时,指定专人看护儿童。
5. 学习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
儿童安全无小事,让我们共同筑起安全防线,守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记住:预防永远比救治更重要,警惕“小东西”带来的“大危险”,让每个孩子都能平安快乐地度过春节!(注:本文仅供参考,具体急救措施请以专业医疗机构指导为准。)
(通讯员 刘麟 朱文青)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